劉小璐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多元文化背景下浦江板凳龍的傳承與發展①
劉小璐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
金華浦江板凳龍的傳承陷入窘境,亟待搶救與保護,采用田野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對浦江板凳龍進行實地感知和一手資料的整理,結果發現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金華浦江板凳龍在當今多元文化沖擊下,人們的“龍信仰”已在日常生活中淡化,人們更多的是追逐板凳龍帶來的利益或娛樂,而忽視了它作為民俗傳統的本質。
浦江板凳龍 民俗傳統體育 田野調查 歷史現狀 傳承發展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板凳龍。
主要采用由博厄斯、馬林諾夫斯基等著名人類學家創立的田野調查法,于正月十四到達浦江縣,參與浦江地區每年正月1次的迎龍燈活動,為本文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在中國知網下載相關文章10余篇,并且參考由浦江縣當地村民提供的歷史材料進行了資料的整合,對浦江板凳龍的研究現狀、歷史背景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為本文繼續深入、系統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3.1.1 浦江概況
浦江位于浙江省中西部的金華市屬轄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北、中兩山脈之間,山深林密,盛產竹木茶葉,盛產的竹木成為浦江盛行的板凳龍所用板凳的制作材料。浦江被稱作“書畫之鄉”“水晶之都”(盛產水晶工藝品)“掛鎖之城”,近幾年經濟增長呈上升趨勢。
3.1.2 浦江板凳龍的歷史淵源
浦江板凳龍要與“魏征斬龍”的傳說相聯系起來,也成為元宵迎燈的起源,唯浦江燈會盛行的是舞板凳龍,且浦江魏姓者從來都不迎龍燈,其它姓氏的龍燈也從不進魏家廳堂,既為魏征斬龍王敖廣的故事作了注解,也為浦江板凳龍的來源增添了一種“說法”。不同地區的人們舞龍的形式不同,卻有同樣的信念,龍是浦江先祖們神化了的神,先祖們扎制龍燈,與其說是按照唐王的旨意,還不如說是先祖們借助于龍燈,抒發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他們的精神信仰。
3.2.1 浦江七里村正月迎燈氛圍感知
調研小組在確定浦江仙華街道七里村板凳龍的具體迎燈時間后,便于正月十四到達浦江,這是第二次到達仙華街道七里村,但是這次更深入,調研計劃進行地更加順利。當天下午3:20分時,七里村全村人開始于敦義堂集合,每家每戶搬出自己做的板凳龍身,開始在獨特的酒壇燈里點蠟燭。下午3:25分時,敲鑼祭拜開始,在連續響亮的鑼鼓聲中,龍身開始拼接起來,在龍的前面大多是女人、老人和孩子,老人敲鑼,孩子與女人提燈、舉旗開路,在后面的往往是一些年輕的小伙子,由于板凳龍舞起來后龍尾的速度很快,年輕人會比較安全。等到了3:50分,龍身拼接結束,轉了3圈,結束后又開始點蠟燭。4:00整時,整條板凳龍開始向七里村的戲臺前移動。大概過了45min,板凳龍開始在戲臺前舞龍,本小組也進行了必要的拍照、攝像,以便今后的研究。一條由幾十節組成的板凳龍在龍頭的帶領下很迅速地在不大的場地上舞了起來,龍頭也遵循一定的套路和規則,由于甩龍尾的速度太快,在龍尾的幾個村民由于沒有及時跟上龍頭的速度而被甩在地上并被拖了很遠的距離。浦江板凳龍串燈表演,看起來好像運動緩慢,實際上十分激烈,而且驚險,這就是扛燈尾巴的人為什么總要選全村最勇敢、最敏捷、最身強力壯的青年充當的原因了。
在“元宵亭”前結束了表演之后,龍開始向村口移動,在龍前進的過程中,在路上行走的村民總會讓道于兩旁,龍尾后跟著村保,保證村民及行人車輛的安全。龍到了村口后停下,此時,鞭炮聲、鑼鼓聲同時響起,在村口開始了“掛紅”儀式。板凳龍迎燈活動一般從下午4:00直至晚上8:00結束,在村里結束儀式后便向村里各房舞龍以獲取紅包。
調查組成員也親身參與到舞龍的隊伍,雖未感受到現代體育意識,但是此次迎燈活動中出現的特殊陣型,如最后的“龍甩尾巴”倒是讓調查組成員在節日歡樂的氣氛中體驗到了不少源自原始體育活動的獨特魅力。
3.2.2 人物深度訪談
(1)村民的價值取向。對于處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的板凳龍,大部分人的價值取向還只是停留在娛樂及利益的層面上,對它的傳承發展并沒有寄予關注。年輕人不主動去了解板凳龍,參與板凳龍每年展開的活動也只是作為村里一員的責任,為了保留老祖先留下來的傳統,正月里進行迎燈也可以增添年味,這便是大部分村民對開展板凳龍的看法。這也是張時卓老人擔憂的地方,領導的關注力度不夠,人們的立場有偏差導致了板凳龍失去了作為傳統體育活動的涵義,對它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障礙。(2)板凳龍的內涵曲變。較之以前,燈會組織是迎燈活動中各種儀式的主持者,其中制作材料的經費也是由燈會負責的,而現在都是由村民自發組織起來的,再者紅包能提供一點補助。其次,板凳龍的性質變樣,以前人們舞龍純粹是由于是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必須遵循,而現在是為了娛樂,要紅包;再是規矩的變樣,過去舞龍時根據村里六房房頭大小,即人口的多少,才確定龍身要幾節,以前是規定每條龍都必須是34節,人數不夠也必須想辦法湊齊。以前規定舞龍時按“丁”數來的,即只男不女,而現在男女老少都可以參與舞龍了。以前舞龍的線路也都是有講究的,必須要經過哪里,要舞多久,現在也沒有了。既然現在規矩少了,那人們也拋棄老傳統,完全按自愿來,現在跟以前相比很多東西沒有傳承保留下來,其中的傳統也變味。
4.1.1傳承人少
浦江縣了解和制作板凳龍的村民十分少,而且作為僅有幾個會制作板凳龍傳承人之一的張衍水老人也從未收過徒弟,年輕人沒有熱情去學習板凳龍的制作和歷史。
4.1.2 政府等領導層行為力度不夠
傳統規則的淡化使板凳龍愈顯隨意,且基本由村民自發組織,而村委會、浦江的政府和一些其他政府組織也沒有進行相關的保護、整理,任由板凳龍自由發展。
4.1.3 舞龍人員不齊、資金短缺
年輕人外出經商,村里老人趨多的形式已滿足不了板凳龍的組織傳統,組織的資金來源單一,村民自發的出財出力也不是浦江板凳龍發展的長久之計。
4.1.4 社會群體義務與責任的缺乏
現代化背景下的村民不是積極履行維護和傳承像板凳龍這樣的傳統體育的義務,而是偏向于行使參與現在流行體育的權利,這種缺乏責任與義務意識的社會狀態,致使社會上大多數人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保護和發展民俗傳統體育的重要性,沒有形成必要的合力,更沒有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
4.2.1 重點在于“活態傳承人”的培養
政府應加大對傳承人的培養,從民間挖掘人才,有關文化部門應建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傳承單位)的認定和培訓機制,通過采取資助、扶持等手段,鼓勵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并且出臺一系列補助政策,以激發社會群體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4.2.2 利用節慶、文化節等開展板凳龍活動
金華浦江每年都會有“水晶博覽會”等活動,若借此機會,村民們經常開展板凳龍的表演等民俗活動,同時政府給予相應的經費補貼來滿足活動的需要,這樣既可帶來經濟利益,也可以促進民俗體育的發展,以此提升人們對板凳龍的關注度。
4.2.3 適度商業化
將傳統文化與旅游業結合,使游客能在欣賞旅游資源的同時去了解、認識板凳龍,并把它打造成獨特的旅游品牌,形成良性循環。
4.2.4 在中小學校開展板凳龍運動
開展學校板凳龍,通過學校相關的教育,培養年輕人對民俗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打造一批板凳龍的傳承人。板凳龍進學校、進課堂,可以更加正規化、更加有效化,從而改變在村民和年輕人心里對板凳龍的看法,將板凳龍更好地傳承下去。
[1]張斌.非物質文化遺產下視角下的中國傳統舞龍的繼承與創新[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2]胡小明.黔東南獨木舟的田野調查——體育人類學的實證研究(一 )[J].體 育 學 刊 ,2009,12(16):1-8.
[3]胡小明,楊世如.獨木龍舟的文化解析——體育人類學的實證研究(二)[J].體育學刊,2010,1(17):1-9.
[4]馮天瑾.“利益相關者”理論在民間體育傳承與弘揚中的應用——桂北侗鄉林溪第62屆花炮節成功舉辦的啟示[J].體育學刊,2008,7(15):102-105.
[5]陳永輝,白晉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文化資源開發[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3(43):75-80.
[6]胡娟.我國民俗體育的流變——以龍舟競渡為例[J].體育科學,2008,4(28):84-97.
G812.73
A
2095-2813(2014)09(b)-0136-02
劉小璐(1992—),女,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