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斌
(陜西警官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 710043)
高等學校生態體育建設發展研究
劉文斌
(陜西警官職業學院 陜西西安 710043)
高等學校有著服務社會、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等幾大智能,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生態社會中發揮著引領和示范作用。高等學校在發展生態科技上沖鋒陷陣,突出生態文化的發展,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校園文化的途徑,教育和指導師生們參與生態建設,營造生態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做踐行節能環保,降碳增效的先鋒。本文研究了高校體育發展的生態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并提出相應對策,為促進高等學校生態體育建設提供一個參考,以建立生態概念和整個社會的和諧促進發展。
體育文化 生態體育 體育發展 陽光體育
運動首先是一種文化,體育和體育活動是體育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但也有各種各樣的體育和體育文化。高等學校體育文化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不同的體育運動中相互作用創造出各種體育形態和相關的文化形式。高等學校體育文化包含有物質性、實踐性和思想性等重要內涵。其中,物質性是指校園內的體育器械和體育設施及相關產品構成的文化;實踐性是指高校教師的體育教學、師生的體育運動和校園各種競賽等;思想性是意識形態領域的認識,主要是體育精神,包含著體育運動中的拼搏精神、合作精神等精神文化。[1]這些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全民健身計劃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培訓教師和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教學任務的重要的氛圍和條件,是進一步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的根本保證。
生態運動的人、環境和運動是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活動的關系,這樣的活動需要社區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生態體育文化建設中,要盡可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注重生態、環保、綠色的前提下進行體育運動所產生或創造的物質產品、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制度,包括了師生在體育活動中發揮著價值引導、輿論支持、文化積累和行為規范等內容。[2]一方面,生態環境是一種體育資源,生態體育要求學生在體育運動中保證生態環境,尋求環境與運動的平衡點,用實際行動創造生態活動。另一方面,生態環保和節約資源是學校校園體育設施建設和使用的前提,要改變校園只發展體育而忽視生態保護的現狀,要使得校園少污染,低消耗,消除噪聲和光污染,要構建和諧文明的生態校園,實現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能源效率要提高,更多的強調高校體育發展和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
體育運動向來重視人類的精神文化。我們常說的人文奧運就是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通過體育運動弘揚真善美,促進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構建一種合作共贏、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體系。在物質基礎之上,追求更高級的精神需求。
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廣泛的社會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促進了體育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起著制約的作用。體育隨著生態環境發生著改變,體育文化必須要適應生態環境。體育運動是人類社會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刻的國際文化,它可以超越國家、種族、民族、政治帶來的種種束縛,在構建人類和諧社會中有著積極作用。
陽光體育主要目的是吸收廣大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主動低耗能源鍛煉身體,學生在戶外運動中,感受到大自然資源的重要性。生態體育要求老師和學生們減少環境污染,減低碳排放,把生態觀念滲透到陽光體育中,促進生態體育發展,并對生態體育文化帶來積極影響,營造廣大師生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了陽光體育運動的發展,建立了一個生態、綠色的陽光體育運動,其結果是學生既增強了體質,又增強了生態意識。[1]因此,高等院校生態體育文化推動著陽光體育的發展,具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
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和技術隊伍,使人的全面綜合發展得到強調,這就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2]目前,科學知識的傳授得到我國高校普遍的重視,而學生的消費教育卻被忽視,其實生態健身消費提倡的就是培養一種節約美德,健全人格的教育,學生的浪費也是道德問題。生態體育主要強調學生要主動追求生態平衡,回歸自然,與自然親近,滿足學生需要,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淳樸,使得學生獲得全面的教育,讓生態文化成為日常學習的一部分,懂得在體育運動中節約、環保,在生活學習中,把自己當作一位生態者,把建設生態校園看成是一種責任,在實踐中使得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努力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
生態體育文化是在生態學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論等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滿足當前生態形勢發展需求,具有較強的理論依據和時代特征。高等學校的體育運動追求生活化、大眾化,滿足師生身體素質的要求,是一種低能耗的環保活動,側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和師生發展的精神需求。為此,高校生態體育發展的生態文化建設不僅滿足學生生態健身需要,也要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設環保節約型校園,增強校園文化內涵建設,凸顯高校辦學特色,節約辦學成本。
大學是師生正常交流、學生自由學習、走向社會的重要場所,是審美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主陣地。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生態教育是必須的。教育者要營造生態氛圍和生態觀念,教師應該將生態經濟教育、生態環境意識教育、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等有機結合在教學目標中,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高碳的危害性,逐步培養起學生的生態意識,校內建立生態環境和生態教育基地,培養學生生態意識,使大學生具有生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生態理念,進而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在一個設計科學合理的體育場館中應該充分考慮環保節能材料的應用,現代社會往往采用太陽能照明燈系統、水自然循環系統、溫度控制系統等系統節能設備。屋頂建議采用纖維石膏板,能有效保溫,并具有呼吸功能,可以調節室內空氣的溫度;墻壁建議采用中空玻璃,有效隔絕噪音、熱量和寒冷,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太陽光。節能產品和自動節能控制系統的使用將會有效節約水電煤氣等資源。此外,要加大監督力度,把生態作為合格驗收的重要指標,為師生提供一個舒適、自然清新的訓練和休閑場所,有效激發師生的健身欲望。
[1]楊小帆,史兵,胡柏平.“陽光體育運動”推進不力的原因及解決對策[J].體育學刊,2011(3):95-97.
[2]田曉玉.從生態學視角看陽光體育運動發展[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51-53.
G807.4
A
2095-2813(2014)09(a)-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