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娟 李劼晟
(蘇州大學 江蘇蘇州 215006)
隨著西方近代文明的不斷推進,引起了整個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遷,在西方文化向外擴展的過程中,非西方化的社會也耳濡目染的受到這種文化的熏陶,東、西兩種文化的沖突幅度有大有小,沖突時間有長有短。武術,源于一個不征服的民族,一個農耕文化的產物,作為一種教化人性、追求過程的運動,其本身存在一些在當下時代生存和發展的不利因素。而強大的西方體育、趨于完善的奧林匹克運動、時尚的域外體育卻不斷擠壓著武術文化的生存空間,其發展空間越來越狹小,越來越逼仄,聲音越來越低沉,影響越來越式微。在全球文化的交融與競爭中,強勢文化必然要通過不斷衰減弱勢文化的質量、淡化弱勢文化的影響力、逐步同化弱勢文化來得到迅速發展。因此,如何在這樣狹窄的文化空間里重新喚起人們對武術的尊重就顯得尤為緊迫。
時代是社會和人生的歷史折射,也是對歷史和未來的理性規約,所以傳統文化只有匯入時代文化的潮流,融入時代文化的血液,才能煥發出活力和生機,才能凸顯出意義和價值。武術作為中國文化在身體文化中的一種歸宿和依托,處處滲透著中國圣人的哲學思想、兵法、倫理道德以及后人的不斷繼承與創新。因此,中華武術只有甘于寂寞、開掘厚重、感悟社會、深潛高層,才能入主時代,把控脈動。
武術流行的前提:甘于寂寞、開掘厚重。在一個生活底子空虛,寂寥乏味、主體欲望繁多,價值觀念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的價值導向和精神追求容易受到抑制與缺位。基于此,源于現實,濃縮而凝聚真情實感的中國武術也越來越被邊緣化,甚至很多學者提出了“越武越寂寞”的說法,比如學者王崗認為武術在經歷了一個短暫的繁榮后走向了低谷,至今零落飄散,門庭冷落。然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來自內部和時代接軌的不暢和外部對其空間不斷的傾軋,以致使其處于逼仄的地位和難堪的處境,甚至許多地方拳種任其淹沒在敗落的文化蒿萊里和任其掙扎在大眾文化的喧囂之中。在這種尷尬不利的處境下,武術只有認清了“我是誰”與“為了誰”后才能蓬勃發展,才能找出根深葉茂的武術大樹,才能找出結不出豐滿碩艷武術果實的癥結。
謝恩(R.L.Shinn)說:“并非傳統變成無用,而是它不再能告訴我們何去何從”。當一個現代武術人要去追尋武術何去何從的依據時,不能憑空出發,最佳的借鑒,應是以傳統的基礎做起點,然后把問題引入現實的處境。如尼采哲學倡導:任何外在表現都要回歸身體,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因此對于陳王庭的閑來時造拳,農忙時耕田的生活意境,富含陰陽與五行的人生哲理,我們應不斷的進行繼承和發揚。
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和“中和”的價值觀長期影響并鑄造了中華民族和平文弱的性格,武術的“不打”即是這種文化的特性和民族的屬性彼此相溶而散發出的魅力,同時“不打”也與當下時代之潮相吻合。
武術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代表,我們必須關注其在學校教育中的現狀。被西方思想充斥著的學校體育,正在使我們一代代黃皮膚的炎黃子孫,逐步遺忘著維系民族命脈的傳統體育文化。對民族體育的認同,已經很難在我們的青少年中找到正確的答案。因此,中宣部、教育部聯合下發文件,明確提出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增加武術課的教學時數和內容,體育總局武管中心將細化落實武術進學校的教學內容、聯合組織師資培訓、設法增加武術傳統項目學校的數量,提高武術傳統項目學校的質量。
學校武術是現代武術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國民傳承武術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武術教育對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我們應繼續做好武術操的推廣和普及,使武術健身操和廣播操一樣,成為全國中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推動武術教育工作和“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深入、持久開展。更重要的是使其成為傳承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載體。教育部門將把武術段位制和武術操結合起來,使校園武術運動,今后將與廣播操一起成為大課間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生的廣泛參與才能使武術的發展有堅實的后備力量,不竭的動力源泉。
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的“媒體會改變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會消滅一種文化的同時,也會引進另一種文化”。中國武術影視巨星的誕生,都是一次次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李小龍、成龍、李連杰他們將電影作為武術傳播的主要媒介。雖然電影票價很高,但因文化表述的差異出現了正在看和正在重復看的現象。文化的不同使局面幾乎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譬如隨著泰國生活節奏加快,年輕人修身養性時間由原來的幾年縮短成幾個星期,剛學會一點念經禮儀,就返回到現實的物質世界。對傳統文化的敬而遠之值得我們與思考。
在人們消費越來越向文化接近和靠攏的時候;越來越倚重于在體驗中獲得精神的寬舒、心靈的慰藉,我們的武術產業即使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產業化”的浪潮中,在貨幣利益的角逐中,也不能置換和取代思想的作用與地位,否則便自會從根本上失去文化的價值與光彩,乃至倫為僅僅是徒有其形的文化軀殼。因影視武術多而濫、多而差的結果,常常是好作品容易被渾茫和蕪雜所淹沒,也讓消費者過多地耗費在鑒別與擇漉上,甚至還難免要讓觀眾在披金淘沙中受庸品之憂,飲劣品之鴆,挨廢品之煩。武術在一半冷淡,一半粗俗的影視產業中的發展,必須凸顯其拳種的核心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增加影視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些作品中,精神變軟了,物欲變硬了;心靈萎縮了,肉欲增強了;人格矮化了,私欲膨脹了。”顯然,平庸化、低俗化、利欲化和無前提條件漫無目的追慕西方后現代主義,已成為實現文化創新的一種不容忽視的障礙。
流行之所以流行,是否和權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流行的生產和制作中,首先必須以雄厚的財力、經濟實力做保證,加上上層的權利的控制及其新制度才能廣泛地、良性地傳播。
偉人鄧小平曾題詞“太極拳好!”激勵了成千上萬的民眾參加到了太極拳運動中并因此而獲得了健康和歡樂,足以可見偶像和上層人士的參與將會給武術的發展帶來新鮮的養料。而現如今人們內心對武術的排斥、外界環境的錯誤導向,偶像的大量缺失等影響著中國武術的發展。當代武術缺乏巨星和武術現在的發展緩慢有著內在的聯系,武術缺乏我們這個時代所需的偶像,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武術需要上層的關心并提供正確的向導,來引導人們廣泛進行參與。
養生與武術的結合。為抵御各種疾病及“文明癥侯”的襲擊,以便適應現代社會的工作環境,選擇健身養生的方法和手段就成為現代人們面臨的現實問題。[2]中華養生文化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武術即通過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鍛煉來達到調養身心的目的,武術是一項身體運動,其背后不僅有文化,同時也具有養生的意義。
縱觀武術與養生的歷史關系,武術養生融匯了傳統道教的陰陽學、中醫經絡學等傳統養生學的理論內容并從中吸取了豐厚的養料。老子認為道家主靜,用靜來養生,主張“清靜無為”,清心寡欲。主張精神思想方面的修養,養神健身。武術即在一靜一動,一張一弛之中調節著人的身心。很多武術愛好者對于武術中的“氣”說理解模糊,甚至認為是沒有科學道理的妄說,從而影響了習武者習練武術的效果以及人們對武術健身、養生功效的認識,阻礙了武術運動的開展。武術鍛煉中應加強對武術的認知,進行科學的解釋和有選擇的摒棄,從而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
21世紀是全球社會的結構和人們心態的變化重大時刻,是隨之而來的人類生活方式轉變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是身體選擇了傳統武術,還是時代文化引誘、操縱和控制身體。時代是對社會和人生的現實關照,也是對歷史和未來的理性規約,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武術文化,時代文化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最具有現實性,所以我們應該突破傳統的缺陷,在抓學校武術的基礎上,通過上層的廣泛專注,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武術的健身娛樂功能,以及背后蘊藏的傳統文化,為武術更好的傳承和傳播創造良好的條件。
[1]http://news.sports.cn/other/2012-10-11/16115.html.
[2]艾斐.時代文化論要[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3.
[3]李源.從養生視閾論傳統武術的價值與現代健身思想的契合[J].山 東 體 育 學 院 學 報,2010(3):39-42.
[4]任學鋒.對武術中氣的研究[J].內江科技,2007(10):8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