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
(廣州市建筑工程職業學校 廣東廣州 510403)
跳遠項目曾是我國田徑運動的優勢項目,曾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為我國田徑運動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在近幾年里,我國田徑的跳遠項目逐漸失去了優勢,已經嚴重影響到中國田徑運動的持續發展。跳遠運動最鮮明、最突出的特點是運動員在比賽中力求將自己的身體拋到最遠距離。而為達到最遠,準確的踏跳是先決條件之一。但是在實際的跳遠比賽中,運動員因多次起跳犯規,而不能發揮自己水平的現象時有發生,據統計,世界高水平跳遠比賽的踏板起跳成功率為75%左右,而我國的情況更差。由此可見,起跳犯規現象的普遍存在,已嚴重阻礙了跳遠運動成績的進一步提高,運動員要在快速助跑中準確踏板起跳。準確性踏跳是力量、技術、心理、環境、生物力學等各因素在運動中作用于人體后的綜合反映,是人體運動系統整體力量效果的表現形式。準確而有效的踏跳可以使運動員損失更少的跳躍距離,進而提高運動成績。鑒于此,為使我國跳遠運動員所具有的運動水平及運動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有必要對影響踏跳準確性的關鍵因素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從而找出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為教學訓練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實際操作經驗。
眾所周知,適宜的助跑速度對跳遠成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一般來講,運動員助跑的速度越快,運動員起跳時所能獲得的起跳能量也將越大,所以也會跳的更遠。于是,相當多的跳遠運動員為了獲得更大的起跳動能,就會采用自己的最高速度來進行助跑起跳。但是,運動員起跳時的速度越快,對運動員自己身體姿勢的控制的要求也就越高,這樣對踏板時的準確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訓練和比賽中,優秀運動員為了兼顧助跑的速度以及踏板起跳的準確性,一般都不會采用自己的最高助跑速度來進行踏板起跳,而是采用自己最高速度的93%~95%來進行助跑起跳,這點值得我們思考與學習。
助跑的距離的選擇對運動員跳遠成績的取得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運動員為了保證踏板起跳時的較高速度,很多都會選擇較長的助跑距離。但是,研究表明:運動員助跑距離的選擇需要同自身競技水平相適應,否則將會影響運動員的起跳準確性。據研究統計,百米成績為12s的女子運動員的最高速度平均在35m左右出現,優秀男子運動員100m最高速度則約在50m左右出現。因此,優秀男子跳遠選手助跑距離一般為40~50m,助跑步數為19~22步,女子為37~43m,18~22步。
助跑姿勢的變化一般發生最后幾步,有些學者把這幾步稱為準備起跳階段。目前在準備起跳階段的劃分上尚有一定分歧,但大多數人認為,準備起跳而發生的變化開始在助跑倒數第2步的支撐階段。反映姿勢變化的指標主要有下肢各關節角度和身體重心高度。助跑最后幾步步長的變化與下肢各關節角度、身體重心高度的變化密切相連。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也反映姿勢變化。通過分析近些年來的相關文獻資料,我們發現國內外專家對跳遠助跑的后程研究較多,這些研究普遍認為,助跑最后幾步是整個助跑技術的關鍵。同時,還有學者提出慣性對助跑與起跳結合的作用,他們認為雖然運動員在踏板前的2、3步沒有一直注意加速,但由于充分利用前程跑的慣性,最后踏板助跑速度并沒有減低,這就使運動員減少跑的負擔而把精力用在起跳上,可以充分利用達到最大速度的慣性,發揮起跳時擺腿擺臂的作用,能提高起跳的初速度,增強起跳準確性。
助跑節奏主要指助跑最后階段的動作節奏。它是連接助跑、起跳的關鍵環節。或者可以說是助跑到起跳的過渡環節,是助跑的最后部分,也是助跑非常重要的部分,可見助跑的最后環節不僅關系到助跑的質量,而且對起跳質量有重要的影響。良好的助跑節奏可以有效發揮助跑速度,為起跳的踏板提供良好條件。助跑最后幾步的節奏的重要特征體現在速率的穩步提高上,自然地適當降低身體重心,最后幾步步長差距越小,越能有效地減少起跳前水平速度的損失,越有利于提高起跳效果。相關文獻研究表明,高水平跳遠運動員的成功試跳中,最后幾步助跑的特點為步頻加快,身體重心上下波動減少,騰空時間明顯縮短,身體重心下降,而不是僅僅倒數第2步才降低重心,這些變化對于增強起跳效果是十分有利的。
跳遠訓練和比賽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要求很高。主要表現在心理的穩定性、自信心、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自控能力等方面。訓練過程中掌握了的技術,提高了的運動素質與專項能力,在比賽中要依靠良好的精神狀態與心理素質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比賽或測驗中,跳遠運動員踏板技術由踏板的意識所決定,通過專門的訓練,運動員的踏板技術可以逐漸形成動力定型,從而獲得一種良好的踏板效果和愉快的情感體驗。但有些運動員心理發育還沒完全,或注意力易分散,使踏板起跳這個興奮中心不能形成,或過于集中注意力,精神過于興奮,從而使機體對肌肉正確的用力感知受到抑制,從而破壞助跑踏板技術的動力定型,引起心理緊張造成踏板失誤。另外,對賽場氣氛不適應,進入賽場就產生種種的精神負擔;對賽場上出現的變化和困難缺乏應變能力,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注意力;過高或過低地估計競爭對手的實力,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差等,這些都是造成心理不穩定的原因。所以,為了提高助跑的準確性,必須進行心理訓練。一般來講,可供選擇的心理訓練的方法包括表象訓練法、模擬訓練法等。
非認知因素包括認知因素以外的影響認知過程的一切心理因素,動機、情感、意志及人格特征等。運動訓練過程是以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為基礎的,人的全部心理活動包括認知過程與意志過程,前者與人的智力有關,后者與人的非認知因素有關。在訓練過程中既要有認知因素參加,也要有非認知因素參加,訓練的成功往往是由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共同作用來實現的。認知因素及其結構基本上就是訓練過程的心理結構,而非認知因素則是訓練過程的心理條件。非認知因素是訓練過程的控制系統,而意志力是這一系統的核心。非認知心理因素的不同狀況,可以決定著一個人的競技能力水平能否等到充分發揮和使用。具體到跳遠運動中,也是如此,跳遠運動員意志因素對跳遠助跑準確性的影響也十分重要。在跳遠助跑中,運動員可以通過意志品質的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擾與內心的害怕、緊張,把注意力集中到訓練與比賽中,通過意志行動完成助跑。一些運動員在平時訓練中踏板較準確,但到了比賽,注意力易被外界干擾而分散,情緒也易波動,常出現踏板不準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有意志不堅強的原因,也有平時缺乏意志訓練的原因。因此,在日常訓練時,教練員應根據跳遠運動的特點來培養運動員的意志品質,使運動員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集中注意力,這樣才能準確的踏上起跳板。
影響跳遠踏跳準確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助跑技術因素和心理因素。其中,助跑技術因素主要由助跑速度、助跑距離、助跑姿勢、助跑節奏組成;心理因素由主觀心理因素和非認知心理因素組成。隨著運動員運動水平的不斷提升,良好的心理狀態對充分發揮隊員的踏板技術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比賽程度越激烈,心理狀態的作用就越明顯。穩定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所以建議在運動訓練的各個環節應特別注重心理訓練,并結合運動員不同時期的特點進行心理素質的提高。
[1]呂東江.中國優秀選手與世界一流跳遠選手綜合因素比較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1995(3):38-41.
[2]陳木火.中外優秀女子跳遠運動員有關技術參數的對比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1(2):73-75.
[3]卓建南,尹少豐.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起跳技術的運動學分析[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12-13.
[4]朱振杰,尹少豐.助跑速度對中外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成績的影響[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9(1):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