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婷
(玉溪師范學院 云南玉溪 653100)
孔雀拳一詞誕生于我國云南省傣族的德宏州地區。所謂“孔雀”是因其拳法的形狀與孔雀極為相似,屬于象形拳種,它是傣族人民在長期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對生產勞作以及動植物形狀的模仿,其中又融匯了武術中的長拳、形意拳以及太極拳等拳法特征。當然,它在保持了民族民間傳統拳術風格特點的同時,又巧妙地融匯了我國傳統孔雀舞的動作要點,它對我國傣族體育文化的流變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2.1.1 不同時期孔雀拳有著不同的存在方式
孔雀拳誕生初期,強調對孔雀原生態模仿的同時,被賦予更多的文化傳播的意義。在這一時期的傳播過程中,孔雀拳承載了對傣族武術攻防特點和路線的傳承,并能從傳播的過程中看出傣族武術功法特點和招式的多樣性。
2.1.2 不同地域孔雀拳的發展路線也不盡相同
孔雀拳的打法遵循四門拳的路線規律,瑞麗約相創編的孔雀拳遵循小四門打八方的原則,其主要路線有如下兩種:小四門和小四門打八方。
例如孔雀拳代表人物楊四的行走路線是:在原地起勢后:(1)孔雀步繞行一周;(2)右行到場地右前方;(3)經場地前方直線演練直走到場地左前方;(4)斜行回到場地中央;(5)豎直行走在場地前方亮相;(6)孔雀開屏回到場地中間后方;(7)高空魚躍到場地左后方;(8)空翻斜打到場地右方偏前一些的位置;(9)回到起點收勢。
2.1.3 代表人物及動作風格各有特點
即使是相同的動作如果不同的人操練,風格也不同。例如孔雀拳里的代表人物:旺臘、約相和楊四。旺臘的眼神動時快速靈活,定時氣勢奪人;約相的眼神定時明亮大方,動時活潑快樂;楊四的眼神靜時堅定不移,動時干凈利落。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每個練習個體都有著不同的社會經歷和對拳法的不同理解,他們在做每個動作時表現的狀態也不一樣。例如約相的表現樸實大方,表情豐富,具有傣族民間特有的淳樸、溫順等特征;而楊四的動作舒展靈活,剛勁有力,頭眼定位干脆利落,更加適合走競技體育的道路。
2.2.1 傳統的土司制度注重對傣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傣族歷史上創造出了豐富的科學典籍、詩歌、舞蹈等傳統文化經典,這些帶有對孔雀文化記載的歷史經典被當地的土司制度很好地保存并延續下來,促進了傣族孔雀拳的發展。
2.2.2 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了傣族孔雀拳的發展
云南省的傣族處在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季風區。這里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農作物多是一年兩熟,充足的農閑時間有利于廣大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體育娛樂活動。
2.2.3 受傳統宗教的影響
孔雀拳的誕生地德宏州以信仰原始宗教為主。歷史資料記載:大約公元1000年以前,在我國云南省的德宏州地區,佛教由鄰國緬甸傳入,而在這些傳入的佛經、古代史詩、神話等文學作品有很多關于孔雀圖騰的描寫,這些無疑為孔雀拳的流傳提供更有利的客觀條件。
2.2.4 節日慶典是孔雀拳傳播的重要載體
我國古代云南十分重視節日慶典,人們認為天地萬物皆有靈性,主張在重要節日進行祭祀,以求神靈的保護。而“孔雀圖騰”的文化就會在融進古代祭祀的內容后被人們加以弘揚和傳播的。
3.1.1 積極開展競技體育,推動孔雀拳的傳播與繁衍
隨著我國競技體育的不斷發展,作為傣族武術代表拳種的孔雀拳,應被積極納入到少數民族舉辦的各種體育代表大會的參賽項目中,并借助這一平臺進行大范圍的宣傳和弘揚。
3.1.2 積極開展各項舞臺表演,為孔雀拳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傣族武術審美內涵和特征的多重性要求孔雀拳在進行表演時要具有姿態美、舞蹈美和對民族信仰的神圣美,為了增強舞臺效果,表演者在進行表演時要穿著具有很強民族色彩的孔雀服飾,應和著民族樂器的伴奏,赤腳上陣進行表演。
3.1.3 充分利用節慶風俗,為孔雀拳的傳播提供更多元化的途徑
我國云南有很多傳統節日,像潑水節、關門節以及開門節等,隨著我國祭祀、賧佛等一些活動的舉辦,傳統體育活動作為民族體育的一部分,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表達。同時,作為民族體育核心代表的孔雀拳也隨之出現在了節日慶典的表演舞臺上。
3.1.4 積極開展民間教學,為孔雀拳的再創造提供堅實基礎
德宏作為孔雀拳的發源地,迄今為止,已經在多地開展有關教學和培訓的工作,并且也有數百名學員參與其中。
實踐證明:孔雀拳的傳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由政府統一組織和領導;二是由民間百姓自發而成。就目前情況而言,孔雀拳在傳播過程中沒有相應的教學材料,這為其傳播制造了很大的阻礙。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參考的多是以往參賽者的參賽套路和自身創造的套路來進行教學,毫無系統性和針對性,并且有的會根據參賽者的意愿隨意加入一些民間的套路,傳播效果很不理想。
(1)當地政府以及相關工作人員,應根據孔雀拳現今的發展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和研究,創造出具有建設性的、可實施的對策建議或發展策略。此外,孔雀拳是我國云南傣族武術特有的拳種,作為當地政府或百姓,理應為孔雀拳的傳播提供各種便利條件,進而打下更堅實的群眾基礎。
(2)依據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現狀及需求,不斷完善和強化傣族孔雀拳的理論建設,為孔雀拳的傳播提供先決條件,同時在不斷傳播的同時,保留孔雀拳的原始特色和文化特征,并對孔雀拳的套路不斷創新和完善,逐步形成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最后以傣族孔雀舞為基點,不斷向年輕人傳授孔雀拳理論知識。此外,還可以通過學校或者社會等其他教學途徑對孔雀拳進行傳授和專門培訓,壯大孔雀拳練習群體的范圍,堅實后備力量。
(3)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通過大量的媒體宣傳來加強人們對孔雀拳的認識,積極調動廣大民族體育愛好者的參與意識,結合云南旅游業發展的宏觀要求,制定與之匹配的孔雀拳發展計劃,促進孔雀拳在我國云南以及周邊地區的不斷壯大,努力開拓云南傣族孔雀拳的市場,加強政府與民間組織在不同層面上的交流,豐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多樣性。
(1)作為云南傣族武術文化的代表——孔雀拳,他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當地的社會制度,節日風俗、圖騰崇拜和民族的思想觀念及方式等。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雀拳的發展不斷地向競技娛樂的方向靠攏。
(2)我國云南的孔雀拳和孔雀舞屬于同源關系,他們發源于同一氏族社會,并共同作用于當地的生產生活中,為云南當地老百姓的體育娛樂服務。
(3)孔雀拳作為云南民間特有的代表拳術,在民間開展不僅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也需要更多的傳承人給予實踐上的支持和幫助,進而延續本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特色。
(4)孔雀拳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因此孔雀拳表演缺乏必要標準套路的支持。
(1)當地政府應根據孔雀拳的發展狀況制定更為詳盡的發展策略,以此來增加對民族武術、傣族武術和孔雀的扶持政策,并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加強對孔雀拳的傳播和弘揚,增強云南百姓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意識。
(2)梳理傣族歷史傳統文化,在傳播孔雀拳的同時,將傣族文化賦予到傳播過程中,同時根據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要求,編纂具有針對性的及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傳播套路,例如民間傳播套路和學校傳統套路等。
(3)結合競技體育的要求和民俗文化節日的需要,舉辦相應的民族傳統體育賽事和民族傳統武術表演,樹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夯實群眾基礎,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全面發展。
(4)積極運用當地媒體的力量,加強對云南傣族本土文化的宣傳和支持,同時加強對民族體育賽事的媒體宣傳,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展演和賽事以電視、廣播和新聞的方式進行宣傳和播放。同時向網上上傳各類視頻和圖片,便于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學習和交流。
(5)積極選撥和培養新的傣族孔雀拳傳承人,例如選取那些有一定舞蹈基礎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較好的運動員進行專業培訓,壯大孔雀拳的傳播隊伍。
[1]李琤爽.德宏州傣族孔雀拳的形成和發展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3.
[2]張大鳴.傣族生態環境與傣族舞蹈[J].達縣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3).
[3]馬向東.德宏民族文化藝術論[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
[4]胡柳婷.傣族舞蹈中的“孔雀形象”溯源[J].大眾文藝,2012(7).
[5]湯耶碧.傣族舞蹈藝術[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8.
[6]張莎莎.傣族孔雀舞的傳承與變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
[7]徐才.武術學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8]劉雪濤.淺談傣族民間舞蹈孔雀舞的起源及發展[D].青年與社會,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