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玲 李亞偉 王茜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開封 475000)
升學考試是為確定考生能否升入高一級學校所進行的選拔性檢查評定,由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專門機構主持,貫徹擇優錄取的原則,對低一級學校教學的方向有直接且重大的影響,這種考試主要考查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水平,夠不夠升入高一級學校的資格[1]。就目前我國的學校考核現狀而言,考試制度是我國唯一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檢驗的方式。它具備客觀性、公平性和持久性。中考體育的實施與成效證明了升學體育考試和學生健康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如何促使這種依存性更加緊密,使兩者之間的縱向、橫向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以確保學生通過升學體育考試達到身體健康,使升學體育考試更好地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來服務,升學體育考試對促進學生身體持續、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999年教育部基教司把體育考試列入初中畢業考試改革中去,教育部下發了“教基5號”文件。2001年全面實施升學體育考試,體育中考在實施的近20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我國學生的體質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相應的改善,許多學校、家長和學生都一改以往的態度。但是我們慎重考慮一下,中考體育和未來極有可能實施的高考體育真的是解決我國學生體質羸弱的根本途徑嗎?僅僅通過中考和高考就能遏制當下學生健康下降的局面嗎?體育考核的缺失才是導致學生體質下降的癥結所在。美國是世界體育強國,其體育發展和教育密切相關。美國少年體育的發展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他們追求體育的深層價值,重視身體健康的教育,而且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都有較成熟的考核評價機制。相比而言,我國學校體育只制定了中考體育考核制度,小學生和高中生甚至大學生都沒有一個良好的學校體育考核機制。即使有體育會考,大多數都是“走過場、形式化”的居多,根本沒有達到體育考核樹立學生健康意識,養成體育鍛煉的目的。
根據2010年教育部發布的學生體質健康抽查報告結果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體質和高校學生身體健康素質依然在下滑。2012年4月20日召開的《全國高校陽光體育運動展示及經驗交流會議》,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這一方面是由于高中體育課和體育鍛煉減少;另一方面則是高校沒有針對體育的評價機制,導致學生群體對參加體育課和增強體育鍛煉的集體忽視[2]。由此看出,我國一些體育考核體系的制定為了升學考試的一時之需。沒有正確的評價考核體系,因而很難從根本上改善學生對體育課的認識。許多學校、老師、家長對體育考核定位不準確,流于形式,考核前突擊訓練,有些家長不惜耗費自己的精力、物力,為暫時的考核而參加體育活動,孩子的考前突擊反而加大孩子對體育的錯誤認識,中招考核過后,體育考核評價體系更加匱乏,學生體育鍛煉的重視度下降,學生體質下降必然受其影響。如果真正讓學生素質提高,真正讓學生從體育受益,就要對學生進行量化考核,抓住學生、學校和家長重視的根本點,將體育考核定為升學考試的硬性標準,并將體育成績作為學校考試的重要依據。
現如今,社會競爭強烈、物質生活豐富,而學生健康則需要通過體育鍛煉來提升,我國義務教育中,只有“中招體育測試”才進行一次重大的集中考核。中考體育的實施,學生們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中考”前的小學階段和中考后的高中、大學階段呢?因此學生長時間在頻繁考核的理論課的“題海”作戰,體育課在學校實施困難,學生鍛煉的積極性降低,學生的鍛煉時間得不到保證。有調查統計顯示,全國小學生、高中生、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除初三外其他年齡段學生的心血管系統機能、耐力素質已連續下降二十年,速度和力量素質連續下降十年。全國的初三學生體能水平之所以是各學段學生中唯一保持上升不降,原因就在于將體育考試列入了初中畢業升學考試科目中[3]。由此可見,中考考核體育掀起我國部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熱潮,如果沒有中招體育加試,學生們會不會去投入到體育鍛煉中去?如果完善我國學校體育的考核機制是不是能掀起全國范圍內的學生對體育運動的高潮?在一個以考試作為唯一評價機制的大國中,建立一個以從小學開始的升學體育考核制度,縮短對體育考核的周期,既保證了體育課程的數量和質量,又提高了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同時促使學生、家長和學校都重視體育,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
升學考試制度的建立,可以促使社會對體育的重視,加大政府等各界對學生體育鍛煉設施器材的投入和社會各團體組織會對體育設施資金的捐助,學校體育的地位才能不斷上升,學校也會給予學生充足的體育運動時間,保證體育課的數量和質量,體育課才不會再隨意霸占來學習文化理論知識,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去。學生家長們在支持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同時,并陪同孩子們進行體育鍛煉,這是我國群眾體育的長遠發展。
心理學家認為,適度負荷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人體釋放一種多肽物質——內啡肽,它能使人們獲得愉快、興奮的情緒體驗,從而消除緊張、壓抑、焦慮等不良情緒。對于學生來說,繁重的作業和名目繁多的考試常常使人身心疲憊,因此就學生而言,體育鍛煉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降低壓力帶來的焦慮情緒,同時也可以大大增加學習效率。在體育鍛煉中需要我們不斷地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面對一次有一次的失敗,在一次次摔倒后爬起繼續前行,有利于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青少年遵守規則的習慣,教會青少年團結協作的精神。
升學體育考核制度有利于促進學校體育運動的正常開展,體育運動有利于骨骼關節的調整,促進骨骼中鈣的儲存,預防骨質疏松,促使骨骼肌肉發達,同時也可以增強運動系統的準確性和協調性,使人可以輕松自如、有條不紊的完成各種復雜的動作,除此之外,還可以促進大量毛細血管開放,加快血液與組織液的交換,加快新陳代謝的水平,增強機體能量物質的供應和代謝物質的排出能力,可以有效地預防肥胖癥的增加。青少年正在處于長身體的時候,科學適當的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加學生心臟活力,肺活量的加強,更改善了內臟器官的機能,促使青少年的體格健全。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只有考學才能出人頭地,因此各界人士對學生的考試成績都倍加關注。如果將體育納入升學考試,必然會引起各界對學校體育的高度關注。升學考試制度的建立,其真正目的在于通過考核來促進學校體育的健康發展,使學生們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強化學生對體能健康的認知和意識,讓學生們在運動中發揮自己的認知能力,在體育活動中既保證了體質強健,又樹立了正確的健康觀念,既找到了樂趣,建立了自信。通過升學體育考試這個橋梁,促使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從小就重視體育鍛煉。在學生鍛煉的同時加強家長對體育的正確認識,和學生一起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終生體育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家長共同體驗體育帶來的樂趣,主動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
國家應頒布相關升學體育考試的制度和條例,針對各個地區的條件合理安排條例的內容,并制定相關懲戒制度,防止有些地區“走過場”的現象出現。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各省份向國家匯報地區學校考試成績結果的數據統計,對不重視或不實施的地區、學校提出批評,讓升學體育考試和學校的綜合評價直接掛鉤。國家不僅在政策上給予支持,還應在資金和人力上給予相當的支持,給升學考試下撥一定的資金,完善學校的體育設施,為體育教師和裁判員提供更多學習和培訓的機會。
體育考試制度的實施對端正教育思想,堅持辦學方向,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在新的時期下,面對學生體質較弱、素質下降的現狀,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升學考核制度,在學年與學年之間要制定體育會考,也就是從一年級到二年級,以此類推長此以往的進行體育考試。讓學生們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并學會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然后在必修的體育課程安排內,傳播體育健康知識,學習體育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使學生真正的熱愛體育。主動參與到體育的學習訓練中去。
考核中會出現很多人為因素,在體育會考調查中,有些學校買通裁判員為本校的學生體育考試成績摻加水分,根本沒有起到體育考試的積極促進作用。如果實施升學考試,我們應該建立健全考試監督機制,建立考試監督機構,在考前對裁判員和老師進行考前培訓,并作出相關承諾,建立獎罰制度,如有違反考風考紀的定嚴懲不貸。可以用專業的測量工具,記錄考試結果。考試項目可選定那些可測量、易得分,不用認為評分的項目。
加大對學生升學體育考試的宣傳力度,使國家、社會、學校和家長加強對學生體育的投入。國家加大對升學體育考試的支持力度,使社會組織和社會團體加大對學校體育的資金捐助,根據各個地區的經濟條件、各個學校的體育條件,集體或者分開組織升學體育考試。使學生們在良好的環境下進行體育考試,正常發揮,真正的做到物有所用,物超所值。
由于各個地區的條件差異和民族差異,升學考試的內容應當科學、合理。在美國沒有規定統一的體育考試大綱,是根據各州的實際條件自行規定的升學體育考試內容,在體育教學中也是自行規定的體育教程內容,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體育項目。所以我國在規定升學體育考試的內容時,可以更加自主和靈活。各地方升學體育考試內容必須符合促進學生健康的目的,符合學生的身體條件,能夠真正起到衡量學生健康的標準。
將體育納入升學考試,被提上升學考試必備的日程。學校體育的地位也將會大大提高,老師及學生、家長也會全力配合。讓體育中考不再是一門突然增設的獨立性的考試,而是貫穿小學、初中一、高中、大學直以來對體育教學。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加快改進體育課程改革,增加體育課程的節數,改變體育課固定單一的模式。使體育考試多元化的發展。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選擇必考核選考的科目。
[1]陶西平.教育評價辭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李欣.高校缺失體育評價機制令體育意識缺席大學教育[EB/OL].中國廣播網,2012,4.
[3]徐玉明.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改革對學校體育影響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2.
[4]葛大匯.升學考試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出版社[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王哲.美國的教育制度[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