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靜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宗守云先生在其著作《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中指出,集合量詞和其他量詞之間并不是涇渭分明的,是存在中間狀態的。作者寫道:“量詞‘筆’、‘宗’、‘汪’、‘攤’都具有集合性,但根據集合量詞確定的標準,它們不能用在‘成X’的格式中,也不具有可分的性質,因此都很難歸到集合量詞當中。”更進一步指出“但它們也不是典型的個體量詞,可以說,它們是介于集合量詞和個體量詞之間的,中間狀態的量詞。”但是宗守云先生并沒有進一步分析為什么這一類量詞會介于集合量詞與個體量詞之間。就現有文獻來看,也并沒有學者對這一類量詞進行專門深入的研究。下面我們就以量詞“宗”為例,來解釋一下這種中間狀態存在的原因。
《說文解字》中對“宗”的解釋為:“尊祖廟也。從宀從示。”可以解釋為在屋內對祖先進行祭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解釋道:“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繼禰者爲小宗。凡言大宗小宗皆謂同所出之兄弟所尊也。尊莫尊於祖廟。故謂之宗廟。”這可以看做“宗廟”一詞產生的原因。同宗所出的祖先會在同一個宗廟被后世祭祀,這就出現了“宗族”、“宗派”,春秋時期,盛行宗法制,這里的“宗”是本義的引申義,所謂“一宗一族”這時的“宗”就初步顯現了他量詞的用法,但是是有使用局限的。《現代漢語詞典》對“宗”的解釋總共列了八個義項,其中對量詞義項的解釋為:“量詞,指件或批:一宗心事”虛化至此,已經完全看不出“宗”的本義了。但這只能說明量詞“宗”遵循了一般的量詞虛化過程,我們如果想要解釋量詞“宗”為什么會具有中間狀態,就要對現代漢語中量詞“宗”的使用情況進行全面地分析。
文章共考察了北大語料庫中(網絡版)含有“一宗”的639條語料,對與量詞“宗”匹配的名詞進行了簡單地歸納:
(1)香港5日早上發生[一宗]地鐵車廂人為縱火案,14名乘客受傷入院,在接受治療后已全部出院。
(2)前不久,被指控在30年前卷入[一宗]殺人案的煤炭和礦業部長希布.索倫在警方通緝后突然失蹤數日。
(1)去年12月底,香港北區一間中學發生了[一宗]校園暴力事件,一名男學生多次被多名同學毆打。
(2)21日凌晨,京珠高速公路廣東韶關路段發生[一宗]特大交通事故,三輛車追尾,造成三人死亡四人重傷。
(1)這不能不說是破譯密電史上的[一宗]奇跡。也由此可見池先生的智商之高,非比一般。
(2)洋尖村的李某一直從事個體經營,去年春節他與外地一名客商洽談了[一宗]加工工藝掛毯的業務,只需投入8萬元制做木質織機,招收10名左右
(1)所以,像國子監的差事也都是世襲。這是[一宗]產業,可以賣,也可以頂出去!
(2)即當描寫站立在普遍的邊界上時,描寫所能夠發現到的卻并不是[一宗]不可衡量的財富,而只是自然和它自己行動的局限;
(1)單在倫敦,大約每5宗婚姻中就有[一宗]是假的。
(2)無知鬧出的笑話[一宗]又[一宗]。
在上述分類中,案件類的使用率最高,而第五類的名量詞匹配率較低,有一些搭配在六百多條語料中僅出現了一兩次,歸為其他類。第四類財富類,集中體現了量詞“宗”的集合性。為什么在虛化的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呢?這需要我們從名量詞匹配率最高的案件類入手。
案件為什么要論“宗”呢?如果單從“宗”的本義來看,我們找不到它們之間的聯系。但是提到案件,我們一般都會想到“卷宗”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對卷宗的解釋是:“(1)機關里分類保存的文件;(2)即案卷。經過整理和排列的文件或卡片,它反映一項工作、一個問題或一個案件等的情況和處理過程。”從這個解釋來看,聯系就比較清晰了。我們可以借此大膽地推測一下“卷宗”一詞的來源:古時候同宗同族的人世代傳承,需要宗譜記錄,而古時候的文字都記錄在竹簡上,保存的時候需要卷起來,即使造紙發明以后,也仍然有“卷軸”,這樣,保存起來的宗譜就成為“卷宗”。后來經過詞義的發展,被用在各種需要分類整理和保存的文件中。那這與量詞“宗”的中間狀態又有什么關系呢?
現在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論:量詞“宗”的中間狀態與“卷宗”一詞的出現有直接關系,因為這其中有人為的記錄和整理。例如,從海關進出口的貨物需要記錄在案,不管一批貨物中有多少,都可以統稱為“一宗貨物”;同樣,“一宗遺產”、“一宗產業”、“一宗收入”等都是有人為整理和計算的過程,最后的出的總稱,因為不論這些貨物或者財富有多少,在這種語境下把它們細分成一個個小部分,都是沒有意義的。
結語:綜上所述,從“宗”字的本義入手,聯系量詞“宗”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情況,我們發現,量詞“宗”之所以同時具有個體性和集合性,是因為有人為主觀因素的參與。最終人們選擇了以自己的主觀記錄作為單位,而不以事物的客觀數量作為計數的標準。
[1]何杰.現代漢語量詞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朱德熙.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2007.
[3]何苗.名量詞“條”與“根”的比較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7(4).
[4]劉振鐸.現代漢語辭海.延邊教育出版社,2001.
[5]李計偉.量詞“項”及語義特征與對外漢語教學.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6).
[7]宗守云.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