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茜
(吉林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人文素質的教育包括培養學生的人文知識、人文研究和發揚人文精神的一種能力。人文素質教育旨在教育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意識,通過文史哲等一些社會化知識的傳播和環境的熏陶,使人類優秀的人文知識成果以及其蘊含的一些價值觀念、審美情感、思維方式等內化為一個人的智慧、品德和修養的一種教育,因而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發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一種教育[1]。在體育教育界,對體育院校的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能夠有效的發揚我國歷史深厚的體育精神,更加使體育強國的觀念深入人心。同時,也可以有效的將體育院校教育與信息化素養教育對接,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的體育人才。
為了更快的提高體育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整體的水平,更好的滿足社會對于高素質的體育專門人才的需求,首先應該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在當今信息化社會背景下的重要意義。
第一,加強對高等體育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信息社會背景下文化強國戰略的客觀要求。我國實施的文化強國戰略中的一條重要內涵就是提升國民素質和受教育程度,因為這是進行文化創造的重要源泉,而體育本身就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既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性,也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它作為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保持和國家文化發展方向相一致。因此發展體育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發展高等教育文化建設中的極其重要的一環。體育工作者只有具備了良好的人文素養,才能在日后的體育賽事、體育活動中用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高尚的體育道德感來服務生活、服務社會,遏制體育界的亂象,才能更好的促進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第二,加強高等體育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體育院校應肩負的使命。體育院校教育的目標不僅僅在于培養高水平的運動員和教練,更重要的是通過學校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培養出品德高尚、意志堅定、素質完備的現代綜合體育人才。自從建國以來,我國各大體育院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體育人才,雖然他們擁有著良好的體育專業素養,但是卻普遍人文素養水平較低,導致大批體育人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我國體育院校應該以此為借鑒,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不僅要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更要能夠從容的應對信息化社會對全面人才的需求。
第三,加強高等體育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完善體育人才人格的需要。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類信息涌入我們的生活中,稍不留神就會被錯誤的、不健康的信息污染,這對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建設和道德追求會產生很大的沖擊,尤其對于體育院校的學生具有直接、敏感、沖動等性格特征,更容易在信息泛濫的時代迷失自己。因而,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以強化學生的內心,提升人格、完善素質是十分必要的。
體育院校是以培育體育領域的專門人才為己任的,但是,信息社會的到來也同樣會引起體育教學領域的觀念革新、教育變革。因此在信息化社會中,我們應努力尋找一些途徑來幫助體育院校學生緊跟時代的步伐,其中加強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加強對學生的信息素質和信息意識的培養。學校可以對教師教學方式作出改革,改變老師滿堂灌的授課模式,而是采取課題式的學習方法,把問題擺出來后由學生自己通過查閱資料、檢索信息等各種途徑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方式不僅課題強化學生信息意識,更提升了運用信息的技術[2]。
其次,大力引進信息技術專門人才,將信息化教學專業化,系統化。改變傳統的由體育老師傳授知識的方式,通過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傳授,專門人才將從戰略層面和實施層面實現學校整體的信息化教學,并根據社會的需求制定出相應的教學計劃和教育方向,從而提升整個學院的信息化教學水平。
最后,增設人文類選修課程,包含文學與藝術、文化與歷史、社會與經濟等等相關的課程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深化個人內涵,從而達到加強體育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
當前體育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仍然處于一個相對薄弱的狀態,因此,努力探索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方向,建立起具有自身發展特色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從而提高體育院校的整體人文素質,適應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是所有體育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1]蔡燦龍.體育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1,16(2).
[2]邢金明,姜勇,劉立清.信息社會背景下體育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