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櫻
(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體育教學部,甘肅 蘭州730020)
中國古典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結晶,在中國舞蹈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堪稱為中國舞蹈的藝術典范。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它是在民族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從戲曲舞蹈、武術和芭蕾舞中提取精華,并結合中國古代舞蹈美學以及當代審美觀點和原理,經過歷代表演家的調整、提煉和創新,長期流傳下來,具有典范意義和古典風格的舞蹈。它的誕生與發展,反映了人們對民族舞蹈文化的尊祟,顯示出中國傳統舞蹈藝術的獨特風韻。
中國古典舞是中國的傳統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間舞的基礎上,通過專業人員的調整、提煉、創新,并且結合長時間的舞蹈實踐的經驗流傳下來的。中國古典舞主要是借鑒了中國的民族傳統藝術戲曲,并且加入了武術、芭蕾等原形的成分,成為了中國特色的傳統舞蹈。中國古典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藝術結晶,在中國舞蹈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堪稱為中國舞蹈的藝術典范。中國古典舞凝聚著中華民族舞蹈藝術的精髓與民族審美風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戲曲舞蹈,但它卻蘊含著千百年來傳統舞蹈的神韻,脫胎換骨于戲曲舞蹈而演變發展成為具有時代性的獨特的藝術語言。中國古典舞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并且最終形成了一門單獨的學科,并且逐漸走向成熟。
“身韻”即“身法”也是“韻律”的總稱。“身”即身法,指中國古典舞的外部表現技法;“韻”即韻律,指中國古典舞的內在氣韻。俗話說“無韻則神死,少韻則風格無”,而“身韻”可以說是舞蹈方法論方面成熟的標志是中國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標志,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身韻的產生使古典舞從此擺脫了對古典戲曲舞蹈的依附,并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征,這些藝術特征直接影響著、規范著中國古典舞的藝術創作。大學期間經過系統訓練過的中國古典舞基訓和中國古典舞身韻,對中國古典舞身韻也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了身韻的重要性和基本特點,以及在實踐中的運用。做為中國古典舞的一種新型理論,“身韻”使人體潛在的表現力得到了充分發揮,為創造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賦予了新的藝術手段,動作舞態的豐富多彩以及很強的舞蹈性與民族審美性相結合的特點,而被充分運用到創作當中,使中國古典舞在創作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它以其豐富多彩的動作形態、適用的舞蹈性與民族審美特征相結合的特點,在發掘人體的表現力上,充實和發展了形體表演的功能。以往中國古典舞中已有的人體動作的表現范圍,而著重“以腰為軸”的人體中段部位的藝術語言,展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遂的藝術魅力,使人體潛在的表現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對于創造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賦予了新的藝術手段。身韻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創作機制之中,使得中國古典舞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轉機。作為中國古典舞的一種新的舞蹈語匯,身韻深得眾多年輕的中國舞編導、演員們的青瞇,并將其充分運用到創作之中,使中國古典舞在創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劇目《黃河》,大量運用了“身韻”中人體后背的表現,從“擰、傾”的動態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氣勢,無論在地面動作還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發揮了被發掘出來的表現區域,展現出人與大自然的抗爭,與饑荒的搏斗。作品氣勢磅礴,形象細膩,舞姿流暢,具有嶄新的時代風尚。它們的編創使中國古典舞真正擺脫了具體的人物形態而走向一種情緒語言。中國舞蹈界對此刮目相看,他們發現這就是獨樹一幟的中國傳統舞蹈神韻的延續。
對一個優秀的舞蹈演員來說必須具備在中國古典舞特定的藝術規范和審美特征要求下的主要默示手段——身韻。“身韻”即“形神兼備、內外統一,”在訓練的過程中達到“以神領形、以形傳神”恰是它的目的。它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魂靈。雖然把練習“身法”與“神韻”的體例統稱為“身韻”,但進一步去分解,就可以體味它包容著“形、神、勁、律”這四個特征。
“形”首先體現了“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形”還體現著“由動到靜”或“由靜到動”這瞬間的變化。 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行為的過程。中國古典舞在人體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決不是什么人誣捏出來的審美尺度,年夜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畫中不難看出這一點是自古至今一脈相承而不竭成長演變的,把握體態及造型的曲線美還需具有響應的素質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種技法,人體的“擰、傾、圓、曲”是整體形象。
中國古典舞的“形”在訓練中,是以“擰、傾、圓、曲”的體態美作為重點,每一個姿態動作經過的路線都是在形態上強調“擰、傾、圓、曲”。
“神”是舞者心態和內在的表達,它的真實涵義應該是指經過程自覺的意識、意念、感受來支配舞蹈動作,而不是盲目地、純功能地去完成動作,即是一個簡單的“提沉”,也是一次由意念支配的藝術呼吸過程。自覺的意識同時也搜集了藝術想象力。所謂“心、意、氣”恰是“神韻”的具體。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是傳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行為,恰恰是受著內在的支配和心理的節奏所表達出的“神”,這恰恰是神韻支配一切的。“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這一口訣形象地、切確地詮釋了“形”和“神”的聯系及關系。是在“身韻”的練習中,每一最細微的過程、最簡單的動作都應是陶治神韻的過程。因而我們人體動作中的“神韻”也是起著主導支配浸染的藝術魂靈。
勁”不僅貫串于動作的過程之中,在動作過程中的“勁”更是十分主要的。無論戲曲、芭蕾舞、都是十分正視動作瞬間節奏的措置,中國古典舞更不破例。它有以下幾種典型的亮相絕頂:“寸勁”——體態、角度、方位均已籌備好,運用一寸之間的絕頂來“畫龍點睛”。“反襯勁”——給以體態造型以一個強度很有反浸染力,而強化和陪襯最后的造型。神及肢體作延長之感,使“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還有“剛中有柔”、“韌中有脆”、“急中有緩”等等“勁”的區別。這一切都是經過《身韻》教材加以練習才能達到的。
“律”這個字包含動作中自身的律動性。一般說動作接動作必需要“順”,這“順”勁恰是律中之“正律”;動作通順則能連成一氣,有如行云流水。但中國古典舞往往又十分正視“不順則順”的“反律”,以發生奇峰疊起,出其不意的效不美觀,一個動作和動勢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轉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時突變向后等等均是。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身韻在中國古典舞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完全可以說身韻成就了中國古典舞的今天,身韻理論的注入,使中國古典舞逐漸擺脫戲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疇邁進。但身韻并不是中國古典舞的終結,而是一個具有發展性的生長源點。它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風貌及審美的精髓,并以其豐富多變的舞姿、濃郁的民族風格及強有力的表現能力成為中國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標志,它是中國古典舞藝術靈魂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