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瑩
(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
基礎英語作為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的課程,對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譯等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起著重要作用。這門課程主要通過語言基礎訓練與篇章講解分析,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語篇閱讀理解能力,了解英語各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和特點,擴大詞匯量和熟悉英語常用句型,具備基本的口頭和筆頭表達能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一直是課上的講授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但這種模式正在逐步向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模式轉變。然而,這種轉變并不總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課堂活動設計不合理,學生的參與熱情不高,那么就很難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角。 哪些課堂活動能夠有效地實現師生、生生間的互動?什么樣的課堂活動能夠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有所收獲?這些是基礎英語課教師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下面的內容主要分析了筆者在基礎英語課上常用的兩種課堂活動形式——課堂展示和分組討論。
課堂展示,又稱為Presentation,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它是指學生個體或者以小組為單位借助有聲語言、肢體語言和其他工具就某個話題進行講解的活動。通常用時10-15分鐘。課堂展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準備、展示、提問、評價總結這幾個環節。
在準備階段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者按照老師的要求選擇話題,然后通過瀏覽書籍、上網查找資料等方式收集相關材料,進行分析整理,最終形成演講稿并不斷修改完善,以保證文章語言規范,結構清晰,邏輯性強。如有需要還可以運用音頻、視頻或Power Point等形式作為輔助手段。接下來學生要對自己展示的話題進行練習,包括熟悉演講稿件,糾正語音、語調,調整語速、音量、節奏等,以使自己的表達流暢。
展示階段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學生要把自己選定的題目向老師、同學進行講解,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展示。在展示當中要盡量做到自信、從容,并能夠運用手勢、眼神交流、身體語言等使自己的展示更有感染力。在提問環節,老師或臺下的同學可以就自己感興趣或者有疑問的部分進行提問,由臺上進行展示的同學予以解答,或者由進行展示的同學就演講中的部分內容進行提問,看看大家是否理解了他的演講。
在評價總結階段,進行展示的同學首先進行作自評,再由同學點評,最后老師做總結性評價,內容涉及學生參與的態度,選題的科學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演講時的姿態,Power Point等輔助手段的運用等方面。如果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展示,則各個步驟均由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完成。
課堂展示給了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鍛煉了他們當眾演講的能力。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這也從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們學習和研究的積極性。在選題,收集、整理以及加工材料的過程當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開闊視野,自學能力以及分析、歸納總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能夠更加熟練地運用各種現代化的學習手段。同時,如果是小組展示,學生們還能學到與人溝通的技巧,體會合作的快樂。
分組討論是課堂討論的一種形式,是指由老師事先指定話題并將學生分成若干組,由各組在課前分別進行準備,并在課上展開討論和交流的課堂活動。分組討論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準備、實施和總結評價。
準備階段要從兩方面著手。老師方面主要有兩件事要做:選題和分組。首先老師要確定討論的題目。一般來說如果是導入新課前的分組討論,老師會選擇和課文的背景或者內容相關話題,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學生預習新課,還能夠給他們機會熟悉新單詞、句型,通過對相關話題的討論,學生會對將要學習的課文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如果分組討論在學完新課后進行,老師可選的話題則更加靈活,可以就課文中的某一觀點進行討論,也可以對課文內容引申出的話題進行討論。但不論是何時進行的分組討論,老師在選題時都要確保所選題目難易適中。同時,所選題目還要有討論的價值,不能為了討論而討論。再者,討論的問題最好是開放式的,這樣會給學生們更多各抒己見的機會。在準備階段老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分組。根據班級人數的多少,將學生分成4-6人的小組。雖然,按寢室分組、同學自愿組合或者按座位就近分組比較容易操作,但是這樣做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分組相對固定,學生不容易接觸到新的思想和觀點,成員間過于熟悉容易導致討論時聊天、懈怠或者應付了事。因此,分組最好能夠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并且保持每組成員的流動性。這樣既有利于組內成員取長補短,也不會使組間水平相差很大。另一方面,學生在準備階段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學生要根據老師布置的話題通過閱讀、上網查找等多種方式收集資料,并且整理、歸納、總結,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列出討論提綱,并與本組其他成員進行課前的溝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別人的觀點以便做好應對準備。
實施階段。這個階段是指課堂討論階段。每個小組成員根據事先的準備,輪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認真聽取別人的發言。可以對同組成員的觀點予以支持或反對,如有不同觀點要禮貌地提出,并給出理由。在小組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一名代表陳述本組討論的結果。各組間也可以進行提問,相互交流。 在實施階段,老師主要起到監控和指導的作用。老師要實時監控各組的討論情況,確保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并且還要保證討論的有效性,如果發現聊天或者有跑題的情況要及時予以糾正和引導。同時,老師也要控制討論的時間,一般在10-15分鐘為宜,老師要掌握每組討論的進度,幫助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討論。
總結評價階段。在分組討論結束后,老師要對每組討論的內容進行總結,同時給出評價。老師可以從學生的討論態度、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討論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兼顧。要肯定學生們做得好的地方,予以鼓勵,同時指出不足之處,并提出改進意見。
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結構,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發揮自學與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還給了學生更多的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來,實現了從輸入到輸出的飛躍。
在課堂展示環節,學生對自己所選材料要足夠熟悉,不能照本宣科,要求脫稿。Power Point只能作為輔助手段,不能充滿大段文字,學生一味照著讀。同時,學生的演講稿中要避免生詞、難詞過多,否則一方面學生本身難以駕馭,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臺下同學理解展示的內容。此外,老師的點評十分重要,不能應付了事。不能一味的只是鼓勵,對于學生展示中存在的問題老師要準確指出,并提出改進意見,當然語言不能過于嚴厲,要委婉,要讓學生看到自己還有提升的空間。
首先,在分組討論中老師要全程參與,不能置身事外。有的老師在給學生們布置完討論話題后就覺得自己完成了任務,在小組討論時一直站在講臺上,或者偶爾巡視一下然后就抽身做自己的事情,直到討論結束。這樣就沒有辦法及時發現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問題,也會使學生覺得分組討論不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情,就是走形式而已。其次,老師要控制好討論的節奏,保證討論按時完成,不能拖拉。另外,老師的點評不能敷衍了事,要認真,同時也要注意方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最后,學生要有意識地控制討論時候的音量,既保證組內成員能聽清,又不能影響到其他小組。
不論采用何種形式的課堂活動,都要抓好前期準備、課上實施和事后總結這三個階段。在課堂活動當中,學生和老師都要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各施其職,即學生是主要的參與者和實施者,老師則是指導者與監督者,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相長,使課堂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邵瑩瑩.Presentation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及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2(45).
[3]戴秋菊.如何展開大學英語精讀課的課堂討論[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