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系,河南 鄭州451191)
井上優(2002)對日語語法研究是這樣解釋的,「文法の研究とは、言語に関するさまざまな事実にもとづき、ある言語のしくみ、あるいは人間の言語が一般的に持つしくみを考えることです。」這里的「言語に関するさまざまな事実」指的就是「言語事実」(本文中筆者將其翻譯為語言事實),也就是說,語法的研究是以語言事實為基礎對某種語言的體系或是人類語言體系考察的過程。對于日語專業的學習者來說,語言事實在教科書中已經總結為一條條語法。 例如「知る」這個動詞的使用就是一個語言事實。其肯定形是「知っている」,否定則是「知らない」。但是,這個語言事實的觀察過程是不會出現在課本中的。對于高校的日語學習者來說,語言學所觀察的對象—語言事實不過是語法而已,沒有觀察和實驗的必要。但實際上在應用時仍會出現大量的誤用,如將「知る」的肯定說成是「知ります」。而另一方面從事日語教學的教師們,也因為種種條件限制,很少能將對語言事實的觀察過程引入到課程中去。那么是否有引入的必要呢?該如何引入,其結果會對語法教學的深入起到一定作用嗎?本文將以日語助詞「は」的教學為例,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關于語言事實觀察前的準備,有以下幾點是必須注意的。 首先,用來讓學生們觀察的內容必須是正確、規范的日語文章,觀察對象的「は」、「を」在文章中會被多次使用,并且文章不易過長,難易適中。綜合以上幾點考慮,將考察對象定為菜譜類的文章。因為菜譜中的敘述都簡潔明了,不會有過于復雜的句型,而且關于材料的準備和烹飪過程中的敘述會反復用到「は」、「を」這兩個助詞。
接下來請班級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小組成員們感興趣的日本菜的菜譜。先在小組內將每個菜譜的日文敘述分析清楚,最后挑出一個菜譜,向大家詳細的介紹此道菜的準備和烹飪過程。也就是說,這個準備過程是以介紹日本料理的名義進行的,并不會在準備階段就告訴學生們是以考察助詞「は」、「を」為目的。學生們完全是積極主動地來尋找感興趣的日本菜譜,并且自己分析文章、上臺發表。因為只有在對觀察對象本身非常熟悉的基礎上才能深入到「は」、「を」的對比觀察。另外考慮到學生們對日本料理有極大的興趣,以介紹日本料理為名,可以把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調動出來。最后所有的小組發表完畢,再提出讓大家進一步深入考察「は」、「を」的使用區別。
請大家將出現的助詞「は」標出來,同時為了和「は」作對比,將助詞「を」也全部標示出來。接下來讓學生觀察兩者的使用是否有規律,是什么規律。這個過程因為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參入到觀察討論中,所以先讓學生們自由思考然后再分成若干小組討論,并將本組的意見(可以有一種以上解釋)總結出來,最后由各組的代表發表。
學生們的結果可能五花八門,甚至離題甚遠,但還是要先給予肯定,并進行簡單的分析評論,接下來引導大家將菜譜分為兩個階段。在這個提示下大家很快就能觀察出每個菜譜都可以分為前后兩部分,即原材料或調料的準備過程和烹飪過程。然后再分別觀察這兩個階段中「は」、「を」的使用區別。提示到此,學生們就基本可以發現「は」、「を」在菜譜類文章中的區別了。最后將大家的發表內容總結如下:在關于準備原材料或調料說明的敘述中基本都是使用「は」的,與此相對應,將準備好的原材料、調料組合進行烹飪的過程基本使用「を」。
既然引導學生們通過觀察日文菜譜,找到了「は」、「を」使用的一般模式,那么接下來就要關于“為什么“來尋找答案。首先需要把例文做些改變繼續觀察。以下面這個菜譜為例。
<美花焼売>
①エビは5cm角に切り、豚の背脂はみじん切りにします。カニ肉はほぐしておきます。レモンの皮は薄くそいで細切りにします。
②ボールにエビ、豚の背脂、調味料全部を入れてよく混ぜ合わせ、カニ肉を加えます。
③皮の中央にあんをのせ、向かい合うふたつの角を內側の橫にそれぞれ折って船形に包み、上にレモンの皮をあしらいます。
④蒸し器の底に油少々をぬって③を並べ、7-8分間蒸します。
將上面中的步驟①所使用的「は」都改為「を」后變成例(2)(原句是例(1) )。
(1)エビは5cm角に切り、豚の背脂はみじん切りにします。カニ肉はほぐしておきます。レモンの皮は薄くそいで細切りにします
(2)エビを5cm角に切り、豚の背脂をみじん切りにします。カニ肉をほぐしておきます。レモンの皮を薄くそいで細切りにします。
僅僅是將例(1)中的「は」換成了「を」,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意義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理解,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加上「まず」、「つぎに」、「それから」這三個表示順序的詞,區別就更清晰了。
(3)まず、エビは5cm角に切り、豚の背脂はみじん切りにします。つぎに、カニ肉はほぐしておきます。レモンの皮は薄くそいで細切りにします。
(4)エビを5cm角に切り、豚の背脂をみじん切りにします。つぎに、カニ肉をほぐしておきます。それから、レモンの皮を薄くそいで細切りにします。
首先,用了「を」的例(2)和(4)是按照時間的先后關于動作順序的描述,其中(4)中的「まず」「つぎに」「それから」所表示的就是動作本身的順序。另一方面,用了「は」的例(1)(3),是將一個個烹飪所用的材料作為話題提出,關于該如何準備的敘述。例(3)中的「まず」「つぎに」「それから」所表示的并不是動作的順序,而是說話人將材料作為話題提出的順序。將兩者的不同分別用日語表達出來的話,就是下面的例(5)和例(6)。
(5)(まず)Aを…。 (つぎに)Bを…。 (それから)Cを…。
(6)(ここにA、B、Cという材料がある。 )
(まずAについて言えば)Aは
(次にBについて言えば)Bは
(それからCについて言えば)Cは
也就是說,「Xは」和「Xを」不同,它并不是表示動作的對象,而是在句子中將X作為話題提出。
分析至此,關于「は」、「を」的區別就可以請學生總結了。在敘述材料的準備過程時用「は」,而敘述將材料、調料組合烹飪的過程時則用「を」。敘述烹飪過程時,采用(まず)Aを… (つぎに)Bを…的敘述方式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動作的順序是最重要的信息。另一方面,關于烹飪前準備過程的敘述,采用(まずAについて言えば)Aは (次にBについて言えば)Bは的敘述方式是因為在這個階段,比起動作的順序來說,關于某個特定的材料該如果準備才是更為重要的信息。
此次以對助詞「は」、「を」使用區別的考察為例,將語言事實考察的過程引入到了課堂。以教師的引導為輔,學生們的準備、觀察、分析為主的觀察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對「は」、「を」的使用區別不再僅僅局限于教科書上語法點的記憶,通過具體的使用實例更深一步的觀察了「は」、「を」的使用區別。在今后的課題教學中,將繼續探索關于其他語言事實引入課題的實踐。
[1]井上優.日本語文型のしくみ[M].研究社,2002.
[2]皮細庚.日語概說[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77.
[3]山田敏弘.國語を教える文法の底力[M].くろしお出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