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杰
濰坊華杰紡織品有限公司,山東濰坊 261021
沒有信息、沒有科技傳播,社會經濟就不可能有發展[1]。自伊甸園里的蘋果、牛頓的蘋果出現以來,科技就不斷發展;再到喬布斯創建的人人都咬了一口的“蘋果”落地以來,科技就擴展到了每一個終端,而伴隨在人的手邊。自此科技傳播的優先性在共時上失去原有的權威,而僅在歷時發展中保有其生命體征;企業在資源共享的時候既遵守傳統的生態法則,即優勝劣汰,又遵循新的生態法則,即接受新的生命因子,即是創新以傳的科技,從而更好地把握共時與歷時空間,即占有未來的更多可能性。企業擁有未來,就是企業通過創新緊握住社會經濟發展的脈搏,從而最大可能地利用來自科技的新鮮血液,并讓它們輸送到最合適的地方而產生出最大化的生產力。
科技傳播是科技和社會經濟的“血液循環系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所在[2]。科技傳播與社會經濟發展以循環反饋的非線性方式互助互增,其間既有流動又有轉化;既有線性上升,又有非線性躍升;既有量的提高,又有質的飛躍。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3]354,就要在科技傳播中的各個環節上把握主動,成為科技傳播過程中的能量擴大器;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其傳播流動的過程中,總是不斷地處在力與能量的轉化過程中,力量總是在推動自己前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的前進,能量總是在企業與研究室中被放大,并在消費端得到釋放,就如同血液的循環一樣,將養料帶到各處的同時,也將能量輸進機體的各個部分,也即能量的釋放。
所以企業要創新就首先要創建或引導生成一個生態鏈條,在鏈條的中下游引導生成一巨大的需要,這樣才能使科技的力量得到轉化與最大化的放大。
科技的真正力量再生于企業,放大在社會。所以企業創新是科技生產力發酵的有效推力,而創新首先在于形成新的社會需要,由此而使科技在生態意義上得到合理進化,企業則在生態意義上得到逐漸成長。
力與能量就像是科技與企業二者擰成繩的合作者,共同將二者以不同的姿態拉進未來。這條鏈條不僅在形而上學上具有話語權——具有競爭性的文化話語權,而且在實際運作中具有生態循環性能,從而引導社會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法則維系下的健康之路,所以就首先將這個生態性鏈條進行構建與描摹。
科技傳播如同一條無形的鏈條,像一條無形河流游走在社會企業之間。有的企業居在此鏈條的上游,占有更為寬廣的空間、更多可能的未來;有的則居在下游,擁有較多的既定資源,但其未來性也少了許多可能性。上游需要更多的內力來讓鏈條具有一個可能的形態;而下游則具有更多的外力,即已具有波瀾壯闊的形態。
所以科技在上游較多為一個內置因子,是一個活力強大的具有升級進化可能的因子;而科技在下游則較多為一條強大的游走著的魚,已具形態。只有當企業把二者類似地循環起來,或更確切地表達為螺旋梯臺,那么一個創新發展環就形成了。
它具有自組織的生態結構,在攀登而上的每個臺階上都在生成著一個新產品,即在上游階段生成,并在下游階段讓此產品達到盡善盡美,即不僅遵循著生態倫理與未來主義原則,也具有當前社會倫理上的空間認可性,從而穩占時空。這也是企業創新的本質所在,即占有更多更大的市場,亦即更多的空間與時間。
由于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存在多重交互與相互作用,所以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之間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活力的生態空間”[3]410。在這個生態空間中存在著物質的、能量的交換,從而不斷推動科技與企業向前發展。科技傳播是信息與能量的傳遞,而企業則是科技的消化器官,又是新的技術的產生器官,它不斷開拓未有的領域,拓展科技的疆土。企業將科技所帶來的能量儲存在物質產品之中,這既是科技力量的體現,也是能量借物質重新分配、稀釋、提高物質價值的過程。企業是各種媒介的匯合場所,在這里,“媒介雜交釋放出新的力量與能量,正如原子裂變和聚變要釋放巨大的核能一樣。”[4]所以當今之世是企業家的戰場。
民富則國強,經濟發達則民富。所以發展科技是富民強國之路。而大部分科技要通過企業二次創新才能將其所蘊藏的力量——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力量——發揮出來,從而體現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價值。
因此科技傳播就像是生態鏈條上所有的能量的提供者,但它并不是“草-蟲-青蛙-蛇-獅子”中的一個環節,而是“獅子”前面所有環節的總和與替代者。企業就是其中一個它將要服務的最終環節。但同時它所具有的能量正越來越多地超出了原始生態自然的能量,而是它將它們呈現為知識、信息等,并且使其在此空間中具有交互性,此為第一特性。每一次信息科技上的互動都是強化此鏈條的行為,即企業通過創新而強大自身與科技含量,并進而促進科技的傳播。所以企業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呈現新的姿態,這新姿態是企業通過創新發展而自驅完成的。托夫勒也指出:“科學不是一個‘獨立變量’。它是嵌在社會中的一個開放系統,由非常稠密的反饋環與社會連接起來。”[5]
企業競爭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大勢所趨,而農村也必將走上企業化發展之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轉移,智慧密度的不斷變化,農業的不斷企業化,科技也將大面積的移入,從而加速農業企業化進程。
所以科技傳播能促進社會企業化、產業化進程,亦即社會越來越趨向模塊化,此為第二特性。這也是現在信息化進程中企業創新行為在社會層面上的反映。通過實現組織模塊的移植與復制,大面積的節省人力、物力而提高社會效率,從而節省社會成本。
至于為何要將科技傳播與企業創新賦以一種自然生態空間模式,這是因為自然生態進化被實踐證明是最可持續發展模態。不僅要在模式上建立科技要依賴的生態模式,更為根本的是要建立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生態生存模式,從而讓人類、企業,甚至是不斷更新著的科技獲取永續發展的可能。這也是科技傳播行為與企業創新行為作為人類所具有的行為能力之一,所追求的最根本的目的。所以生態模式攜帶著自然生態的倫理法則將會更多出現在人類行為能力之間。
科技傳播行為與企業創新行為越來越依賴生態自然法則,就如同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一樣,這些行為也是自然生態行為。所以傳播與創新要做到以人為本,就必須以自然生態為最根本原則,依照自然法則行事。特別是大企業集團與超大企業,他們都具有全球性力量,形成了全球空間網;而自然生態鏈也是空間網狀的。它們具有類自然的但卻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機制,就如同一國的機制。
一旦一科技進入企業公司,那么就會立即在這個體系中鋪展開來;特別是在科技進行了產品轉化后,隨后在需求引導下并在各類效應(如優化效應、乘數效應等)的推動下,科技凝結而成的產品就會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科技產品使用終端,也就是企業未來發展的潛在可能用戶。
因此,企業創新是漸進性與間斷性的統一。漸進性是保證產品集團特征及延承性,是品牌個性與技術共性的統一;而間斷性是技術躍升所帶來的原始創新的必然結果。新技術必然產生新產品,就如同手機的出現是對傳統電話的間斷性創新,它是技術創新與社會發展的統一。所以任何企業創新都是以社會發展為歸止的,這也是技術傳播的目的所在。
自然遵循著優勝劣汰的自然進化法則,而來自技術支持的企業創新發展之路正是簡化與縮短了的自然進化發展之路,正如同胎兒成長過程是人類進化發展的縮減版一樣。所以企業創新就在一種意義上在引導與促成人類的自身發展。
所以企業創新是融入進人類自身倫理之中的,必須要用生態的基本原則去為之服務,這樣才能在自然統一性的意義上實現人類發展與企業創新發展、科學技術發展與傳播相統一的倫理路線圖。
科技傳播必然有眾多下端,就如同信仰需要眾多的信眾去尋找人類最終目的地一樣,或許只有一條路讓人類走上真正的光明,那么肩負此任務的那個企業就是時代的弄潮兒。
時代總是讓一部分人成為時代的驕子。當今時代是企業的時代,所以企業創新就是所有企業的必爭之路。而只有將最新最具生產力量的技術應用于產品,才能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特別是科學技術一類的知識生產力、文化生產力需要企業對其進行再創新,而將其濃縮的力量進行合理的——合乎社會倫理、自然生態法則的理性——稀釋,讓其生產力以最佳姿態服務于社會。同時也在力量與能量的收與放中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1] Wallac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new Opportunities for Rice Scientists[J].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1999,2(2):12-15.
[2] 林堅.論科技傳播中的信息選擇[D].中國人民大學,2000.
[3] 劉大椿.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6:354&410.
[4]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7:67.
[5] [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M].曾慶宏,沈小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