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箏,周榮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安徽合肥 230026
如今,隨著微博、社交網絡等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和廣泛普及,以及微小說、微漫畫等微文化的興起,我們真正進入了“超視像”的微媒體時代。微視頻作為一種短而精的內容載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已成為微媒體時代的一種視頻文化潮流。[1]與此同時,互聯網上也出現了不少以動畫形式呈現的科普微視頻,如雅安地震發生后“飛碟說”及時推出的地震科普系列《雅安地震特輯》,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微視頻,尤其是基于時事熱點內容創作的科普動畫式微視頻,以其新穎另類的內容、短而精的形式和及時快捷的傳播特點,將成為互聯網新媒體時代網絡科普的新利器,在我國的科普工作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微視頻一般是指播放時長介于3min~5min 的視頻,內容廣泛,視頻形態多樣,適合于所有終端瀏覽和展示,尤其是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媒體終端。其視頻形態可涵蓋小電影、紀錄短片、DV 短片、動畫短片、視頻剪輯、廣告片段等。
本文研究的科普微視頻,主要是指基于時事熱點內容創作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科普動畫式微視頻。也即是說,微視頻的內容是基于時事熱點的,其制作多采用flash 動畫技術,而非視頻錄制或剪輯;視頻內容具有科普性、教育性,能達到一定科學普及效果;視頻的傳播載體是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
目前,互聯網上出現的科普微視頻迎合了互聯網微文化的發展需求。科普微視頻源于近幾年互聯網上比較火熱的flash微動畫視頻,這些視頻多采用flash 動畫形式呈現,視頻內容多涉及人們關注的時事熱點,如明恩傳媒動畫微視頻系列和飛碟說系列。這些動畫微視頻內容策劃風格追求新穎個性,多采用夸張、暗示、影射、調侃的犀利表達方式;視頻呈現形式生動有趣、豐富多變,且畫面切換快,涵蓋信息量大;視頻配音解說語速快,解說生動有趣;視頻短而精,長度一般在2min~5min 左右,便于快速傳播。從某種意義上講,動畫的特性更適合于科普宣傳[2]。
動畫微視頻一經推出便受到了網民的關注和喜愛,其中早期的部分視頻已涉及了有關科普方面的內容,如明恩傳媒推出的《微殺手》以生動有趣的內容向受眾普及了結核桿菌的相關知識。[3]但動畫微視頻的內容多數還只是迎合人們關注的社會熱點,未能真正發揮其科普新功能。就本文所指的具有科普功能的動畫微視頻而言,最具代表性的是雅安地震發生后出現的地震科普系列《雅安地震特輯》。
《雅安地震特輯》是一個名為“飛碟說”的網絡視頻制作發布團隊,在“420 雅安地震”發生后快速推出的地震科普系列視頻。“飛碟說”團隊秉承“質疑也是一種關注,科普也是一種力量”的理念,從地震發生后的4 月22 日開始,連續五天每天發布一個2min~3min 左右的地震科普視頻。《雅安地震特輯》的5 個視頻在推出后,短短十幾天后僅在優酷的播放總量達到673 萬多次,支持率超過了90%,取得了讓人驚嘆的傳播效果。視頻內容緊密結合雅安地震,采用生動的動畫呈現內容,向受眾普及地震知識,既有尖銳質疑,也有人文關懷。其以緊跟熱點的內容策劃,驚人的制作速度,精良的制作效果,贏得了網民的一致好評。飛碟說的《雅安地震特輯》堪稱為動畫微視頻緊跟時事熱點發揮科普新功能樹立了一個里程碑。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越來越多的微視頻制作團隊的加入,科普微視頻將在網絡科普和應急科普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微視頻”的“微”主要在其“短”和“精”。微視頻的出現及其“普眾化”,意味著我們真正進入了“超視像”的媒體時代。而本文所指的基于時事熱點創作的科普微視頻作為微視頻的一種,緊跟時事熱點,具有更鮮明的特點。
基于時事熱點內容創作的科普微視頻,因其緊跟時事熱點,能夠在時事熱點的廣泛關注下得到更好地傳播效果,并能及時地通過短而精的視頻傳達具有及時性的相關科普知識,如飛碟說的雅安地震特輯便是在雅安地震關注度最高時期推出的。因而可以說,此類科普微視頻具有一定的及時性,能夠把握受眾的關注需求,從而達到及時、真切、相關度高的科普效果。
科普微視頻多采用flash 動畫技術實現,豐富多變的視覺呈現形式,使得視頻內容生動有趣,較視頻錄制或剪輯形式更具趣味性。《雅安地震特輯》雖然是在講述與地震這種災難有關的內容,但其豐富多變的視覺呈現還是極具吸引力,也是其得以廣泛傳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時事熱點高度關注期,只有更具吸引力的內容才能在眾多相關信息內容中脫穎而出,因而采用生動的動畫形式來傳達內容,能夠更有效地吸引受眾的關注度。
當然,科普微視頻最大的特點是其承載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具有科學性。科學性在科普微視頻中的體現,應當區別于一般的科普作品,其科普功能應當是在關注時事熱點之后體現的,即應該以關注熱點問題,講述時事內容為前提,并在其中自然而然地呈現相關科學知識,達到潛移默化的科普傳播效果。
科普微視頻的時長一般比較短,多在5 分鐘以內。在微博、微信、社交網絡等社交媒體盛行的新媒體時代,短小微視頻能使網絡用戶更快速欣賞視頻內容,把握視頻精髓,因而更具人際傳播優勢。因此,采用微視頻的形式來進行網絡科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目前網絡上廣為傳播的科普微視頻來看,視頻的內容都非常精煉而具有個性,這是動畫式微視頻的特點,節奏快,內容雖短而豐富。這就對視頻的策劃人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只有能夠在大量信息中通過提煉、濃縮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科普微視頻。此外,基于時事熱點的科普微視頻又要有一定的及時性,因而必須在事件發生過程中做到能快速策劃視頻內容,快速完成制作并發布,這就更增加了其策劃的難度。
本部分將以飛抵說《雅安地震特輯》科普微視頻為案例,分析基于時事熱點內容創作的科普微視頻的網絡傳播效果。《雅安地震特輯》是從地震發生后的4 月22 日開始,連續五天每天由“飛抵說”在優酷網上獨家發布一個2-3 分鐘左右的地震科普視頻。《雅安地震特輯》共5 個,總共時長11 分鐘44 秒。《雅安地震特輯》共5 個,總共時長11 分鐘44 秒,分別為“為什么又是四川?”(04-22 期)、“你的房子抗震嗎?”(04-23 期)、“張衡真的NB 嗎?”(04-24 期)、“中國地震局在干嘛?”(04-25期)、“你準備何時忘記雅安?”(04-26 期)。本文主要分析《雅安地震特輯》在優酷網上的傳播情況,詳細分析如下。

表1 《雅安地震特輯》優酷網上網絡傳播數據表(截至2013-07-12-18::30)
從上表可看出,《雅安地震特輯》系列的5 個視頻,截至2013 年7 月12 日,共被播放超過800 萬次,單期視頻的最大播放數超過了200 萬,平均每期播放數達到1,658,986 次,可粗略估計該特輯的受眾規模超過了160 萬,這么大的受眾規模是普通科普形式所不能企及的,因而可以看出其取得了很好地網絡傳播影響力。
此外,從好評率來看,整體好評率達到了94.7%,可見《雅安地震特輯》的視頻內容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傳播反饋效果非常好。
再者,從站外引用來看,《雅安地震特輯》共有579,509次站外引用,可見其內容不僅得到了很好的反饋效果,還使受眾能夠主動進行人際傳播。另外,從優酷網中國網絡視頻指數平臺的數據來看,站外引用較多的平臺為新浪微博、人人網、QQ 空間等社交媒體,這體現了科普微視頻適合通過人際傳播形式進行網絡傳播的特點。

圖1 《雅安地震特輯》優酷網上播放指數趨勢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雅安地震特輯》視頻充分發揮了基于時事熱點內容創作的科普微視頻的傳播趨勢:在時事熱點關注期視頻受關注度明顯高于后期。可見,基于時事熱點內容創作的科普微視頻一定要具有一定時效性,從而印證了此類微視頻要由具有很強策劃能力和創作能力的專業團隊,緊跟時事熱點來創作發布才能取得很好的網絡傳播效果。
目前,科普微視頻的創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并未形成一定市場規模。其創作模式多為專業微視頻創作團隊偶爾推出一些科普微視頻,其經營模式為創作團隊創作按照用戶需求收費創作,或自己出資創作后通過與網絡平臺合作,通過授予播映權來收取一定費用。其中明恩傳媒的《微殺手》采用的便是為需求用戶收費創作的,其需求客戶為蓋茨基金會;《雅安地震特輯》采用的是獨自創作后與網絡平臺合作的形式,其由飛碟說視頻創作團隊創作,后與優酷網合作,授予優酷網獨家播放權。

圖2 科普微視頻的創作模式和傳播推廣模式
科普微視頻的傳播渠道多為視頻網絡平臺,如通過優酷網、土豆網等視頻網站發布視頻作品,通過社交網絡人際分享模式逐步增加影響力,最終形成大眾傳播的效果。
目前,微視頻的發展已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逐步成為視像時代的潮流,然而科普微視頻因專業團隊欠缺,創作資金投入不足,市場盈利模式不樂觀等原因限制了其發展。
科普微視頻雖具有科普功能,但目前尚未成為科普主流形式,因而并未得到如其他科普工作的政府資金投入。目前出現的部分科普微視頻多為視頻創作團隊根據市場需求或自身創作需求的自發行為,這就限制了科普微視頻的大規模發展。此外,因科普微視頻的市場需求和盈利模式并不清晰,科普微視頻并不能完全根據市場規律得以可持續發展。
針對此問題,我國科普相關政府部門應當給予科普微視頻一定扶持,比如設立專項資金,鼓勵科普微視頻的發展。此外,針對諸如地震、洪澇等災害性事件,還可鼓勵社會公益基金參與支持基于時事熱點內容創作的科普微視頻,以公益性促進科普微視頻的創作發展。再者,各大視頻網站也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通過聯合創作等形式,扶持優秀的微視頻創作團隊針對時事熱點進行科普微視頻的創作,并借助自身的平臺優勢,推動科普微視頻的網絡傳播。只有政府和社會團體的共同參與和支持,才能使科普微視頻得以快速可持續發展。
科普微視頻對視頻內容的策劃要求比較高,目前,國內對微視頻的創作技術手段已較為成熟,但具有較高科普微視頻策劃能力的人才隊伍還較為欠缺。
針對此問題,應多鼓勵科學家和科技傳媒工作者投身科普微視頻的創作隊伍中,可由科協等科普機構建立科普微視頻策劃人才庫,在遇到突發事件時,啟動創作機制,使更專業的科普人才參與到科普微視頻的策劃中去。此外,在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扶持帶動下,微視頻創作團隊應意識到科普微視頻的市場前景和社會效益,有遠見地培養一批科普微視頻策劃和制作的專業人才。只有專業科普人才與微視頻開發團隊聯合起來,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科普微視頻,充分發揮微視頻的科普新功能。
[1]劉瓊.產業化時代網絡微視頻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平衡[J].社會科學家,2013,1:133-136.
[2]路盛章.科普與動漫[J].科普研究,2011(4):23-25+31.
[3]《微殺手》防治結核病公益短片.http://www.guokr.com/post/128196/.201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