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靚
湖南大學科技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湖南長沙 410000
近年來,地震、礦難、洪澇等災難性事件頻發,其突發性、緊急性、潛伏性和危害性給身處災難發生地的人和環境帶來巨大損失。在該類事件的發生和處理中,無處不在的科學原理和科技知識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科技新聞的重要性在災難性事件中日益凸顯。如何正確理解和傳播災難事件中的科技信息對于災民、施救人員、公眾乃至決策者都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科技新聞報道在經歷過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溫甬動車事故等多次災難性事件的報道后,對此類事件的科技新聞報道也愈發全面和成熟。本文以4·20 蘆山地震中的科技新聞報道為例,試從此類新聞報道的角度和原則兩方面來分析和總結災難性事件中科技新聞報道的策略。
災難性事件后,媒體如何在信息賣方市場中獲得關注,取決于報道內容所提供信息的質和量。對應于災難性事件中的科技新聞報道即要求新聞從業者善于選取新聞角度,挖掘有價值的信息進行報道。
以“4·20”蘆山地震報道中的科技新聞報道為樣本進行分析和歸納,可以發現災難性事件發生后,科技新聞報道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
災難性事件一旦發生,無論是自然災害、事故災難,抑或是公共衛生事件等,人們出于對真相的追求以及自身安危和利益的擔憂,往往對事件發生原因迫切關注。蘆山地震發生后,媒體對地震原因的分析報道幾乎在地震發生第二天便已全面展開。
對于地震發生可能存在的幾大理由,各大媒體都在在科技新聞報道里都采訪專家進行詳細解讀。南方都市報21 日發文《蘆山地震與三峽水庫有關?》,南方日報21 日以《這次地震為什么又在四川?》為題設問。從各大報道來看,對地震發生原因的探討注重科學解讀,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學者等都成為為此次地震答疑解惑的主體。
災難性事件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往往最牽動人心,事件發生后對受災人員的危機處理方法便成為各科技新聞報道的重點。危機處理方法涵蓋面十分廣,基本上當災難性事件發生后,受災者、政府、熱心群眾等所有人員的應對措施都屬于此范圍。但能夠作為新聞信息在科技新聞中進行報道的主要是指涉及科技元素的方面,包括:救援過程中采用的先進科技裝備、科學施救方法等。
以人民日報在蘆山地震中的一系列科技新聞報道為例,21 日人民日報發表《解放軍迅速投入,各部門全力應對——力量,來自四面八方匯聚》一文提到,9 架直升機和2 架偵察機勘察災情、5 支醫學救援隊伍趕赴災區、啟動衛星監測支持抗震救災;23 日《通訊中斷,指令如何下達——500 多北斗導航裝備救災》一文又詳細介紹總參衛星導航定位總站如何利用北斗導航裝備科學救災,增強人們對科學救災的信心;24日人民日報發表《蘆山[420]7.0 級強烈地震 生死營救72 小時》一文專辟章節介紹地震中使用到的衛星、無人機等先進設備,并向讀者透露震前衛星拍攝的災區圖片如何形成等科學知識。不難看出,這類科技信息的報道側重于用具體的救援設備和科學數據讓人們深切感受科技實際應用帶來的力量。災難性事件中加強對危機處理方法的報道,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公眾對于科學救助的認識;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災難發生時,彌漫于社會的恐懼和不安情緒,提高對受災者成功救助的信心。
另一個在災難性事件的科技報道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對受災者心理援救狀況的報道。北國健康網22 日《心理自救互救宣傳手冊 地震后如何心理重建》一文提出不少地震后如何心理重建的方法;人民日報22 日發文《接力守護——延續生命希望》、中國科學報25 日《震后復課莫著急》都涉及到心理救援的問題。作為危機處理方法中易忽視的一個環節,有關心理救援的科技報道在蘆山地震中得到了一定重視,亦是媒體在進行此類事件,尤其是造成人員傷亡、較大破壞性的事件中科技新聞報道亟需注重的角度。
許多自然災害,尤其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后,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
次生災害可根據災難事件發生地的具體情況提前預測,及時采取措施,能有效降低災害蔓延擴大,減少損失。次生災害的預防報道不僅能為決策者提供有價值的科技信息參考,對災區人民自行防范災害的行動亦有一定指導意義,是科技新聞報道中不容忽視的一個報道角度。
“充分考慮強震和降雨疊加導致次生地質災害加劇”、“迅速評估此次次生地質災害的破壞風險”等指示在蘆山地震發生后第三天便由習近平發出。蘆山7.0 級地震抗震救災指揮部強調把防范次生地質災害作為一項緊迫任務來抓,并啟動地質災害防治預案以及相應,通過各種媒體,向社會和公眾公布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次生災害早已成為政府進行政策層面考慮的內容,而媒體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通過科技新聞報道真正發揮其連接政府和公眾的橋梁作用。將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類型、發生地、潛在的危險程度從政府的信息部門傳遞給人民群眾,對于災區救援、預防二次傷害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人民日報自地震發生后,新聞報道持續關注次生災害的問題。21 日,《蘆山地震第二日 震區基本實現救援全覆蓋》一文便已提到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隱患的巡查、調查,在部分出現重大險情的區域設立警示標志并陸續轉移群眾,嚴防次生災害發生等信息。24 日更辟專文強調預防次生災害的重要性,《寶興周邊山體發現多處險情專家建議防范次生災害》指出,勘察人員發現多處坍塌、裂縫、滲水險情,如遇強降雨天氣,雨水滲入山體,將可能引發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記者采訪了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并結合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對三個鄉鎮受災情況的初步調查,提出可能出現新滑坡、崩塌點的數量和面積等科學數據,具有極強的實際意義和參考價值。
災難性事件發生地的天氣好壞不僅與救援能否順利進行息息相關,也關系到引發次生災害可能給災區造成二次傷害的問題。地震發生后,如遇上強降雨天氣,不僅會加大災區救援工作的開展力度,也可能導致山體滑坡、泥石流、水庫漫溢等次生災害的發生,威脅災區人民安全;而持續升溫也可能增加食品安全、衛生防疫的難度。總之,災區氣象信息的每次變化都需要密切關注,這是災難性事件中科技新聞報道中不可忽視的角度。
蘆山地震發生后的第二天,雅安市便開始持續降雨天氣。對此,中央氣象臺每日增加災區天氣會商,及時播報災區的氣象狀況;多家報紙,如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專門開辟版面,報道災區氣候狀況。關于降雨可能帶來的救援和次生災害問題,相關影響和利害關系的科技新聞報道也十分普遍。
人民網22 日《蘆山震區今晚有小到中雨 需做好防雨防雷電措施》一文在報道災區氣象信息上具有代表性。文章指出“地震災區的降雨過程將給災區部分地區帶來能見度低于5 千米以下的輕霧,部分地區還可能出現弱雷暴”,提出“一線救災人員需注意輕霧給交通運輸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搭建帳篷和板房及大型救災設施時需注意做好防雷措施”等建議。
本節提到的災難相關科學知識的普及并不包括上文所提到四類科技新聞報道,而是指脫離災難事件本身,專門的、以傳授人知識為目的的科普報道。(若將前者算在內,那所有的科技新聞報道均可算作此類,因為科學性報道往往客觀上都起到一定科普作用。)災難性事件發生的時刻往往是對人們相關科技知識進行更新的有利時機。每一次災難性事件發生后,相關的科普知識往往最容易被人們所關注。
齊魯晚報24 日《地震來臨,我們應該怎么辦》歸納了地震來臨如何做的十條順口溜;文匯報24 日《地震來了怎么辦?最易學的災難自救互救方法》配發圖片和注釋,給人們普及簡單實用的地震逃生、震后自救、傷口處理等科學常識;中國地震局網站所做的關于《地震來了怎么辦》的十八篇科普知識報道在震后得到許多網站的轉載;人民日報“求證”專欄《地震能夠準確預測嗎?》、《重建房遇震開裂怎么看?》等系列報道,對此次地震引發的討論,進行專業性、理論性較強的知識普及報道。
災難性事件發生后的抗災救災是一項涉及龐大人員、物資、信息調配的系統工作,快速的反應能力和龐大的救援力量并不意味著高效的救災能力。此次蘆山地震就曾出現通往災區的交通生命線堵塞、救援人員和物資調度出現問題等不協調現象。因此,如何使社會各界散而雜的救援力量更科學有序的投入救災當中,科學管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此次蘆山地震科技新聞報道中,有關科學管理具體舉措的報道偏少,只有少數報道提及災難中科學管理問題。如24 日人民日報《蘆山[420]7.0 級強烈地震——生死營救72 小時》一文提到,“決策快、行動快、展開快”經歷過汶川大地震的洗禮,此次救援工作中,各方力量開展得即迅速果決,又從容有序。高效的救援應急機制在本次地震救援工作之中立了“頭功”。科學管理的新聞報道之少也從側面說明我國應對災難性事件的科學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災難性事件并非單一事件本身,它并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事態中心和重點。不同階段,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不同,科技新聞報道應隨著事件發生后的階段變化不斷改變報道的側重點,從整體上把握科技新聞報道的階段性,力求在災難性事件的不同階段提供具較強指導性的科技新聞信息。
以蘆山地震科技新聞報道為例,借鑒媒體在報道時對地震發展階段的劃分,可將地震后事態發展的階段分成搶險救援、過渡安置和災后重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科技新聞報道的重點都有不同側重點。
首先是地震發生后的搶險救援階段,該階段重點主要在爭分奪秒搶救地震中被困人群,因而地震造成的傷員情況、震區施救進度、余震的發生頻率和強烈程度等是人們迫切關心的話題。相對應地,這一階段,科技新聞報道主要集中在地震的發生原因、余震的相關概況、救援采取的科學施救方法等。第二個是過渡安置階段,該階段進一步的救援狀況仍舊是重點。對已救群眾和受災人民的救治和安置問題、災區人民生活秩序的恢復程度、次生災害的預防措施等新的關注點產生。最后是災后重建階段,這一階段涉及的問題不再像救援那么緊急和迫切,轉為更長遠、復雜和系統的修復和重建。主要問題有重建房的規劃、救援物資的合理發放、受災人員的心理救援等。
事態發展的不同階段,科技新聞報道需要針對不同階段選取不同的角度予以報道。只有把握這種分階段式的報道原則,才能增強科技新聞報道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客觀上為災區的抗震救災和地震救災等提供信息幫助。
災難性事件發生后不確定性、恐慌的氣氛使得人們迫切需要獲取可靠、準確的信息以獲得安全感,而事實上,科學界對于某科學問題的探討沒有形成定論的狀況十分普遍。新聞信息要求的準確性與科技知識的不確定性二者之間的矛盾便亟需媒體進行選擇和處理。
以蘆山地震科技新聞報道對于“蘆山地震是否由修建三峽水庫引起”的爭議的報道為例,南方都市報在21 日《蘆山地震與三峽水庫有關?》的文章中對該問題的處理可以得到一定啟示。該報道中記者采訪了持對立觀點的兩方面的專家,給予雙方同等發言機會,將科學的爭議真實的呈現在讀者面前;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2 日則在標題中表明科學觀點:《地震發生原因尚無確定解釋 科學界有三大假說》。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媒體對存在爭議的科學問題采取了盡量避免一面報道,而是給不同觀點的各方以同等發言機會的方式。這也給災難性事件報道中的科學新聞報道提出了一個重要原則,堅持辯證式的報道方式,始終秉持報道的科學性。
“4·20”蘆山地震中出現了諸多謠言,讓人真假難辨。如地震前動物異常能作為預測地震的科學依據;“生命三角區”是地震中的最佳逃生去處;汶川重建房全部坍塌;八級地震房七級地震便開裂必是“豆腐渣”工程等。這些謠言背后有的用個別事實案例作支撐,有的甚至附有“科學解釋”,極易讓人信以為真。
這是因為災難性事件中信息的不確定性,自媒體時代人人得以發布信息的便利以及人們對災難本身的關切帶有的普遍的同情心和憐憫心等,使得謠言極易在這種缺乏安全感、信息紛雜的環境里得到傳播和繁衍,產生巨大的危害。
對于災難性事件中謠言的產生,科技新聞報道應該發揮其獨特優勢,通過權威、專業的科學解釋,有針對性的予以正面回應。蘆山地震中人民日報在“求證”專欄中專題解答便是個用科技知識粉碎謠言的絕好例子。對于可能給人們造成誤解的科技信息,人民日報在“求證”專欄專門針對現有謠言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地震能夠準確預測嗎?》、《重建房遇震開裂怎么看?》等,采訪了眾多建筑設計、土木工程、地質勘探、地震研究的專家,用科學、權威的理論和數據粉碎謠言可能帶來的信息誤解。媒體權威專業的科技報道使此次蘆山地震中不少謠言被迅速粉碎,提高了科技新聞報道的權威性,亦是一次全民科學知識普及。
在國家應對救援反應機制不斷完善和成熟的同時,媒體應對此類突發事件的報道能力也應當相應提高。在進行災難性事件科技新聞報道時,應全面而準確地把握報道的角度并從整體上把握階段性、辯證性、針對性的報道原則。重視災難性事件中科技新聞報道,不斷總結其經驗和不足,對于推動科技新聞報道的進步、增強媒體的科技傳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李浩鳴,鄧曉麗.災難性事件中科技新聞報道的若干問題[J].科技傳播,2009,4:29-31
[2]沈正賦.災難性事件報道方法論初探[J].新聞戰線,2003,9:26-28.
[3]熊萍.危機事件報道中的科技新聞選擇——以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報道為例[J].中國編輯,2011,3:51-54.
[4]戚振揚.科技新聞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角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5]沈正賦.災難新聞報道方法及其對受眾知情權的影響[J].新聞大學,2002,2:44-47.
[6]陶賢都.論科技新聞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功能.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