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海
(中共赤峰市委黨校,內蒙古 赤峰 024000)
黨員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黨員內生動力發揮的效果,決定黨的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深入研究黨員內生動力激發的有效途徑,對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持久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人的內生動力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管理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動機是指“推動人從事某種行為的意愿”,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是人們從事某種行為活動的內生驅動力。那么,什么才是人的動機產生的原因呢?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在這里,“利益”不僅僅指經濟利益,還包括政治的、心理的等方方面面的需求。需求就是動機。按照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說法,人有五個層次的利益需求: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需求我們可以簡單概括為物質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從心理層面講,它涉及了人的認同感、歸屬感、依賴感、責任感、使命感、成就感、榮譽感和自豪感等諸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對這些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的渴望就成為推動人們“為之奮斗”的強大內生動力。
共產黨員首先是普通的人,因此,他們的基本需求和其他人是一樣的。但是共產黨員又不是普通的人,他們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他們的需求不僅僅停留在滿足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的追求上,他們還要“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們有更寬廣的胸懷——為人民服務;他們有更高層次的追求——實現共產主義。黨員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終生作為自己的理想追求并為之努力奮斗,就是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內生動力之源。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影響內因而起作用。黨員從入黨的那一天起,就已經堅定了為了人民的利益和共產主義理想可以犧牲一切的理想信念,這種理想信念就是黨員一切活動的“內因”。因此,激發黨員內生動力的過程就是通過創造和利用外部條件刺激黨員使其奮發的過程。
黨員在入黨時對黨的行為、理論方針政策是認同的,并把加入黨組織當成是一種崇高的政治榮譽。但是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特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于低潮,國內社會矛盾層出不窮有些甚至激化,黨內和個別黨員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再加上西方反華勢力的思想滲透,使一些黨員思想產生迷茫,對黨的認同度下降,并因此產生對黨員身份榮譽感的缺失,從而喪失了創先爭優的內生動力。因此,我們首先要通過教育為黨員思想解惑,重塑黨員信心。其次是要加強管理,建立起一整套科學合理的制度,用制度約束黨員的行為。制度符合實際、科學完備、行之有效,黨組織就能聚攏人心,激勵斗志,多出成績,黨員就認可黨組織,黨員生活戰斗在這個集體中也有榮譽感。
共產黨員的使命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員的責任就是時時處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使命感和責任感是所有共產黨人的價值需求。黨員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以他們對使命和責任的感知為基礎,因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具體的表現形式,黨員如果對這些不清楚或了解不深,黨員的理想信念不與時俱進,那他們就會方向不明甚至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必須構建黨員學習教育的長效機制,利用各種手段,通過各種途徑適時地對黨員進行立體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
成就感是指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馬斯洛認為人人都有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的需求即“尊重的需求”,尊重需求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同時,每個人都有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求即 “自我實現的需求”,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黨員做出成績顯示出自己的能力,或完成自己的心愿,體現價值,就會有成就感。他們的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就會產生自豪感。但是,黨員個人接觸社會的渠道畢竟有限,因此黨員的能力和愿望的價值實現不僅僅依靠黨員個人的努力,更需要黨組織給他們提供機會,搭建平臺。
一是搭建服務鍛煉平臺。以崗位比武、設立黨員先鋒崗、劃分黨員責任區、舉辦愛心公益活動、結對幫扶、掛職鍛煉、參加專項工作等方式,為黨員創造做好本職工作、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的機會。讓黨員通過積極地、創造性地努力完成任務,取得佳績,在活動中表現突出,并能增長才干,得到組織和他人的認可。
二是搭建互動管理平臺。實行黨員個性化分類管理,對在職黨員、無職黨員、流動黨員、代表黨員、弱困黨員分別按實際情況分配工作任務;落實黨員領導干部包點、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結對,機關、企業、社區、農村基層黨組織互聯共建制度,從組織、思想、作風、制度等方面,細化黨建工作目標,實施目標定位和管理。
激發黨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還要建立激勵機制。馬斯洛認為人類的五種需求沒有截然的界限,往往在同一時期都有所表現,人們對需求的不滿足就是一種激勵。要想使黨員的內生動力發揮到極致,讓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因此,我們在給黨員搭建各種平臺,提供表現機會的同時,建立激勵機制是必不可少的。
黨員是黨內生活的主體,是黨的工作的主體,是黨的建設的主體。確立黨員的主體地位,就是進行黨內生活、開展黨的工作、加強黨的建設時刻把黨員放在第一位,讓黨員感覺黨組織就是自己的“家”,自己就是這個“家”的主人。“家”里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家”里的工作自己去完成是應該的,“家”里有問題自己去處理是理所當然的,黨員把自己的一切獻給“家”里也是天經地義的。讓他們回到“家”里安心,離開“家”里想“家”。
一是要充分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強化黨員的主人翁意識。重點把握如下幾個方面:完善黨務公開制度,保障黨員的知情權;健全黨內選舉制度,保障黨員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完善黨內民主決策制度,保障黨員的參與權、建議權和表決權;健全黨內批評制度,保障黨員的批評權;健全黨內信訪制度,保障黨員的檢舉權;健全黨內彈劾制度,保障黨員的罷免權;健全黨員權利保護和救濟制度,保障黨員的請求權、申訴權和控告權。
二是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黨員享受到“家”的溫馨。黨的活動要制度化、規范化;要與本地區本單位的中心工作和黨員自身發展相結合;要寓教于樂,讓黨員在快樂中加深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溝通感情,培養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是建立幫扶機制,送出黨的溫暖。要重點關注弱勢貧困黨員,如果對他們不聞不問,不僅會令這些黨員心灰意冷,其他黨員也會寒心。要建立領導干部訪問黨員制度并認真執行。要建立結對幫扶制度,用物質幫扶、資金幫扶、項目幫扶、技術幫扶、心理幫扶等形式,幫助黨員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體會到黨的溫暖,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四是為黨員辦實事、辦好事,體現黨的關懷。要根據本地區本單位實際,在引進項目、籌措資金、引進技術、引進和培養人才、爭取學習機會、落實國家規定的工資福利政策、提高待遇等方面,做好協調、引導、監督、爭取工作,為黨員多辦實事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