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廣東 佛山528000)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對普及藝術教育可謂是煞費苦心,今年教育部決定舉辦全國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其指導思想是:“面向全體高校學生,堅持普及和提高相結合、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文化傳承和藝術創新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的審美修養和人文素養;體現時代特征、校園特色和學生特點,體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質,使展演活動成為培養高校學生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有效載體”。由此可見國家對藝術教育的高度重視。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是提升軟實力的關鍵。如今,單純的追求訓練性的職業技術教育被認為是目光短淺、缺乏人本素養含量的代名詞。因此,職業教育要竭力規避“訓練性職業教育”現象,努力追求“人本教育”,將“陶冶教養、啟迪靈性和發展個性貫穿于‘教育性職業教育’的始終”1994年美國政府就頒布了《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認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視藝術的教育價值與功能,才能促進人性的發展與完善,而藝術教育的關鍵是教師。更何況現如今企業對人才需求的已經發生了變化,如:2012年由順德政府牽頭各大企業員工組成了南雁藝術團,培訓內容包括攝影、美術、書法、燈謎、舞蹈、小品、葫蘆絲、吉他、電聲樂隊等藝術形式,今年該項目獲得了國家文化部的大獎,可見國家和企業對藝術文化的重視。企業對藝術人才可謂是求賢若渴,但現實是許多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基本處在“不知今夕是何年”的狀態。
2003年12月,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在上海召開了“全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研討會”。會上代表們把當前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三點:“一是一些高校的領導對藝術教育的認識還不到位,學校缺乏對藝術教育的統一規劃和領導;二是一些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的設置和師資配備還不到位,沒有一支比較穩定的藝術教師隊伍,難以有計劃地開設藝術教育課;三是一些高校對藝術教育的管理還不到位,藝術教育管理體制還沒有建立,藝術教育沒有歸口管理的部門,有的還處于多頭管理或者管理無序的狀態。”以上問題在高職院校更是普遍存在。
高職院校的公共課藝術教師在高職院校中可謂是不被重視的“另類”。因為真正重視藝術教育的高職院校并不多,大家都在盯著學生的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就業,造成了藝術教師“邊緣化”。但是大多數領導又非常希望借助比賽來彰顯藝術教育的成果,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態,造成了高職藝術教育的畸形發展和藝術教師的尷尬處境。很多藝術教師被迫走跨專業的“雙師型”甚至是“多師型”的發展道路,去教一些自己不熟悉領域的課程,長期處在疲于奔命的狀態。曾經和一位同行聊天時他說:“來到職業院校已經開了七、八門與專業毫無關系的課了”,內心的苦楚不堪言表。
在一次音樂會上,我聽到兩個聽眾在議論一所職業院校的男高音,這位男高音從國外留學回來,當時在廣東小有名氣,后來為了正式編制進了一所高職院校,結果沒多久就“廢了”武功,現在基本不能唱了。
“一棍子打死一船人”的職稱評價體系是高職類藝術教師職稱晉升的軟肋。眾所周知我國的職稱評價體系對高校的藝術教師來說是非常不合理,但到現在都沒有出現多少改革的措施。如音樂類核心論文的發表,筆者的導師曾經說過:“要把精力多投入到論文寫作中去,不然課上得再好,學生教得再優秀都沒有用”。這樣結果就是會把專心教學、鉆研業務的老師扼殺掉,造就了很多只會“紙上談兵”的理論教授。瑞士籍華人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李怡萍教授在蘇黎世藝術大學任教,她說在國外這是不可思議的事,藝術教師首先就是要業務精湛,教學成果豐碩,在藝術舞臺上見功夫。國內有些高校也開始了改革,如集美大學就規定教師開一場獨唱音樂會等于半篇論文,這可謂是非常可喜的變化,雖然只是“一縷陽光”,但也照不到高職院校這方土地,“春風不度玉門關”啊!
這種職稱評價體系對高職類藝術教師真是殘酷之至,全國藝術類的核心刊物并不多,而且這些核心刊物是不愿發表高職院校藝術教師的文章的,認為級別不夠。大多數從事技藝性教學的藝術教師,不擅長于寫論文,高職類藝術教師職稱評定不應該對論文提出硬性要求。如今,中華學界學術垃圾泛濫成災,世人皆知。歸根結底,就是不切實際、不合理的職稱評定。社會對高職類藝術教師的認可度不高,就連高職類藝術教師的課題申報,也是經常性的“全軍覆沒”。這種內憂外患的職稱評價體系對高職類院校的藝術教師來說可謂是舉步維艱、前途暗淡。
再看看層層關卡,職稱計算機考試、職稱英語考試、網上聽繼續教育課、去培訓機構上各種評職稱的資格課,這對于每一個想晉升職稱的藝術教師來說都是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們的評定更應該在藝術課程的普及的課堂中、藝術比賽的賽場上、藝術專業的創作和舞臺上。
現在許多高職院校開始規定了嚴格的工作量考核制度,實行工作量不達標一票否決制。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不系統的情況,課程多以選修課、限選課的形式開設,不僅涉及面有局限,而且非常被動。如美術類公共欣賞課基本沒有,音樂類公共課課程的設置也不合理,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藝術教育中心”或“藝術教研室”,常會出現外行管內行或無序管理的狀態,加上從上到下輕視藝術教育,使高職藝術教育難以統一教學目標,更無法形成完整教學體系。
早在2006年,我國教育部頒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明確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重要地位,提出普通高校應設立專門的公共藝術課程管理部門和教學機構,要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遺憾的是文件精神沒有落到實處,在沒有那么多藝術類課程的情況下,藝術教師只能“劍走偏鋒”,讓師生兩敗俱傷。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學風較差,要想上好課、帶好訓練隊是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的。
藝術之路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需要刻苦的練和不斷的學,高職院校的公共課藝術教師學習、深造、學術交流的機會是非常少的,尤其是跨省時間稍長的脫產學習和出國學習的機會就更難得了,基本不可能。如國外訪問學者的申報,“原則上”就不考慮公共課的藝術教師,會有很多條件來限制,如:不是重要專業、不是骨干教師、不是“千百十工程”等等,拿再多的獎也沒用,因為不是“近利”的重要專業。但現實的情況是高職院校的藝術教師的學歷基本都是本科,學歷提升又迫在眉睫。
打破以單一專業為主的局限,在專業領域方面不斷拓寬知識面和技能,同時努力提升學歷。我國在2002年8月24日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指出:鼓勵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相關專業學位、提高學歷層次。
如全國藝術碩士必考科目之一《藝術學基礎知識》,其內容涵蓋音樂、戲劇、戲曲、電影、廣播電視、舞蹈、美術和藝術設計八大藝術門類,這對藝術教師加深對“姊妹藝術”的了解和提高自身修養和教學能力都是有效的補充。畢竟藝術是相通的,任何一門藝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這對長期從事單一藝術門類學習的教師來說是全面的“補課”。正所謂“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
爭取在各種教育部門舉辦的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通過藝術比賽提高學院知名度,獲得領導的關注。如筆者2008-2010年度訓練的學院學生合唱團先后獲得市級、省級大學生合唱比賽比賽大獎,之后代表廣東省教育廳參加全省的“百歌頌中華”合唱比賽榮獲銀獎并在廣東衛視直播。這些榮譽對學院是免費的宣傳,其意義遠比比賽成績重要。
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高職院校的藝術教師要在本專業的基礎上“一專多能”。這樣才能適應高職院校的教學和訓練需要。如音樂教師,除了主專業要突出外,其他如指揮、作曲、演奏、表演、語言表達藝術等相關專業技能也需要去努力學習。再如美術方面的藝術教師,既要向學生普及純藝術類的技藝和理論知識,也要能引導學生欣賞建筑、雕塑、設計等方面的藝術,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工作,成為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中堅力量。
開闊眼界,爭取參加專業學術活動和國內、國外進修提高的機會,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要及時得以提升和更新。如努力爭取國外的訪問學者和攻讀博士的機會,當然要努力補好外語這門課,外語是很多從事藝術教育工作教師的“軟肋”,因為很多先進的藝術教育、教學體系都來自發達國家。如歐美國家對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教育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后期。比如德國最早在大學教育中開設藝術史課程。再如,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都有完善的藝術教育體系。再從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世界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藝術教育為主體的人文素質教育始終占據著各國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的重要地位。他們已經意識到,面對新世紀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沖擊,需要培養出具有高超的綜合素質的人才隊伍才能應對面臨的挑戰。
從事專業教學的藝術教師很容易就陷入“閉門造車”的局限之中,所以一個智者要常常跳出自己的圈子做一個旁觀者,要把專業技能活學活用,如和企業合作,為企業培養藝術人才,筆者就是從橫向課題入手,和企業合作為他們打造藝術團。如今的企業非常注重企業的凝聚力和文化效益,這也正契合了高職院校推崇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職院校的藝術教師也要勇于探索開發專利,學以致用,筆者最近就基于所學指揮專業的靈感,開發了一款手腳并用的健身機,已經申請了專利,一經投產必將帶來非常可觀的經濟效益。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
公共藝術教育在高職院校內要有它合理歸屬的位置,要真正地落實在行動上。在落實的過程中也不只是課程單一的設置,而是要涉及到人才培養目標的很多方面。如藝術教師培養的理念,培養的方案,培養的質量等諸多因素,以及相關的人事制度、教育環境、教育基地等等建設,以及資源供給和活動安排等諸多方面的系列問題都必要認真地落實到實處。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從而形成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立體模式。徹底改變藝術教師被迫改行,從事技術、技能邊緣的輔助課教學的局面,這完全背離了國家教育部對高職院學生培養的初衷,才致使了藝術教育的舉步維艱。
如今的高職院校藝術教育,要在達到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下,又能奉獻社會的教育教學目標。在這個全方位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性、調動其創造性,努力打造服務品牌,從而釋放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陽春白雪的藝術品位。
高職院校藝術教育師資隊伍是公共藝術教育的關鍵。什么樣的教師培養什么樣的學生,什么樣的領導決定著學校朝著什么樣的目標發展。學生在某個學校接受怎樣的培養模式教育,也將決定著他走向社會一生的道路,萬萬忽視不得。
概括起來講,師資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關鍵所在,是我國面向新世紀教育的根本。藝術教育作為高職教學內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地位理應從專長教育轉化為普及教育。構建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等結構合理,具有崇高敬業精神與開拓創新意識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事業健康實施和發展,必將會實現將高職院校藝術教育與國際接軌的理想;也只有這樣,高職院校藝術教育與國際接軌的理想,才能在不久的將來展現在世人面前。
[1]教育部.關于舉辦全國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的通知[Z].教體藝函[2013]3 號,2013-7-24.
[2]徐平利.教育性還是訓練性:職業教育的哲學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07.
[3]教育部辦公廳.《全國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工作研討會紀要》的通知[Z].
[4]汪強.容易念歪的經[J].雜文月刊(上)2014,3:42.
[5]教育部辦公廳.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Z].(教體藝廳[2006]3號).
[6]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N].光明日報,2002-9-25.
[7]邢莉.美國大學普通藝術教育及課程設置[J].廣西藝術學院學報,2005,19(4):69.
[8]金超哲.高等職業院校藝術教育發展策略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0(18):117.
[9]馬斌.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思考[J].職教通訊,2013(22):62-64.
[10]金超哲.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