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輝
(中共吳忠市委黨校,寧夏 吳忠 751100)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社會的物質財富保持持續高速的增長,人類的物質生活需要日益豐富,然而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同步提高甚至有所下降。根據蓋洛普公司自1994年開始在中國進行的消費者調查,在1994年-2004年的十年間,中國消費者的總體滿意度先升后降,與GDP的增長變化并不同步。這就是所謂的“幸福悖論”現象,引起了人們對經濟與幸福之間關系的反思,為什么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卻與幸福遠離了?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物質文明,努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基于時代的召喚這種發展觀在不到三十年內不僅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而且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復興的奠基之石—雄厚的社會物質財富。事物是變化的,發展是永恒的,這種發展觀便形成了以“物本主義”為中心的傳統的經濟發展觀,它以單純的經濟增長為社會發展目標,將社會發展歸結于經濟的增長,把經濟增長等同于經濟發展,把GDP的增長作為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尺度,在這個尺度的引領下,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GDP以超過9%的數度增長。不能否認GDP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規模、速度的重要指標,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長速度是至關重要的,但僅以GDP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唯一指標,而忽視了人文關懷、文化發展、環境保護等指標,忽視了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就會導致 “以物為本”、“重物輕人”,甚至出現“見物不見人”的畸形的、不可持續的發展。
人民群眾是社會生活的主體,人民群眾從類本質上講是生活中的人類,而與人最具可比性的動物僅是生存中的物類而已,它們只有本能的快樂,而人更重要的是在生存中進行創造性的活動爭取具有高于快樂的幸福。就像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所說的:“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下來就有的”。[2]由于同時代以及同一時代個人所處的地位、生活環境不同,所具有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不同,個人所受的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素質以及生活閱歷的不同,對生活的意義、價值趨向不同,對幸福實際感受與理解也各不相同。我們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唯物主義觀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這樣理解幸福,幸福是人(主體)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或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客體的變化對主體欲望的刺激或需要的滿足使主體主觀上產生的愉悅的體驗。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人,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的需要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人民如何獲得幸福而進行,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都是為了實現人民的最大幸福。人的發展是全面自由的,人民生活的需要是多層次、全方面的,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面臨貧窮落后、文盲充斥、生產力低下、百廢待興的社會狀況迅速愈合戰爭創傷、盡快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是政府的重要責任。這時人民的幸福主要體現在物質生活的富裕,溫飽問題的解決。60年后的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人力資源大國、科技實力大國、經濟實力大國,綜合國力大國,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百姓的期望不斷實現。然而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國家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的國民幸福感并沒有因社會物質財富的空前豐富、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而上升,種種民生問題已經成為了重點問題,貧富差距、就業安置、社會保障等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這些問題的解決是在政府的指揮棒下推進的,是政府當前的本分職責,是影響民生幸福的瓶頸,民生幸福在這些問題的陰霾下表現出強烈的呼喚,要求政府新的責任與之相促進。民生幸福決定著政府職能,政府職能反過來影響民生幸福,政府職能的表現形式是政府責任,政府的責任以民生幸福為宗旨。
針對影響國民幸福感的一系列因素,我們政府應把公共管理責任和社會服務責任轉變到一系列關注民生、民計、民權、民情、民心的政策和措施上來,把幸福指數納入發展指標體系的全過程,使發展為了民生幸福,為民生幸福而發展。不僅為當代人的幸福而發展,還要為子孫后代的幸福而可持續的發展。從民生幸福出發,當前政府應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創新和發展民生幸福觀是實現民生幸福的理論前提。在當今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是實現民生幸福的理論前提。“以人為本”的馬克主義人學指導地位的確立源于它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人學的革命性、科學性以及它的偉大意義在于它把人從物質生產中解放出來,以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為途徑實現人的幸福,政府在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指導下繼續深入民生幸福的理論探討,努力創新出馬克思主義的民生幸福觀,豐富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中的民生幸福觀,使其成為一個徹底的理論。使理論成為群眾的精神武器,并在實現民生幸福的進程中轉變為巨大的物質力量。
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促進社會財富的豐富和積累是實現民生幸福的物質條件。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執政地位的確立是實現民生幸福的政治基礎。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新生的政黨,它不同于過去任何時代的任何統治階級,它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把自己當作是人民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完成特定歷史任務的工具,因此它始終是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祉的政黨,而為人民謀福祉實現人民幸福的前提條件無疑是首先滿足使人類生命個體得以存在的吃喝住行等物質前提。這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促進社會財富的豐富和積累為民生幸福奠定雄厚的物質條件。
豐富和完善民生幸福制度和民生幸福法律的關懷是實現民生幸福的制度保障。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我們只有從人的角度出發才能找到制度設計與法律制定的目的。我們的制度最直接的表現在于它的價值取向,即“以人為本”,推進“民生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今天得益于市場經濟體質的選擇,當今我們的民生問題較為突出,我們的制度選擇要體現以人為本,為人的幸福生活服務。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民生幸福”體現到實際工作中的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中去,體現到實際工作的各個環節和方方面面。其次,要豐富和完善“以人為本”的“民生幸福”價值標準,即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人為本”,“以民生幸福”作為價值取向和價值評價標準。最后要豐富和完善以民生幸福為指針的相關法律關懷,以保證和促進民生幸福。
[1]于洪良.幸福指數:經濟發展的終極追求[J].價格月刊,2005(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