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馨
(寧夏廣播電視臺,寧夏 銀川 750002)
當前,新聞策劃作為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已經為大多數媒體所運用。策劃成功能更好地提煉報道主題,更好地揭示新聞事實本質,反之,就會導致“領導不愿看,群眾不叫好”的尷尬境地。中央電視臺“系列報道《走基層》”就是將新聞策劃成功運用到了采訪報道中,才取得如此轟動的效果。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借鑒。
新聞策劃是新聞工作者按照新聞規律,主動參與、分析、判斷、構思、組織設計,利用媒體自身影響而產生的創造性勞動。因此,創新是電視節目的生命力所在,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節目策劃意識的形成。
創新依賴于創造性思維,沒有創新,沒有卓越的構思,只能是一種常規、平庸的計劃。一味跟著人云亦云,就談不上新聞策劃。因此新聞策劃就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要注重選取百姓關心、上級重視、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報道,在選題上注重創新;要注重記者現場報道、電話連線、現場評論、旁白、同期聲等報道形式的穿插應用,在表現形式上創新;要注重欄目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提高解說詞寫作、分段剪輯、欄目包裝水平,在后期制作技巧上創新。
系列報道《走基層》就是按照上述特點進行了創新。在《皮里村蹲點日記》節目中,記者拍攝了驚險陡峭的懸崖路、刺骨寒冷的馬爾洋河、不易通過的鐵索橋等,只用畫面,不用解說詞,孩子們上學的艱難就得到了真實展現。對廣西農民工春節回家的報道,以空中俯拍表現“摩托車返鄉大軍”的壯觀景象,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折射出濃重的“歸鄉”情結。這些報道內容從貼近最基層的干部群眾展開,領導、群眾都愛看。記者蹲點、融入式地采訪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報道拋棄概念化與程式化模式,畫外音少、同期聲多,少用播音員配音解說,善于講故事、抓細節,善于抓現場,用畫面呈現給觀眾的都是當事人的現場講述和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圖景,強化了報道的情感張力和現場感受。
任何一項新聞策劃都不只是個人行動,而是內外人員的群體性行為。因此,只有群策群力,思維才是開闊的、多角度的。如今,所有媒體都在強調發揮整體優勢,實踐也證明在重大戰役性報道中,是整體效益發揮最好的時候,也是報道影響力最大的時候。
要做到精心組織,首先要在制定報道方案以前先調查研究,事先摸底,搜集與報道有關的各方面資料,對需要報道的事件做深入、透徹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建立高效率的編輯部,編輯部統籌安排報道的進程。而后要整合人力資源,確立核心人物,形成部與部之間、欄目與欄目之間優勢互補。
中央電視臺在“走轉改”活動中精心組織策劃,打破欄目界限、頻道界限,“走轉改”活動中共派出560等多路報道團隊、1600多名編輯在記者深入基層一線,開展了一系列形式新穎、有聲有色的調研采訪活動,足跡遍及全國31個省、區、市,上百個縣、鄉、村,播發相關報道近3000條。由于精心組織,策劃的目的得以全面貫徹落實。
系列報道《走基層》“愛心小院”蹲點日記以9篇稿件的篇幅報道了河北省灤南縣洼里村的高淑珍收養39個殘疾孩子的事情。在其中一篇《載滿愛心的“特殊旅程”》的報道中,中央電視臺充分發揮其組織力量強的優勢,把記者所有的報道都納入編輯部的統籌協調之中,三路記者三地同時采訪,分工協作,從多角度給大家呈現出了一幅幅溫馨、動人的畫面。
在策劃一個重大題材、一個重要新聞事件中,往往可供報道的題材和內容很多。要想讓大家關注,就需要對素材有宏觀和整體上的把握和認識。要對材料進行過濾篩選,去粗取精,找出關鍵,進行分析研究。要從看似互不相干的新聞事實中找到彼此的相同點,并以同一主題思想為軸線將各集“貫穿”起來。因此,在新聞事件中,就需要確定片子的整體基調。要在選擇題材和內容方面立意深遠,高起點,力求達到思想的廣度和深度的統一。
移民搬遷的報道近年來有很多。但是如何更好地詮釋黨和國家的移民政策、再現移民舍小家為國家的奉獻精神、移民干部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風、體現和諧搬遷的精神呢?這就要求新聞報道要以深刻的立意統攬全局。“走基層?蹲點日記《為了南水北調》”的報道中,每篇報道都以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為支撐,通過細節,反映了移民情懷,反映了和諧搬遷,反映了黨和國家的移民政策得民心、順民意這一深刻重大主題,從而展現了移民舍小家為國家的奉獻精神,為和諧搬遷營造了氛圍。如對《移民外遷,誰當領頭羊》中十堰市鄖縣余嘴村村支書趙九富的報道,從黨旗的轉交到與80多歲的父母分別,整篇報道都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報道感人、動人、震撼心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要使新聞事件能夠成為一個時期的輿論中心,在策劃的過程中實現廣度與深度的結合,需要報道既要抓大的方面,也要抓小的方面,將“點”放在“面”的背景中來加以挖掘和考察,而“面”又通過“點”的聚合來體現其風貌,從而使二者相得益彰。抓大就是要能夠抓住全局性的大事,要有前瞻性,要有遠見,要有魄力,這種報道方式反響強烈,效果明顯,使觀眾對事理比較明晰。抓小要從小事入手,以小見大,突出主題,報道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逐步體現主題。
中央電視臺《走基層》共有5個子欄目,每一個欄目均是從身邊的小事入手,針對基層的新現象進行調研報道,反映民眾所想,關注大眾心聲與人生態度。像《愛“較真”交警:將心比心無難事》一文,就是通過鄭州的一名交警楊華民每天三百起糾正違章的小事說起,反映了盡職盡責、服務人民的基層工作精神的偉大。
一般來講,突發新聞都具有時效性強、新聞價值大、受眾普遍關注等特征。因此,要理順信息通道;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對這些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梳理,合理調整人力布局和采訪重點,力爭先發制人。要迅速抓住新聞發展態勢,精心策劃,準確把握,正確引導突發性事件的全過程,及時報道事實,以滿足受眾對新聞事件了解的欲望。
當黑龍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學教師張麗莉舍身救學生的事件發生的第二天,中央電視臺就迅速做出部署,派出記者前去采訪,并決定把這一事件納入到《走基層·最美的中國人》欄目中,對事件的全過程進行采訪報道。之后的三天,對報道重點及時轉換,層層推進,每天《新聞聯播》從不同角度及時播出張麗莉的最新情況,讓每一個關心張麗莉的人及時了解她本人的情況。報道從不同側面介紹了張麗莉的事跡,讓人們感到了張老師人格的偉大。及時的策劃、正確的引導,讓宣傳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思路立體是新聞策劃的又一關鍵環節。近年來,不少媒體只注重報道數量的累計,而不注重節目的質量,造成了許多作品呆板、枯燥、流于形式、缺乏創新,致使觀眾一直呼吁的和大家喜聞樂見的“新聞小故事”、“現場新聞”等好的新聞作品難現熒屏。因此,我們要徹底擺脫新聞寫作平面敘事的表現手法,而應多采用一些融入、事、理、景于一體的立體化寫作方法。
《走基層·蹲點日記》“文建明:根治‘機關病’,花錢買批評”的報道中,針對大多數基層單位普遍存在的群眾辦事找不到人的情況進行了描述,采取倒敘的手法,把如何請群眾監督、批評、提建議的事情,以講故事的手法娓娓道來,使“花錢買批評”的懸念讓大家看后豁然開朗。報道中寫到:到目前“花錢買批評”大會已經辦了5次。城南鎮用1萬8千塊錢,買來批評、建議140多條。如今,城南鎮干部的工作作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報道通過多角度、立體式闡述,道理不言自明。
總之,新聞策劃是提高新聞報道質量、擴大新聞影響力的必要前提。我們應加強對電視新聞策劃的研究,學習它、掌握它、運用它,在符合新聞規律的情況下,對新聞傳播行為加以策劃。讓電視新聞報道借助策劃的力量,用新的、靈活的表達方式出現在電視新聞節目里,從而滿足電視觀眾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和欣賞水平,推進電視事業健康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