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漢中市煙草公司洋縣分公司,陜西 洋縣 723300)
2007年7月,國家煙草專賣局在全國煙葉生產座談會上,提出要將傳統煙葉生產向現代煙草農業轉變,并努力實現“一基四化”的發展目標。煙農作為煙葉生產的主體,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就必須要有一支數量穩定、生產水平高、種煙熱情濃的煙農隊伍。因此,如何培育職業煙農成為發展現代煙草農業的一項重要課題。
職業煙農是指專門從事煙葉種植生產經營活動,煙葉種植收入為家庭主要經濟收入來源。與傳統煙農的區別在于自愿從事煙葉生產經營活動,“以煙為生、精于種煙”,是有知識、懂技術、善管理的新型煙農。
(1)穩定性。職業煙農一般都居住在農村,種煙歷史5年以上,常年種煙規模在20畝左右,把煙葉種植作為主要職業。
(2)勞動力充足。職業煙農普遍年齡在55歲以下,家中還有2個以上的青年勞動力,并培養煙葉種植接班人。
(3)從事現代煙草農業。職業煙農善于接受新知識,掌握現代煙草農業生產種植技術,能開展機械化田間作業,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誠實守信,規范經營。職業煙農能夠遵守煙草專賣法規和煙葉種植收購合同,在煙葉種植中不虛報面積,在煙葉交售中不摻雜使假。
(5)生產水平高,經濟效益好。職業煙農的單產水平為150-175公斤/畝,交售煙葉上中等煙比例在90%以上,畝產值比傳統煙農一般高出10%以上。
發展現代煙草農業,就是充分利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組織管理來經營的,具有較高的機械化、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和信息化程度,綜合生產能力和轉換效率都比較高的煙草農業類型。這些現代化裝備和管理理念最終還是要靠廣大煙農來落實,只有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的職業煙農,才能滿足現代煙草農業的建設需要。同時,穩定的職業煙農隊伍,能增強煙葉生產的抗風險能力,確保煙區規模穩定,是現代煙草農業穩步發展的人才保障。因此,建設現代煙草農業離不開一支穩定的職業煙農隊伍。
煙草行業的發展實踐證明,煙農穩,煙葉穩,行業穩。反之,煙農隊伍不穩定,必將制約煙葉生產甚至煙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給煙農隊伍的穩定帶來不小的沖擊。一是受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影響,煙農可選擇的經濟作物較多,對煙葉種植的依賴性下降,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來穩定煙葉規模的作用已逐漸弱化。二是受城鎮化影響,部分農民選擇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大量勞動力和煙農流失。三是受市場經濟影響,煙用物資成本、土地成本、勞力成本不斷上升,煙葉比較經濟效益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對煙區的發展造成一定壓力。
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大背景下,要保持煙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當務之急是要著力培育一批職業煙農隊伍。一方面,職業煙農對煙葉種植忠誠度高,不易受外界條件影響而放棄種煙,確保了煙農隊伍的穩定;另一方面,職業煙農生產水平較高,煙葉種植效益較好,能起到示范到頭作用,堅定周邊煙農的種煙信心,促進煙葉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技興煙的不斷推進,煙葉生產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但也要看到“小農生產、分散種植、粗放經營、人畜勞作”的傳統煙葉生產方式普遍存在的現象。傳統煙葉生產方式由于種植分散,管理粗放,導致用工數量較多,煙葉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滿足“原料保障上水平”的需要,經濟效益偏低,也很容易被競爭激烈的煙葉市場所淘汰。
當前,要轉變生產方式,就需要發展職業煙農,使職業煙農逐漸成為煙葉種植的主體。職業煙農有知識,有文化,敢于接受新鮮事物,能夠更快的適應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現代煙草農業的生產方式,并利用其掌握的先進種植技術,保障其煙葉質量,實現從規模、質量、效益上提升煙葉整體生產水平。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任務。把一部分煙農培育成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職業煙農,是提升其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條件的一條途徑。同時,職業煙農往往是村里科技興煙、靠種煙致富奔小康的排頭兵,會對周圍的農戶和家庭產生示范帶動效應,激發其他農戶使用新技術,改變現有生產方式,帶動現代農民隊伍的不斷壯大,從而加快實現共同富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大量勞動力外流,農業生產兼業化、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職業煙農成為煙葉種植的主體是大勢所趨,在選取培育對象上,更要從長遠角度來考慮。一般培養對象要符合以下幾點要求:一是種煙熱情高,自愿種植煙葉的煙農;二是有一定知識文化基礎,學習能力強,善于應用新技術的煙農;三是有適度規模種植土地條件的煙農;四是年齡在55歲以下的青中年煙農;五是遵守煙草專賣法規,配合煙草公司技術指導的煙農。
規模化種植是現代煙草農業的主要特征,職業煙農是現代煙草農業的建設主體,所以職業煙農需要一定的規模種植作為生產基礎。切實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解決職業煙農用地問題尤為重要。一是正確引導,推進土地快速流轉,通過對比收益算賬、村干部帶頭等方式,積極引導農民讓出閑置土地,促進土地流轉升溫加速。二是加強宣傳,鼓勵農民自愿流轉,通過現場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的有關政策,消除農民對土地流轉的偏見和誤解,用典型事例教育農民,使其看到土地流轉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從而轉變觀念,促進土地流轉。三是完善政策,規范土地流轉工作,按照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要求,制定完善土地流轉政策,鼓勵個體私營企業、鄉村干部、社會能人、種植大戶等通過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合作種植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轉,參與規模化種植經營,引導成立縣級或鎮級宜煙土地流轉中心,規范土地流轉,維護群眾利益。
種煙地區多處在偏遠山區,煙農普遍知識文化水平偏低,存在著憑經驗種煙的現象,因此,要加強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職業煙農隊伍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新技術應用能力。一是要明確培訓層次,根據煙農文化基礎、年齡結構及煙葉生產各環節中的不同需要,充分利用各中培訓資源,做到因材施教,并注重培訓形式要接地氣,要讓煙農聽得懂,用的會。二是要優化培訓內容,結合現代煙草農業建設需要,著重在濕潤育苗、井窖式移栽、平衡施肥、病蟲害防治、成熟采收、八點式精準烘烤工藝等先進生產技術上進行系統培訓。三是要創新培訓形式,結合煙葉生產和煙農農忙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開展多種形式培訓。
煙葉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為避免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打擊煙農種煙信心,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種煙風險保障體系,在受災的情況下給予煙農一定補償。一是建立健全煙葉生產防災、減災保障措施和防雹高炮網點硬件設施。二是建立由政府民政部門救助基金和鄉鎮“煙葉生產發展基金”組成的災害保障基金。三是聯系氣象部門在條件成熟的區域開展防雹作業。最終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種煙風險保障體系,降低煙農不必要的損失,最大限度的保障煙農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