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雁
(曲靖師范學院,云南 曲靖655011)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與素質同義,從廣義上講,包括道德品質、外表形象、知識水平與能力等各個方面。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人的素養的含意大為擴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養、文化素養、業務素養、身心素養等各個方面。《辭海》對素養一次的定義:第一,修習涵養。第二,平素所供養。“素養”一詞,較之“素質”更具有“后天的教養效果”的意味。《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素養是高校體育的目標。
所謂體育素養,實際上就是體育文化水平,是指一個人的在體育修養。體育素養是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環境與體育教育的影響養成的,包括體質水平、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行為、體育技能、體育個性、體育品德等要素的綜合素質與修 養。它是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培養和發展大學生體育素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高校體育的主要目標。體育素養是其它素質發展的基礎,離開了體育素養,人的綜合素質是不完整的。就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的五次變革來說,體育素養的培養一直備受關注。
一批很有權威的學校體育學者于1988年調查了某直轄市一千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學歷的各行各業的人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被調查者都認為自己是體育盲,他們離開學校后,不會自己鍛煉身體,不能享受運動的樂趣,缺乏體育的基本知識,不會欣嘗體育比賽,缺乏必要的體育意識。問題的根源在于他們缺乏個人素養中應有的體育索養成分。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體育素養的結構要素做一個系統的總結和分析。
經廣泛的參考文獻資料,體育素養構成的要素主要包括體育意識、體育理論知識、體育技能、體育精神、體育習慣等。
體育意識是相對穩定的,是人腦特有的對體育和體育活動的反映。它主要由態度狀態和體育素質構成。態度狀態包括人們對體育和體育活動的認識狀態、情感狀態和意志狀態。其中,認知狀態是體育意識的源泉和基礎,沒有對體育和體育活動的認識,就談不上有體育意識;情感狀態和意志狀態對體育意識的發生和發展,有支配和調節作用。它們三者之間相互聯系 、相互作用,在認識到體育和體育活動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礎上,形成對體育和體育活動的積極體驗,產生體育需要和體育行為傾向,從而構成統一的完整的態度狀態。體育素質,既包括人們關于體育和體育活動的認知及其水平,也包括人們關于體育和體育活動方法和技能的熟練程度,以及對體育和體育活動的接受和吸收能力。體育意識具有內在性、客觀性、社會性、能動性、穩定性、對象性、系統性及歷史制約性。
人掌握體育理論知識的多少是決定其體育素養水平高低的重要內在因素。大學生應掌握的體育理論知識包括體育基礎知識、一般的體育保健知識、體質健康評價知識、常見身體鍛煉知識與單項運動項目知識等。體育知識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體育有全面的認識,從而有利于培養積極的體育價值觀。
它包括鍛煉技能和對鍛煉的自我評價技能。學生應該在學會多種基本運動技能的基礎上,熟練地掌握兩種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掌握常見的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選擇適合自身安全的進行體育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并能對鍛煉效果做出初步診斷。動機因素、學習策略與體育技能水平的高低顯著相關,尤其是自我效能與體育技能水平的相關達到0.74,還與學生本身的身體素質,運動習慣有關。
體育精神形成并發展于體育運動之中,體育是體育精神的有效載體。在我國體育業界、甚至是體育學界迄今為止還未形成關于體育精神的規范定義。現實中倡導弘揚體育精神,更多的還說要發揚體育的拼搏精神,但是體育精神的內涵、本質和價值取向依然是缺少規范性的觀點和理論。
體育精神主要由人本精神、英雄主義精神、公平競爭精神、團隊精神4大要素構成,是在全世界范圍、不涉及具體民族和國家、在體育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并具有一定穩定性傾向的精神。體育精神的本質在于活動主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生命觀的集中體現;體育精神是優秀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主體的主觀能動和創新性的特征,有助于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擴展。體育精神是具有體育活動主體自覺能動性、實踐性和理論性等高層次的社會生活的人的一種精神,是人類的一種意識、一種思想。
體育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完整確立人的主體地位,全面提升人的價值;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統一;尊重和張揚生命力的樂觀態度。體育精神的主要價值標準:健康快樂、挑戰征服、公平競爭、團結協作。體育精神的核心是超越。
習慣是由于重復練習而鞏固下來的成為需要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一旦形成便難以改變,就會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
體育習慣是特定的情景刺激和個體參與體育活動之間經重復練習而形成的穩固聯系。此種聯系鞏固后,如果情景環境出現,活動形式就會自覺得以表現。它的生理機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關的動作,在大腦皮層形成鞏固的暫時性神經聯系。好的體育習慣有利于建立生理和心理的動力定型。習慣要從小培養,許多專家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認為3~12歲是人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和活動范圍逐漸擴大,求知欲望強烈,人的可塑性最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引導與訓練。此時生理上也正處于生長發育與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培養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既有利于他們的生長發育,又能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學校、家庭和社會施加的體育教育與影響尤為重要。一旦體育習慣形成,它將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1]李永剛.淺談如何培養良好體育習慣[J].科技信息,2008(18).
[2]黃莉.體育精神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建構[J].體育科技,2007(6).
[3]姜曉玲.略談加強大學生體育素養長春師范學院學報[J].2006,25(6):1-3.
[4]萬國華,廖慧萍,楊小勇.論大學生體育素養的培養[J].教育學術月刊,2010(4).
[5]葛鴻,高加良.對學生體育素養的淺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2,20(2):1-2.
[6]吳玉新.淺析體育習慣的形成[J].遼寧體育科技,2003,25(4):1.
[7]黃正憲.體育新聞對當代大學生體育素養熏陶的研究[J].媒介教育.
[8]胡小剛.大學生體育技能水平的影響因素研究[J].體育科學.2003,23(1):1-4.
[9]于文斌.大學生體育素養培養途徑探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2(3):1-2.
[10]余智.體育素養概念研究[J],2005.27(1):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