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實習記者 陳 躲 于 洋 本刊記者 趙 雪
石化產能是絕對過剩還是相對過剩,治理起來是靠政府還是靠市場,兩會代表百家爭鳴。
特邀嘉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煉油事業部主任……………………………………………………………………趙日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洛陽分公司總經理…………………………………………………………………趙振輝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石家莊煉化、石家莊資產分公司總經理…………………………………………畢建國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南化公司副總經理…………………………………………………………………殷云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張明森
霾,來勢洶洶、遮天蔽日,直觀而清晰,陷身其中的人們恨不得長出雙巨手撥開它重現藍天。所以對于治霾,國人早有共識——必須治,而且手段不打折扣。石油行業對于環保的重視、對治霾的決心也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籠罩在石油行業頭上的另一種霾——產能過剩,與會代表委員意見卻不完全統一。
石油石化行業產能到底是階段性過剩還是絕對過剩,是過剩一點還是過剩很多,治理起來是靠市場還是計劃……“兩會”代表、委員百家爭鳴。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曹德旺所言,“治理產能過剩,就像醫生看病一樣,要先把病因查清楚,才能對癥下藥”。因此,為尋找產能過剩的成因及其治理“妙方”,記者采訪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他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國石油石化:針對目前石油石化行業的產能過剩情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已經很嚴重,不強行管制將比鋼鐵、水泥過剩造成的后果更嚴重;另一種看法則是,石化產能只是階段性過剩,是市場的自然規律,不用太緊張。對此,各位怎么看呢?
趙振輝:我認為,產能過剩問題確實值得國家和行業關注,但石化產業過剩情況還未到鋼鐵等行業狀態,還未被國家列入過剩行業(政府報告里提到的僅是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煉油行業也是如此,未被國家納入過剩行列。只能說煉油行業現在是階段性和區域性過剩,比如產能相對集中的山東等地。
張明森:作為一個國有企業的石化人,我感覺石化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將來很可能比鋼鐵和水泥行業更嚴重。目前,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開工率為70%左右,而石油石化行業民企大量涌入后,大部分企業是50%左右的開工率。如從PVC到甲醇、再到醋酸,下面可能是乙二醇,這些產品開工率基本維持在50%左右。
舉個例子來說,甲醇制烯烴技術突破后,我國19家企業購買了此項專利。某廠2013年僅轉讓該技術就有幾億元進賬,還不包括其他單位甲醇制烯烴技術的轉讓。如果購買此項技術的公司每家產能是60萬噸/年,算下來就是一筆不小的數據。
殷云飛:目前,我國產能過剩已呈現出行業涉及多、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我認為,石化行業不是過剩了一點點,而是太過剩了。這么多年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經濟結構已基本平衡。但問題也隨著而來,由于種種原因,以高能耗、高排放為特征的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過剩產能耗費大量社會資源,對環境了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調整國家經濟結構,淘汰過剩產能迫在眉睫。
趙日峰:產能過剩在我國是普遍現象。我們不要掩飾、打埋伏,要承認現實,解決問題。
中國石油石化:治理產能過剩,就像醫生看病一樣,要先把病因查清楚,才能對癥下藥。那么是何原因導致了行業如今的產能過剩呢?
張明森:造成產能過剩的原因除了市場因素外,還有體制機制、管理方式和發展方式等原因,特別是部分地方政府的不當介入,使得產能超出了市場競爭的正常范圍。
殷云飛:的確,從某種角度講,國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是地方政府過多干預、保護的結果。企業是稅收主體,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建立和保護稅源,明知道一些產能過剩仍通過減免稅等方式扶持產能,致使同一產業長期處于不平等競爭狀態,使本應被淘汰的產能卻因受到保護而繼續存在,這是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湘洪:我認為,造成行業產能過剩的原因還有兩個。一是產業信息不對稱。國有企業在投資建廠方面比較嚴謹,但是民營企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對市場需求及趨勢缺乏分析。二是從銀行和金融方面找原因,銀行的信貸資金流向不合理。民營企業在擴建煉油項目時往往是通過銀行貸款。銀行負責信貸的素質不高,掌握的產業信息不準,對行業的動向把握不準,盲目放貸。
中國石油石化: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了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要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清理各種優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嚴控新上增量。各位對化解石化產能過剩,從市場方面來講有哪些可行的建議?
殷云飛:針對剛剛所說的產能過剩的成因,可以看出,淘汰過剩產能的首要手段是依靠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消除一切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為此,必須建立和完善優勝劣汰的市場供求體系,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調節機能。總而言之就是政府管政府該管的事,把市場能決定的事交給市場解決。這也是新一屆中央領導的工作要求。
另外,還要建立與國內市場相匹配的產業結構,確定產能規模。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均主要資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這么說,中國解決了國內的基本需求,就是對世界巨大的貢獻。因此,中國的經濟結構、架構都應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并以此為原則,梳理相關產業的總產能,特別是那些高能耗、高排放的行業。摸清產能規模,統計國內需求總量,最后確定基本相匹配的產能結構,淘汰落后過剩產能,嚴控新增產能,逐步完善產能結構。
曹湘洪:化解產能過剩,從根源上投資者應理性投入,關注市場長遠變化。坦率地講,我國民營企業發展上存在盲目性,對市場前景缺乏分析,所以有關部門應發布準確的產業發展信息,媒體也要準確地宣傳產業信息,引導投資者。另外,要提高銀行和金融從業人員和相關產業分析專家的素質。
中國石油石化: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是世界市場一體化,化解國內產能過剩的另一個途徑應該是“走出去”。至于如何走,能否聽聽各位代表和委員的意見和建議?
殷云飛:現在討論的最多的也就是制定“走出去”戰略,把過剩產能向產能缺乏的國家轉移。可以說,“走出去”戰略為國內淘汰過剩產能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同時,這也是跨國公司實現自我強大的自然屬性。世界知名跨國公司業務遍及全球,其中石化工業就是他們轉移發展的典型產業。自然,國內企業也可以通過產能轉移的方式,實現從新起點上的進一步發展。
“走出去”必須要建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經濟結構,形成與國際市場互補的產業體系。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低的國家,隨著需求的增長,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將進一步增長。對那些敏感產業,比如石油石化工業,既要保證基本的國家能源安全,也要考慮到全球資源分布因素。比如,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目前國內石化產品基本達到供求平衡,大比例石化產品已供過于求出現虧損,傳統石化產品已放慢增長速度,因此我們可以考慮通過進口低價產品補充國內市場,不必達到所有產品都自給自足。
另外,我們要建立抑制出口的稅收政策,完善滿足內需為主的經濟體系。中國資源少、人口多,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應該是基本國策。解決產能過剩問題,要調整國家對外貿易政策,提高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出口稅率,同時適當降低進口稅率,實現產業與全球接軌,顯示市場調節功能。通過這種調整,促進國內初級產業競爭力提升,形成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供求體系。
中國石油石化:市場不是萬能的。產能過剩這個復雜的問題的解決,還需要依靠國家發揮宏觀調控這只有形的手來調節。諸位代表、委員對此有何建議?
張明森:現在我國石化市場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很多企業并不為自己負責,沒有統一的規劃,盲目上產,對行業造成了傷害,需要國家宏觀調控。
趙日峰:總理此次提出來要嚴控增量。我的建議是,應改為禁止增量。因為產業已經過剩,不能是嚴控而是禁止,禁止再上新的項目。類似鋼鐵、水泥、電解鋁一樣,下點狠心。
畢建國:的確,產能已過剩,污染已形成,本就不應再有新增產能。要想實現轉型升級,必須壓的多增的少,總量上必須是降低的,而不能不降反增。如若我們一方面去淘汰,一方面又努力上新項目,最終該壓的沒壓下來,反而增加許多新產能,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之前大家都說要壓減產能,實際上還是沒有動真格的。不過,這次力度不一樣了,河北省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開始了具體的行動,很多落后產能企業的廠房已被炸掉、拆掉。當然,人們肯定還會有增量的沖動,政府一定要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中國石油石化:產能過剩是個復雜的問題,如果一刀切的關掉也會出現問題。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趙振輝:適度的產能過剩是市場的必然要求。因為只有如此買方市場才能形成,才會出現真正的競爭。因此,煉油行業10%~20%的過剩對市場發展是有利的。適度過剩有利于行業優勝劣汰,促進企業不斷創新、轉型發展。
當然如果完全放開市場,誰都可以進口原油,誰都可以建煉廠,會出現真正的產能過剩。這是我們現在所擔心的。
殷云飛:應對過剩產能進行細分,設置環保門檻,倒逼部分落后產能自動退出;對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國家給予部分財政扶持,助其實現轉型升級,使淘汰過剩產能成為產業升級的助力。對那些尚有利用價值的產能,應充分考慮到未來增長需求,讓部分產能“休眠”,待社會需求增長后再將其喚醒,以避免社會資產白白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