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敬
(武警學院 研究生隊,河北廊坊 065000)
隱性教育理論由隱性課程演化而來。1968年美國學者杰克遜在其著作《教室里的生活》一書中提出了關于潛在課程的研究,之后出現了“隱性德育”和“隱性課程”的提法。上世紀90年代這一概念傳入我國,并逐漸被發展為“隱性教育”。隱性教育是指:“運用多種喜聞樂見的手段,寓教于建設成就、寓教于樂、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其中,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隱性教育的主要特點一是潛隱性,即教育通常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開展,使受教育者難以覺察;二是靈活性,隱性教育不拘泥于特定時間與特定地點,類似于部隊的經常性思想工作;三是滲透性,即把教育內容逐漸滲透到官兵思想之中,潤物無聲;四是自主性,即官兵主動接受教育,不引起官兵的逆反心理。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多元化價值觀念交織并存,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異常尖銳。這給我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傳統的課堂教育等形式已顯得力不從心。在此種情況下引入隱性教育并積極地推進實施,無疑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心理學認為,正常情況下難以被人接受的信息如果能夠以一種不被察覺的方式傳播,接受者就會放棄思維的批判,在潛意識中接受該信息。如果傳播過程能夠利用接受者的興趣、愛好,那么信息傳播的效率將更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論性、政治性的特點,內容通常比較枯燥,加上部分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方法簡單、形式老套,使得教育普遍得不到廣大青年的歡迎。部隊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理論性更加鮮明,對官兵的要求更加嚴格,因此官兵存在抵觸情緒,教育難以取得實際效果。而隱性教育使得政治教育信息以一種潛在的、不被注意的形式進行傳播,官兵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把教育活動所傳遞的符合社會和部隊要求的思想觀念內化為自身的信念,進而外化為自己的行為,這就好比給思想政治教育穿上了樸素的外衣,使其更加具有親和力。
傳統的顯性教育或者要求時間上的統一,或者要求地點上的集中。教育的形式也比較有限,基本上都采取授課、做報告、召開會議、談心等方式。與此相比,隱性教育則具有更大的優勢。它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的開展,而且可以應用多種多樣的教育載體,如生活中的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隱性教育的資源更是無窮無盡。廣泛意義上,凡是能夠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事物,都可以作為隱性教育的資源。官兵朝夕相處的警營環境,精心營造的文化氛圍,部隊的制度設置,無不滲透著部隊的觀念和文化,發揮著隱性教育的作用。隱性教育拓寬了教育的廣度,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同為教育的主要形式。所謂顯性教育是指有組織、有計劃、公開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教育理論性、原則性較強,系統化程度高,注重對教育對象共性的發展。隱性教育強調靈活性、潛隱性。雖然“顯”與“隱”是一對反義詞,但是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卻并非嚴格對立的關系。舉例來說,教育者開展課堂教育,其無意間的舉手投足都會對受教育者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這便是顯中有隱的情況。而樹立先進典型,營造良好氛圍,官兵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無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這又是顯中有隱的情形。可見,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目標追求一致、形式內容多樣的教育在官兵身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把教育視野從通常的教育內部環境拓展到人的全面豐富的社會聯系之中,著眼在日常環境中施加教育影響”,使得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部隊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表現形態,是指教育的存在狀態,例如動態與靜態、物質態與非物質態等等。隱性教育具有廣泛的教育形式,與之相對便出現了多種存在狀態,主要包括物質形態、精神形態、制度形態等。區分隱性教育的表現形態,有利于充分挖掘隱性教育資源,更好地發揮隱性教育的強大優勢。
物質形態即為有形形態,能夠為感官所實實在在的感知。部隊隱性教育的物質形態主要包括營區的自然環境、各種基礎設施、硬件設備等。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部隊中物質形態的隱性教育,就是用一塵不染的營區環境讓官兵感受精益求精的嚴格標準,用莊嚴肅穆的文化雕塑激起官兵的文化認同,用直線加方塊的內務設置培養官兵的優良作風,通過各種有形的物質資源,達到影響官兵、教育官兵的目的。
部隊隱性教育的精神形態主要指部隊中所形成的被廣泛接受的警營文化和思想觀念。警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是部隊精神的體現,對引導官兵的思想觀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開展豐富多彩的警營文體活動,鞏固部隊的文體陣地,就是隱性教育的重要形式。思想觀念反映了部隊整體的認識水平,體現了一支部隊作為一個集體的素質與覺悟。在電視劇《士兵突擊》中,“不拋棄,不放棄”作為鋼七連的集體意志,促進了部隊整體與其中每個個體的雙重發展。另外,和諧的官兵關系、勤勉的工作態度、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良好的精神狀態等作為精神形態的內容,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之所以把隱性教育的制度形態單列出來,是因為他更像是介于物質與精神之間的一種中間態。制度即是一種無形的存在,又有著嚴格的邊界和清晰的內容,是無形性和確定性的結合。制度在隱性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有國法,部隊的規章制度更是全面詳盡地覆蓋了官兵生活、工作、學習和訓練的方方面面。制度形態的隱性教育必須體現出客觀公正的教育內容和積極向上的教育理念,用科學的制度規范人,用嚴格的執行約束人,用正義的觀念引導人,營造健康有序的警營秩序,加強受教育者的制度意識,減少受教育者的主觀隨意性。
通過隱性教育開展部隊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準確把握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又要科學認知隱性教育的基本特點,要找準兩者的結合點,認真探索部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途徑。在實際工作中部隊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十分豐富,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
運用規章制度的力量引導官兵,關鍵在于認真處理好與制度相關的各種環節。要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立法、執法、司法等各個方面都要體現出部隊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追求。制定環節要廣泛收集官兵意見,保證制度的科學合理;制定之后要公平地適用每個官兵個體,保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出現違反規章制度的情況必須依法嚴肅處理,維護規章制度的權威和效力。制度就是部隊的法律,是所有官兵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讓官兵在參與警營活動的過程中,提高認識、接受思想、規范行為,這是開展隱性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意識源于實踐,而各種豐富多彩的警營活動是部隊最常見的實踐形式。通過開展體育比賽,強健官兵的體魄;通過舉辦書畫攝影展,陶冶官兵的情操;通過開展興趣演講授課活動,提高官兵的能力……特別注意,開展警營活動要符合官兵的興趣需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廣大官兵所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以興趣為動力,以教育為目的,保證教育活動的持久性、趣味性和廣泛參與性。
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可以激發官兵的情感體驗。通過鼓勵個人提高學歷,引導集體學習進步的潮流;通過樹立優秀的模范榜樣,激起官兵的學習熱情。“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廣大官兵處身于隱含著當代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文化氛圍之中,時刻受到這種思想文化的熏陶,久而久之就會從心靈深處產生出對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情感認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更有利于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升格為主流文化,根據壓力趨同效應,官兵也會不斷同化自己的行為。
部隊官兵會自發地從自己所處的一切社會關系中尋找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能夠給官兵以理性思考的,除了部隊的各種事物,還有官兵周邊所活動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取得深入人心的效果,需要在“人”的方面下功夫。為人樂觀開朗、遇事沉著冷靜、做事有條不紊、關心愛護他人……部隊中無論是教育者還是非教育者,從隱性教育的角度講,都承擔了教育的責任,都要努力塑造并不斷提高高尚的人格,彼此互相感染,共同促進提高。
隱性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在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將隱性教育應用于部隊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部隊建設的需要。教育者應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多管齊下,形成合力,爭取將部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上新的臺階。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任樹強.軍隊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沙:國防科技大學,2006.
[4]劉德全,馬春鵬.軍隊政治工作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5]徐安鑫,何義圣.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J].求實,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