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龍
(武警學院科研部,河北廊坊 065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競爭日益激烈,人們的生活、工作節奏加快,社會成員所承受的壓力不斷增大,由此產生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也不斷增多。作為傳承文化和生產精神產品的“橋梁”和“紐帶”,編輯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擔負著文化傳播、文化積累、文化規范,創造精神產品、發掘培育人才的重任[1]。其心理健康與否,不僅影響自身的發展與人格的完善,而且也影響社會文化產品的質量,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在大眾媒介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編輯人員的工作壓力、責任壓力等心理負擔不斷加重,編輯的心理健康狀況堪憂,關注編輯人員心理健康問題,顯得愈加重要。
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進行適應。我國學者張振聲認為,健康的心理素質是指個人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結合現代社會和編輯工作的特點、性質,編輯人員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為:(1)具有良好的從事編輯工作的心理狀態,沒有比較明顯的心理障礙或異常表現,如容易激動、發怒、沖動、性情多疑、過分孤僻等。(2)能正確評價自我,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利益的關系,能積極開展編輯活動。(3)具有豁達的情緒品質,對工作、生活和學習抱有樂觀態度;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熱愛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職業,甘于當好文化產品生產的“守門員”和“把關人”;熱愛生活,具有一定的業余愛好,能夠自我調適,緩解工作帶來的緊張感和疲勞感。[2](4)有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強烈的事業心,有全心全意為作者、讀者服務的思想和甘為他人作“嫁衣”的品質,忠于編輯出版事業。(5)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樂于交往,善于交往,真誠待人,能與同事融洽相處,默契配合,同心協力完成好各項編輯工作任務;有較強的人際交往技能和技巧,為編輯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氛圍[3]。(6)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對自己的心理進行良好的控制,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能夠妥善地解決問題,推進編輯出版工作的良好發展。
編輯工作的艱辛性、隱匿性,以及不公正現象的存在,使編輯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人際關系障礙、職業倦怠等問題[4]。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筆者認為,編輯人員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編輯是人類文化的生產者和創造者,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的重任,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編輯承擔的工作任務更加繁重,責任更加重大。出版單位改制使編輯人員減少,工作任務加重,他們成年累月處理文字,工作枯燥單調。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稿涉及的專業領域越來越廣,編輯需要充實的知識越來越多。而編輯的工作時間有限,為了高質量地完成編輯出版工作,他們不得不加班加點,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導致身體嚴重透支,心理負擔加重。現代高新技術在編輯出版領域的應用,改變了編輯的工作方式,網絡編輯也加入了編輯群體這個大家庭,使編輯隊伍擴大化,編輯生存和需要學習的技能給編輯帶來了新的壓力。凡此種種,都給編輯人員造成壓力,一旦調整不暢,就會引發心理健康問題。
近年來,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編輯出版業也發生了重大變革,很多出版單位由原來的國家部門轉變為企業,走向市場,其編輯人員由原來的國家工作人員轉變為企業員工。編輯人員身份、工作環境、生活環境的變化,企業經營中的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員精簡、流動,給編輯的心理帶來巨大沖擊。一旦思想引導不合理,自我調節能力不強,就會產生焦慮、恐慌等心理問題。另外,企業經營運作的市場原則,使出版物商品特性凸顯,編輯職能由原來單純的文化精神產品生產者向產、供、銷各個環節拓展,他們必須站在市場的角度進行精神產品的生產,參與市場競爭。編輯職業的多角色要求其要有創新能力和市場意識,編輯生存壓力增大,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就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5]。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許多人一夜暴富,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有的人利用各種社會關系,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與此相反,編輯人員工作任務重、工作壓力大,其生產的精神產品社會效益大,為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自己卻過著清貧的生活。另外,通過編輯的辛勤勞動,許多學術成果脫穎而出,作者名利雙收,而編輯只能做無名英雄。面對生活的艱辛和某些方面的不公平、不對等,一些編輯可能出現心理失衡,產生消極、不滿、困惑等心理問題,甚至導致人生觀、價值觀扭曲。
雖然編輯工作環境、工作性質相對單一,但人際關系并不簡單,需要與不同類型的作者、排版人員、印刷單位以及管理人員打交道。一些編輯不善于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不善于與不同性格的作者進行溝通、交流,不能與同事、領導融洽相處,甚至表現出知識分子的高傲,與作者、領導發生沖突,久而久之形成孤獨、無助、郁悶、焦慮、自卑等不良心態。另一方面,編輯整天俯首案臺處理文稿,與同事之間工作交叉少、工作交流少,社會生活圈窄。長期單調的工作、生活方式,致使一些編輯人員不愛交際,不愛說話,逐漸失去與人交往的信心和向往,出現孤僻、過敏、情緒煩躁等不良心理。
現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對勞動者心理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預防和克服編輯人員的心理問題具有積極作用。這就要求編輯要善于不斷調整自身的心理狀態,提高心理抗挫能力,維持心理平衡,保持自尊、自信、自愛,使自己工作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生活在舒心的環境里。
編輯出版管理部門要認識到編輯職業的特殊性,重視并采取措施解決編輯人員的心理問題,以構建心理健康向上的編輯群體,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一是要把心理健康問題列入編輯的選拔、錄用、資質評定、職稱晉升和淘汰制度中,將那些適合編輯工作的人員,錄用、選拔上來,提高編輯隊伍的整體心理素質;定期對編輯進行心理測試,發現心理問題及時解決。二是利用舉辦編輯業務培訓班等各種機會,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編輯人員正確了解和應對各種心理問題,克服“心病非病”的觀念,彌補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學會心理調適的方法。三是成立編輯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中心、熱線電話、咨詢信箱、網站等),聘請心理健康顧問,為有心理問題或傾向的編輯提供傾訴場所,及時對編輯的各種心理問題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讓編輯學會排解壓力和困惑的方法、技巧,增強編輯的心理承受能力。并針對編輯不同時期出現的心理問題,制定應對策略,及時予以指導、分析和幫助。四是編輯出版單位的領導要加強心理領導科學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提高心理領導能力,提高領導藝術,增進人文關懷,及時疏導編輯的心理問題。
編輯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職業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養,優化自身的人格品質,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耐挫能力。一是編輯人員要熱愛編輯職業。編輯為人類創造精神產品,擔負著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任,時代離不開默默堅守、辛勤耕耘的編輯工作者。美國資深編輯M.Lincoln Schuster認為:編輯是一個能充實人生的職業。[6]編輯職業神圣而偉大,為他人作“嫁衣”,實現文化傳播、文化積累的過程,也是培育學術人才的過程,更是提升自身學識水平、思想修養的過程。編輯要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是一個令社會和他人所尊重的職業。二是編輯人員應提高服務意識。首先,要尊重作者,要把作者作為編輯出版部門的“衣食父母”來對待,慎用稿件的選用權,要像對待自己的作品那樣,認真對待來稿。其次,要有市場經濟意識,充分了解讀者的需求,認真對待讀者的意見和建議,生產出讀者喜愛的精神產品。三是編輯人員要著力培養自我心理調節的能力,以健全的人格承受壓力、緩解緊張、疏泄抑郁,克服心理失衡。編輯要注重與領導、同事的溝通,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出現心理問題時,應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緒,主動尋求幫助,使心理問題早日得到化解。四是編輯要努力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為適應社會信息的快速增長,編輯人員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為自己的職業進步做好知識儲備,以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標,提高抗挫能力。五是要積極參加各種活動,通過活動分散心理壓力、改變單調的生活方式,學會欣賞他人、理解他人、關心他人,提高與他人交流與溝通的能力,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技能,提高交往的自信心,增強主動交往的意識,克服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編輯出版單位的領導要充分認識到編輯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努力營造和諧愉快的工作生活環境。針對編輯工作壓力大的現實,積極尋求緩解壓力的途徑,如組織開展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利用節假日組織郊游、旅游,開展心理知識競賽,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等等。編輯出版單位的領導要講求領導藝術,加強人文關懷,充分尊重下屬,做編輯的貼心人和朋友;要關心編輯的生活,及時解決編輯家庭遇到的困難,減輕編輯的生活壓力,使之輕松工作,愉悅生活;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準確把握編輯的心理脈搏,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幫助編輯解決心理問題。
總之,編輯作為人類社會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其工作壓力大、責任重,工作性質隱匿,不易被受眾理解和認可,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編輯出版單位的管理部門應正視編輯的心理健康問題,站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高度,關心編輯人員的工作和生活,營造和諧愉快的氛圍,積極開展心理教育和咨詢。與此同時,編輯人員也應加強自身修養和自我心理調適,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高質量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
[1]龔維忠.現代期刊編輯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4.
[2]姬建敏.論編輯的心理健康[J].河南大學學報,2001,(1).
[3]張焰.關于編輯心理健康標準問題的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7,(4).
[4]賈春杰.關注現代編輯的心理健康[J].中國編輯,2005,(3).
[5]姬建敏.編輯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與考量[J].河南大學學報,2008,48(5):182.
[6]格羅斯.編輯人的世界[M].齊若蘭,譯.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