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趙永紅
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隊伍,對服裝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質量提升、效益的增加至關重要。近期,筆者先后調研了南通地區各大中型服裝企業的技能型人才的情況,對服裝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培養策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服裝企業的經營目標和品牌定位方向的不同,決定了企業的用人標準也不盡相同。
1.品牌經營生產型企業,是從“加工生產型”發展壯大而來,有布料生產基地為依托,是中國服裝產業做大做強的楷模。他們需要服裝設計師、版型師、品牌策劃、生產調度安排和質量檢驗人員等。
2.貿易生產型企業,他們主要以來料加工、貼牌生產為主,技術含量低,生產勞動強度大,用工人員多,屬勞動密集型企業。對服裝結構和工藝手段有較精確的理解,能熟練掌握服裝CAD工藝系統的技能型人才是他們渴求的。
3.品牌經營型企業,主要是以品牌運作,市場營銷、策劃為主,經營方式不盡相同,是現代服裝新興的經營模式。公司經營一個品牌,一個系列,或經營多個系列多個品牌。這類企業自身員工很少,卻控制著年經營額高達100多億美元的企業。新產品的研發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內容。他們需要有創意,懂市場的服裝設計師。
4.設計工作室式企業,它是以設計師個人的知名度或成功版型師的技術能力為資本的企業,專門承接品牌整體策劃、服裝設計、打版、成衣制作。他們要求服裝設計師和版型師必須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敏銳的市場觀察力、服裝藝術的創作力和嫻熟的技術運用能力。
中等職業學校在設置培養目標時,過多強調以“實用”為原則,以“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實用人才’為主要任務”,服裝專業的培養目標簡單定位為服裝技術工。教學滿足于學生能制作常用款式的服裝,能適應服裝企業單向流水線操作即可,對人才培養的要求過低。
受服裝專業培養目標的限制,技能訓練目標過多地表現在單機工藝操作上。以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例,三年只開設了五門專業課程。其中,服裝結構制圖(366學時,占35.3%)、服裝縫制工藝(488學時,占47.1%)、其他三門合計只占18.5%的學時。學生在校期間主要以學習服裝結構制圖和縫制工藝為主,技能訓練目標及其單一。
服裝產品的流水線生產過程分為生產準備、裁剪工程、縫制工程、整理工程、質量管理等5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又分為若干個工序,每一個操作工人承擔產品生產中的1~2道工序。而學校教學中,服裝制作訓練是以單件服裝的制作為主,導致學生對現代服裝企業的發展和生產缺乏了解。
現代服裝企業的成衣生產逐步向省力、高效、自動化和集成化發展。而中職服裝專業教學的內容仍局限于基本教材限定的內容,教師缺乏鉆研精神,最新生產技術以及各種先進的縫制設備在中職服裝專業中還是未知數,三年的服裝專業的學習,造成學生對這些先進技術的不適應而很難滿足服裝企業的人才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中職服裝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策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化。
專業課程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首要步驟和手段,是人才質量的有力保障。課程設置必須遵循以下的原則:(1)就業導向原則。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應以“就業”為導向,依據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以便更好的服務社會。(2)需求基準原則。中職服裝專業技能型人才應該直接面向服裝企業的各個崗位,堅持以企業、社會需求為基準,改造傳統專業課程,開發新的專業項目,對接企業,科學預測,使服裝專業的教學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的需要。(3)能力本位原則。服裝技能型人才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與崗位相適應的職業操作技能,能分析并解決一線生產的基本問題。中職服裝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職業能力本位,依據培養目標重構服裝專業的課程體系。(4)科學規范原則。中職的服裝專業課程設置不能盲目趕潮流,更不能成為學校創造經濟效益的主要手段,應科學規范的進行課程體系構建。(5)持續發展原則。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既要結合服裝企業的發展要求,還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既要符合教育本身的規律,又要有助于學生個人的成長。因此,無論是從學校,專業本身,還是學生個人的角度,課程的設置都應立足于可持續發展。
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類型,決定于中職學校的服裝專業的專業結構。服裝專業的專業結構是不是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是不是適應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對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技能型人才能否有效培養。為了實現中職服裝技能型人才與企業崗位的無縫對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依據區域經濟生產特點,科學設計服裝專業的專業方向
作為以培養技能人才為主的中職職業教育,在設置服裝專業方向時,必須考慮到為地方企業、經濟服務的因素,緊緊圍繞當地支柱產業以及相關產業鏈來進行,突出區域經濟特色,使培養的人才質量得到真正提高。
(2)以經濟產業結構變化為視角,合理調整服裝專業的專業結構
新一代的CAD/CAM技術迅速進入了服裝企業,服裝企業的職業崗位分工越來越細,要求也越來越高,導致了服裝企業的很多技能型崗位長期空缺;另一方面,中、高職以及社會短期培訓服裝專業畢業生的激增,很多的服裝專業畢業生因無法適應或找到合適的崗位而改行;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及時調整服裝專業結構,依照經濟社會產業結構的變化進行調整。將專業結構的調整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相對應起來。
(3)以企業轉型為時代要求,改革增設新專業項目,優化課程設置
南通地區的服裝企業生產逐漸向品牌開發轉型,反映了南通地區的服裝企業不僅需要大批具有較高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的一線技術工人,而且越來越迫切地需求集設計、制版和精通服裝CAD和CAM的技能型人才。為了應運服裝企業的時代要求,中職服裝專業必須在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引領下,依據企業崗位需求,及時創造條件、更新專業內容,優化服裝專業各個方向的課程設置,培養出相應的技能型人才。
服裝企業的類型不同,用人標準也不同,服裝行業的職業標準是一個恒定的尺度,在實訓教學中,依據服裝企業的用人標準結合行業的職業標準,制定規范化的實習教學《技能訓練大綱》,推行實習同步化、課題系列化、形式課堂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規范化的“五化”教學形式,全面實施“技能模塊過關制”,師生同步,提升技能訓練水平。
圍繞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強化培養過程的實踐性、職業性,結合企業用人的標準,在原來的“2+1”人才培養策略的基礎上,優化“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原有的模式,實施“332”人才培養策略。“332”人才培養策略具體就是在校企合作中,共享3類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成果資源)、3個一體化的產學結合(專業與產業一體化、教學與生產一體化、學習與工作一體化);2種工學結合的教學類型(校內工學結合“學校技能訓練與綜合素質養成”、校外工學結合“企業崗位實習與職業能力提升”)。充分用活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培養與企業無縫對接的技能型人才。
(1)前后銜接,構建實訓基地梯次模式,共享三類資源
企業和學校形成良好的人才培養關系,共享校內外、企業內外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成果資源。構建實訓基地梯次模式,形成從專業建設、校內實訓、頂崗實習到社會化培訓的多級實習實訓網絡。
(2)內外互動,形成實訓基地的三個一體化運作模式
實訓基地在建設與運行要內外互動,逐步構建校企融合型的三個一體化運作模式,將企業文化引進學校,根據企業的運作模式設立工作崗位,以企業員工標準來管理學生,實現企業管理與學校教學行為的對接。將實訓基地構建為企業的生產現場的、真實的實踐環境,讓學生通過在校內實訓基地里模擬訓練,初步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流程,熟悉行業主要設備和基本工具,掌握企業生產工藝、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術,養成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
(3)成立品牌研發工作室,由企業專家引領
在實訓項目設置上,緊跟企業前沿技術,體現新技術、新工藝,瞄準實際操作人才缺乏的新技術行業的職業崗位,在技術要求上要具有專業領域的先進性。使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學到和掌握本專業領域先進的技術技能。按企業的標準成立校企品牌開發工作室,引入企業經營機制,教學與生產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同時將優秀的學生組織起來從事生產經營、技術研發,參與市場競爭。
[l]張一民.論中國的新型工業化與城市化[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2]劉世錦.傳統與現代之間一增長模式轉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畢結禮.高技能人才開發探索與實踐[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