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王靜
隨著時代的發展,創新教育已成必然。音樂教學是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提高情趣,陶冶情操;滲透德育、開發智力、促進智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品質,自然能起到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給音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帶來了新的生機!我們的音樂教學吸吮了新課程標準的甘露后,已經一改往昔傳統的“唯師是從”、“唯師獨尊”的局面,構建了課堂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教與學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音樂教學更著眼于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新思維的培養。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更主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形成創造性的人格特征。為其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從各國科學家、文學家、名人情況看,很多人與音樂有著不解的緣份。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曾以科學方法對藝術進行分類;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是一位小提琴手;宋代科學家沈括也十分通曉音樂。追溯歷史,孔子既是思想家又是音樂家;曹操、李白、李世民、李隆基,乃至李大釗、魯迅、周恩來,都十分喜愛音樂。放眼世界,俄國作曲家包羅廷是位化學教授;波蘭前總統帕德萊夫斯基是著名鋼琴家;英國前首相希思是指揮家。恩格斯、列寧、托爾斯泰、羅曼、羅蘭、泰戈爾、巴爾扎克等都是音樂愛好者。科學的發展與藝術的創作,都需要有創新求異的思維,積極探究問題的心理傾向,創造性的人格品質。音樂形象通常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因而使音樂情感的表現往往不具有特定的語義內涵,而是人類某種普遍體驗過的感情傳達,也是人類心靈最深處的一種本質力量的揭示。音樂創作中充分自由聯想的特點以及音樂形象本身表情的豐富性,顯然有利于人的個性培養和思維的展開,有利于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和創造能力。
其次,從音樂教育所蘊含的創造性因素看,十分有利于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汪廣仁說:“創作是藝術的生命!”不論西方的和聲復調的音樂,還是中國的旋律線條的音樂,無非都表達著人類豐富而細膩的情感。這些情感借助于不同的節奏、曲調、和聲、音色等要素來表現。演唱、欣賞音樂作品,都需要注意還包括速度、力度、音區、復調、曲式、織體等在內的要素特點。無怪乎有人把音樂的表演稱之為二度創作,把欣賞、感受音樂稱之為三度創作。一千個演奏、演唱或欣賞者,由于興趣、經歷、知識、閱歷等等的不同,對音樂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在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在把握基本音樂形象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個性,大膽展開聯想、想象,進行二度、三度創作,能直接而充分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音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節奏規范、發聲訓練、合唱合奏,都需要專心、協調、配合。有時上臺表演、到社會慰問演出,需要學生自定節目、自行組織、自編自演,讓學生表現自我、接觸社會、體驗成功與失敗,不失為極好的鍛煉。學生通過參加藝術實踐,展示自我才華,進行自我教育,不僅增長知識才干,而且提高心理素質,磨練學生意識,培養創新意識。
實踐證明,音樂教育的確能起到其他學科教育不能達到的教育效果,這要求我們的音樂教師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積極進取,勇于鉆研,熱愛教育,獻身教育,逐步適應時代需要,培養跨世紀的創新人才。
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都應改變傳統單一的、簡單的、機械的教育模式。如:師一句生一句先曲后詞的唱歌教學;重歌唱輕樂理的教學方式;毫無生氣、死記硬背的樂理教學等等。應轉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僅滿足于讓學生不斷重復、模仿的模式。教師應更多的鼓勵學生的奇思異想,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大膽地創造與實踐。樹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的的教育觀念,并在教育過程中始終體現這一教育思想。
教育關系有教育主體與主導之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是大家熟知的一個教育原理。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夸大自己的主導作用,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教師為講授完整的學科知識,往往花大量時間在“雙基”的教學上,滿堂課多為“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學生興趣索然。教師應重視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更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獨立人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音樂教師要特別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藝術性,注重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創新的思想。創新教育不十分要求學生都能創作高水平的音樂作品,但是,這不等于不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較好地進行歌曲的二度創作。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一種創新精神。我們應該營造學校大的藝術氛圍,布置教室與教學相關的藝術氣氛,采用啟發式教育方法,靈活多變的教學導入方式,鼓勵學生參與,采用唱游、律動、伴舞形式,并使用多媒體課件,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重視節奏教學與簡單的節奏創作;嘗試曲調的簡單創作;嘗試給歌曲填詞,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多成立些藝術興趣小組,定期組織活動和演出。
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構建一種賞識鼓勵的評價方式。汪廣仁說:“賞識的奧妙在于讓學生覺醒,生命覺醒的力量是排山倒海、勢不可擋的”。音樂老師一個賞識的眼神,鼓勵的話語,滿意的點頭,會意的微笑,熱情的手勢,恰如一縷縷春風,吹拂著學生求知的心扉,給學生帶來莫大的歡樂和喜悅,讓他們敞開思維的大門,插上想象的翅膀。教師的賞識和鼓勵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資源,是音樂課堂教學成功的支柱!音樂課并非“唱歌課”。若簡單的以一曲來斷定學生的音樂成績,必定要挫傷那些因嗓子條件不佳的學生的積極性。音樂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可以用嗓子演唱,也可以借樂器演奏;既可以盡情的表演,也可以靜靜的感受。不同的學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教師應采用平時和期末,理論與實踐,演唱與演奏等相結合的評價方法。特別要注意學生創造意識的體現。如平時的提問、回答、討論情況;對音樂作品的想象、理解、領悟情況;參加藝術實踐的合作、組織、創新情況。音樂成績以“五分制”或“等級制”為宜。
教育觀念的轉變,不僅僅是主管的教育部門,更需要實施教育的教師、教研人員、影響教育的社會大環境等各方面的逐步變。
作為一名具有現代創新意識的音樂教師首先應以全新的視野面對學生,形成現代學生觀。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因勢利導,因人而異,團材施教,促進其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注重培養自己的自覺能動性和創造的主體意識,以昂揚的精神面貌,定位新時期的教師新形象。其次,要多加強自身的業務和理論修養。在新的教學時代,教師將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角色向作為學生的導師、意義建構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者、合作者、信息資源的設計和查詢者、學生的學術顧問、研究者學習者等角色轉變。
音樂教師應該以長遠的目光,從國家的興旺、民族的昌盛,從未來教育的角度來實施音樂教育這一偉大而崇高的事業。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目的教育模式,必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為祖國提供可促進國家興旺發達,擔負民族興衰存亡的強大后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