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劉斯敏
近些年來,“以人為本辦教育”,“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等教育教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皩W生本位”的思想在各大高校流行開來并被爭相傳頌,這無疑是為教育領域吹入了一縷清風。
各高校內普遍開展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機制就正是順應這股清風而產生的。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只有教師有評價學生的權利,現在,為了讓學生掌握主動,發揮能動作用,教育也賦予學生們評價教師的權利。讓他們擁有話語權,為自己的求學生涯贏得更多的關注。新思潮、新理念下產生的新的機制帶來新的景象,同時也引發了新的思考課題。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教師評教機制。所謂評教,即是指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生對相應的教師的教學情況給出一個評價,可能以分數評定的方式,也可能以語言評定或者等級評定的方式等等,不同的學校會有略顯不同的指標。但有一點是共同一致的,即這個對教師的評教機制是讓學生在匿名情況下對老師的教學狀況進行評價,并且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這樣一來,既保護了學生,也使得評教的結果相對公平客觀。
在此基礎上,高校引入評教機制的優勢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體現在至少三個方面。
第一,評教機制的出現,首先意味著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而且還是受保護的話語權,這一改過去單向的教師評價學生的局面。新的局面提高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賦予了他們更多安全地反饋教學效果,甚至監督教師教學的權利。從而能更有力地杜絕和遏制在少數教師中有可能出現的少量的職業操守低下、教學態度不端等行為。
第二,每個老師得到的學生的評教結果必定是不同的,即使它們之間差距微小如塵,都會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反映一定的問題。這毫無疑問,會促使老師們反思教學,警醒他們查找自身仍存在的不足,鞭策他們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無論如何,評教的結果都會促使教師們尋求自我的創新與發展,并促使他們拿出更多的真心和誠意去對待學生和教學。
第三,評教機制的介入更深地推進了舊式教學中教師與學生身份的轉化。它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再僅僅是教學活動的被動參與者,也是主動推動者。學生的需求、學生的感受被置為首位。學生成為教學的核心,這也契合了學生本位的辦學思想。
評教機制本身的不足也漸漸顯露出來。
首先,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盡職負責的,人皆生而有良知,何況為人師表,當一個問心無愧、勤懇工作的教師面臨著需要被學生評價時,從心理層面上,或多或少都會刺傷他的職業自尊心。
其次,隨著日漸發達的資訊,高校內的學生被太多外界信息吸引和干擾,遠不如從前傳統的學生那樣聚精會神于課堂、專心致志于教師的授課過程。在此情況下,要求他們完成對教師的評教,尚且不夠成熟的他們能夠堅持以慎重的態度做出精準、客觀的評價嗎?可能一次可以,兩次可以,第三次就馬虎敷衍應付了。一旦評教的結果持續地不能真誠地反映教學效果,評教機制的優勢和作用就難以顯現和發揮出來。久而久之,評教機制就可能淪為一種形式和象征了。
再者說來,評教機制本身是一個起監督、反饋、激勵作用的機制,既然如此,它本身就包含了沖突和矛盾的因子,這是它固有的先天不足。故而,當這個機制正面的、健康的效應無法全部被促成顯現時,它負面的沖突和矛盾就會暴露出來,并容易滋生浮躁、偽善和功利化的傾向。
那么,有沒有什么圓滿的解決之道呢?怎樣讓師生之間展開積極的互動并讓這種互動健康、良性地運轉下去而不生出后遺癥呢?既然評教機制固有其局限性,那么從何處求得萬全長久之計呢?
細細想來,我們會發現,當學生和老師都用心參與到評教機制的運作中時,評教的正面效應才能得以催生繼而顯現出來,反之,當學生與老師沒有用心、用誠意對待評教活動時,這個機制就會衍生負面的效應,并被淪為形式。可見,沒有包含真心的評教機制是機械的、是沒有生命力的、更是無法打動人的。不能打動人,教育就無法促成任何真正的改變。
但是,一個人的真心從何而來、以何評判、又如何培育出來呢?筆者思來想去,得出的結論是:真心由愛而生,無法測評,只能感受,唯有在傳統文化的養分里才能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
在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有無數動人的故事贊頌師生之間偉大的情誼。這不正是我們所期盼、所追求已久的一種理想的師生關系嗎。它向我們暗示出,師生之間是可能建立起來積極的、高尚的、甚至是偉大的互動并持續產生良性循環動力的。這似乎是我們現有的評教機制乃至教育風氣難以實現的美好愿景。
重溫經典,回歸傳統,我們會發現自古以來,我們國家都十分注重“尊師重道”。教師被賦予較高的、較神圣的地位。學生必須以謙恭、虛心、誠摯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問。尊重老師,敬畏老師、愛戴老師成為對學生言行、對社會風氣的一個基本道德約束。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對這種態度以及情感的最好的寫照。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提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的教育要求。所謂因材施教,不單單是說要根據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它的意義還在于:它首先是在用平等心肯定每一個學生,肯定他們自身所特有的優點和長處,基于這一認識,再因勢利導,盡其才,盡其用。也就是說,因材施教的終極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找到自信,了解自己,揚長避短地實現自我。而實現因材施教的原始動力則來源于老師對學生的愛。
這或許是因為無論是從學生角度出發,還是從教師角度出發,傳統對于他們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的要求都是尊重、熱愛對方,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達到美好的境界,形成良性而無后遺癥的循環。
比較之下,我們會發現,在評教機制中,讓學生評價教師,必定會減損教師的權威,助長學生驕傲、自以為是的習氣。沒有一顆謙遜的心,學生怎么能做到發自內心地尊重知識、尊重課堂、尊重師長呢。其次,學生的見識、經歷往往不及老師,年齡亦不如老師成熟,所以,對老師給出的評教結果即使不是淺顯的也會是階段性的。讓這樣一個階段性的評價左右,削弱了權威的教師,教師們如何能放手展開循序漸進和富有長遠意義的教育、教學策略呢。
不論是讓老師評價學生,還是讓學生評價老師,都只能算作權宜之計,非根本良策,不可全然倚賴,否則必有后顧之憂。究其原因,還在于,與因材施教正相反,評價本身意味著否定,意味著比較,意味著分別心。任何一個有靈性的個體對于否定的自然流露都是抗拒,這就是矛盾和沖突的源頭。這也就是為什么評教會暗藏沖突和矛盾,繼而滋生浮躁、偽善和功利傾向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用心不純導致的心理失衡。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我們曾因為偏激的矯枉過正或者缺乏慎思的輕率輕視和否定過傳統文化本該享有的厚遇。時間和實踐都證明:傳統文化是國人幾千年傳承、沉淀下來的瑰寶,凝聚了百代先人的智慧。任何時代,任何新浪潮里,在用開放的心胸接納順應新潮流而生長出的有益的新做派的同時,都應堅守和珍視傳統,不能短視地將這珍寶拋棄。
在現如今的社會語境里,面對各種缺乏道德底線,喪失良善的社會現象,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呼喚傳統文化、呼喚傳統人文精髓,它們代表了善于思考,有民族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知識精英、社會脊梁的心聲。
那么,如何將傳統文化很好地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從何做起呢。筆者認為,首當其沖是教育。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只有在傳統文化中,才能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而傳統文化也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得以發揚光大,傳承不息。我們要毫不怠慢地將傳統文化的內容、精髓、情懷和力量通過教育點化到學生,也就是國民的心中,滲透到他們的血液里,自然而然成為他們言行舉止的準則以及待人處事的分寸之道。
周而復始,如此教化,學生怎會不尊敬老師,老師又怎會不愛護學生;孩子怎會不孝養父母,父母又怎會不教養孩子;如此教化,老者必會受到善待,德者必會受到欽敬,即使相見不識的路人亦會禮敬對方。這是多么美好而自然的畫面?。】鬃铀f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所描繪的也大抵如此吧!
[1]張晏嬰.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南懷瑾.易經雜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趙崎.三字經詮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4]蔡禮旭.細講弟子規[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7.
[5]王國軒.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