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婭
(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溝通管理已經成為各行各業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信息溝通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出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的深入,高等教育管理及辦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學生在思想觀念及價值取向等方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而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形式單一,方式僵化,面對新形勢新問題,學生管理工作必須與時俱進,轉變觀念,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與管理方法。溝通管理模式是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最重要活動之一,溝通從管理學上來說,被看作肌體內的血管,它的有效運行是身體里任一組織得以良性循環的必要條件。而溝通作為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通過信息傳遞實現溝通雙方的信息互動與情感交流,達到溝通雙方認識趨于一致、行動趨于協調的目的。
有效的信息溝通,能對學生管理工作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通過溝通,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心理與現實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解決對策,這對高校學生管理實踐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結合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特點,以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從溝通管理的角度來闡述其對提升學生工作的實效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再加上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與進步,高等教育改革與多元化的不斷深入,使得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管理工作就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僅要使傳統的高校學生的管理工作要適應新形勢,不斷的創新,更要準備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
(1)學生管理體制面臨新挑戰。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化,各高校的不斷擴招,給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多轉變,也為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其管理的內容發生了變化,正逐漸轉變為服務職能的管理,單一傳統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已無法適應學校的發展。這些轉變需要有更加系統的高校學生管理理念來保證實施。同時,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網絡技術的普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其價值取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生思想較獨立,思想的選擇性增強,個體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要注重針對性、注重實效性地開展學生工作,就必須改變原有的學生工作模式,建立適應起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學生管理工作方法與模式。
(2)網絡技術的普及給學生管理信帶來新問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迅速普及,對學生生活學習以及思想觀念方面對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其也給傳統的學生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在網絡條件下,大學生能夠更快捷地獲取信息,網絡巨大的信息量,掩蓋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信息,學校教育在學生身上發揮作用受到嚴重的影響。再加上網絡上不良信息及反動信息的任意傳播,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污染了學生的思想教育環境,大學生上當受騙,受網絡毒害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毀了學生的前途,給學生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3)經濟全球化對高校的學生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伴隨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各國經濟文化交往愈加頻繁。在這種時代形勢下,國內高校在與西方發達國家高校的交流與競爭中,在諸多方面都面臨新的機遇及挑戰。由此,高校學生工作也必須要和國際同步,進一步改變管理理念與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隨著國際間交往的日益頻繁,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學生的身心發展受外來思想觀念與文化習俗影響很大。綜上復雜的環境因素給學生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與問題,如何促使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給高校學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高校學分制和后勤社會化給學生工作帶來新問題。學分制的實施,打破整齊劃一的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工作由學年制的指令性管理轉換為學分制的指導性管理。一方面,學生的管理工作要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幫助學生選好所修課程,構建起合理的專業知識結構體系,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開始自主選擇性的學習。另一方面,我國多數高校目前都實現了高校后勤社會化,開放高校市場,允許社會資金、技術及設備進入校內市場,學生不僅僅只陷于交納各種學習費用,其已經逐步形成了獨立的自我實現的意識,對學校軟硬件條件與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獨到的見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工作者們應適應新形勢,改變原有的工作作風,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1)相對滯后的學生工作理念。在我國當前情況下,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常常重管理、輕服務。在管理實踐中,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實施與運用。也就無法給學生的成長發展創造相對有利的環境條件。還有就是在日常管理與教育中,一些教育工作者習慣運用灌輸的方式教育學生,把學生看作教育與管理的直接對象,態度強硬,以訓教的方式把自己放在強勢地位,不注重對學生的指導與溝通。
(2)單一僵化的學生管理模式。長期以來,高校學生工作者在學生工作中,其服務意識比較淡薄,多數人認為學生工作無非就是對學生的管理,談不上服務,也不需要服務。其只看重對學生的行為的規范,教育管理目標是讓學生服從與服從。以處罰與規章制度為教育的主要手段,單一僵化的學生工作模式,對學生缺少人文關懷,造成學生管理工作的舉步維艱。
(3)缺失學生道德教育評價機制。長期以來,由于受理念與機制的影響,目前在高校學生道德教育管理實踐中,缺失了對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客觀評價機制,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只有應試分數,理論考查與操行考核相脫離,對學生品德評價缺少“認知”與“踐行”的有機結合。管理者與學生缺乏有效的溝通,對學生的評價有失客觀。
針對如上所述,當前高校學生工作存在的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作為學生工作者應與時俱進,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采用溝通管理模式,積極做好學生工作。
(1)誠實性原則。溝通管理工作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而誠實性的原則在于管理者溝通信息的真實性。在高校學生工作中主要是管理者與學生間的溝通,達到有效溝通的基礎應是取得學生的信任,這就需要在溝通中堅持誠實性原則,真誠地與學生溝通。大學里的價值觀應是建立在真誠的言語及師生的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所以,真誠與信任是學生工作有效溝通的基礎。
(2)及時性原則。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盡可能地采用現代化的手段及時有效地傳遞信息,以便得到學生的理解與支持,避免學生產生怨恨情緒,影響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學生管理者要及時的掌握學生的思想情緒、態度及滿足度等,從而提高管理水平。避免時間過長導致隔閡與誤解,給下進一步的學生管理與溝通工作在無形中設置了障礙。
(3)準確性原則。溝通交流時,所采用的語言形式能被接受者所理解,這才是達到了溝通的準確性原則,表達方式的不當可能會給溝通帶來障礙。因此,要達到這一原則,就必須對溝通的接受者有清醒的認識與了解。學生工作者的工作對象是廣大學生,所以其不但要選擇合適的語言并準確地表達,還要選擇合適的場合,這樣才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用合適的、易理解的表達方式達到理想的溝通效果。
(4)策略性原則。所謂的策略性原則,指的是管理者通過非主流渠道有效地進行溝通,并因人因事因場合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這是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所應采用的溝通策略。高校是一個思想與言論匯集的場所,學生們思想活躍,其精神需求與心理愿望常常會通過非主流渠道真實直接的反映出來。管理者可通過非主流渠道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并采取合適的方式積極主動的進行溝通交流,達到理想的溝通管理效果。
決定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溝通模式,高校長期沉淀形成的學生管理溝通模式,是學校與學生交流中比較常用的并被長期運用的工作模式。高校的學生管理溝通模式是大學為取得特定的教育目標而采取的教育戰略手段。無論如何,溝通交流管理模式的運用,都是學校的學生管理者開展學生工作的最好選擇,其將關系到學生工作的成敗及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1)轉變觀念,加強管理溝通的培訓。學校管理者應更新思想觀念,采取積極有效的溝通管理模式。并采取合適的方式不斷提高管理者的溝通管理意識。要做到這一點的有效途徑就是對其進行溝通管理培訓,讓學校管理者通過培訓學會與掌握溝通的技術與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在與學生的溝通管理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2)變換方式,合理利用各種溝通渠道。在對學生的溝通管理中,要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采用對應的溝通形式。面談、電話溝通及網上交流都是可采取的溝通方式,在和學生溝通時,要保護學生的隱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逐步取得學生的信任,這樣才能使溝通管理順利有效的進行。
(3)減少溝通環節,并適時地進行反饋。溝通管理要求有良好的形式與途徑,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環節。與學生的溝通是心與心的直接交流,所以,面對面的溝通方式效果最為理想。一些高校為了省時省力,就懸掛意見箱。這種表面民主的交流方式往往流于形式,難以達到師生間心與心的交流。所以,對學生的溝通管理要盡量避免中間環節,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
(4)設立專門的管理溝通機構,加強溝通管理。在學生管理工作實施過程中,為了推進高校更好更快的發展,向著教育目標逐步邁進,怎樣做好學生工作,采取何種工作方法,學校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合理的利用溝通的渠道,進一步提高管理溝通的意識,成立專門的溝通機構部門,規范化的管理學生溝通工作的有效進行。通過設立專門的管理溝通機構或部門,可從一定程度上改變高校管理溝通的主體缺位現象,使溝通溝通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總之,在經濟快速發展與信息化不斷進步的今天,面對越來越多的困難與挑戰,學生管理工作者應明白肩負的責任,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幫助其健康持續的發展。學生的管理工作者通過有效溝通,引導學生積極地認知社會,為其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1]劉晟,韓西蓮,王元紅.素質教育是學校的靈魂.人民教育,2008.
[2]江金修.中職校立體滲透式職業意識教育培養模式的成效研究.職教論壇,2008,(08).
[3]游美琴.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新趨勢.職教論壇,2008,(10).
[4]徐靜.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溝通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文教資料,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