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河南林業職業學院)
體育教學中的教學反思,對體育教學的改革、修訂和完善傳統的教學計劃,至關重要。教學計劃在任何時候都是老師上課的指導性文件,一個好的教學計劃,不僅能夠使教學安排緊湊合理,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很好地表現出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知識層次,同時也能夠達到課前預定的課的密度和強度。堅持教學反思,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教學計劃,是我們每一個體育教學工作者始終要堅持的方向。
四角傳球技術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四角傳球技術的學習,提高同學們傳接球練習的積極性,進一步復習、鞏固提高已學習的傳接球技術、培養學生的籃球手感和戰術配合素養。為后續的籃球戰術學習打下基礎。
對我院2010~2012級40個教學班的籃球四角傳球教學情況進行統計,學生人數1381人,男生756人,女生625人。課前對學生情況進行摸底,學生在小學、中學、高中都上過籃球課,不同程度的進行過籃球教學和訓練,但教學中卻發現,學生對籃球歷史和發展的了解甚少,對籃球場地、規則知道的懵懵懂懂,能正確掌握籃球傳接球技術的人數不足20人,有較好籃球基礎的男生186人,女生25人。
實際教學過程中,第一節課的練習差強人意,一球練習持續不了三分鐘,第二節課能基本上完成兩球的練習,第三節課基本上能完成四球的傳接球練習。
在老師講解練習方法、動作要領和示范后,學生明確了四角傳接球的練習形式和對角落位的原則,但大部分學生練習中出現的的是直線跑而非弧線側身跑技術。從而出現了傳接球不到位和多球練習中“撞車”現象。
糾正方法:
1.熟記動作要領,強調弧線側身跑傳接球和對角落位,真正了解弧線側身跑的意義。
2.回傳球后跟隨傳給球的隊員側身弧線跟進(不能先跑)接下一組的傳球。
3.設定標志物避免進入限制區域,以防出現直線跑。
在練習中傳球隨意、接球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練習中斷;多球練習中造成一角處人多,一邊青黃不接的現象。
糾正方法:
1.加強學生責任心教育,力爭傳好球,接好球。
2.加強對體育骨干、小組長的培養,讓其提醒和督促練習任務的完成,并承擔臨時缺人補漏的“救火”任務。
籃球技術的學習目的是為戰術配合做準備、打基礎,籃球技術的練習形式、跑位都含有戰術配合的因素,培養戰術配合的意識要貫穿到整個教學的始終。
糾正方法:老師要講清練習的目的,強調其中蘊含的戰術素養,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讓學生明白弧線跑、側身跑、跟隨跑的目的和意義。
雖然同學們在小學、中學時期不同程度的學習過籃球技術,但從上課的情況看,同學們大都掌握的是一些表象的東西,會比葫蘆畫瓢,想當然地去說或做技術動作,但對技術動作的動作要領說不清楚,技戰術意識不強。進入大學學習后,學生的心理已基本成熟,不失時機的復習鞏固已學習過的籃球技戰術很有必要,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角傳球練習過程中,完成的練習質量差,與學生的身體素質素質差有直接的關系。因此,要重視對學生身體素質的練習。身體素質訓練的安排,應圍繞籃球運動的特點去進行,力量訓練是完成一切技戰術的基礎,應多安排一切上下肢、腰腹肌部位的力量練習;籃球訓練和比賽短距離的急起急停最多,一次急起急停距離不會超過30米,應多進行短距離的速度練習;耐力素質是高質量完成一節課的保障,建議在準備活動中多安排徒手或持球的耐力練習,也可安排專項的籃球耐力練習如一分鐘全場運球上籃、一分鐘限制區外自投自搶投籃,規定次數及格,增加壓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柔韌素質的練習,籃球運動對人的肩、腰、髖、踝等關節柔韌素質要求很高,發展柔韌素質不僅能提高關節運動的幅度,提高肌肉、肌腱的伸展性,也能有效地提高運動質量和預防運動傷害的發生。
首先,安排籃球的球性練習和復習已學過的傳接球技術、加大傳接球練習的強度和密度;講解籃球傳接球技術的動作要領,進行正面、側面示范;重點練習雙手胸前傳球和單手肩上傳球。
其次,教學安排先從一球練習開始,熟練掌握四角傳球跑動的路線、傳球時機、落位,練習較為熟練后鼓勵學生可采用多種方式的傳球(主要采用雙手胸前傳球、也可單手、反彈傳球),但不要造成走步違例,盡量不運球或少運球;一球練習熟練后逐漸增加球數到多球聯系,多球聯系可以培養學生在球場上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的視野,要求學生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集中注意力,真正把傳接球和跑動融為一體,多球練習可以有效地增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
再次,學生多球練習逐漸熟練后,安排四角傳球練習的反向練習,反向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應變能力和傳接球技術的全面能力。練習順序也應從一球練習到多球練習。
安排練習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安排練習建議,盡量把籃球基礎好的同學分在一組,區別對待,這樣既能保證練習的連續性,又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反復練習才能得到好的效果,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角傳球練習對場地的選擇,可從小半場四角傳球開始,隨著學生對傳接球技術掌握的熟練程度,場地可逐漸擴大到半場——2/3場——全場。隨著場地的擴大,籃球數量的增加,達到理想的教學和訓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