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柔性管理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現代管理科學中“行為科學”派“以人為中心”的思想的擴展,是指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基礎上,以尊重人的人格獨立與個人尊嚴為前提,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歸屬感為出發點,實行“以人為本”的分權化管理,即采用非強制的方式,在人們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意志變成人們的自覺管理。針對學生的柔性管理內容,就應該包括校園文化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等在內,即在學生內心思想上發生潛移默化作用的一種軟性教育管理行為。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它是在研究高校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性方式,在學生心里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的積極性,使其自覺的自覺接受外部規范化的約束管理,最終目的是強化和重視學生的自我意識,調動學生的個性潛能,從而有利于學生提高自我的心理管理,行為管理,環境管理和形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從而把社會、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期望變為學生個人的自覺行為。而過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常把教學管理工作片面理解為師生間的命令與服從關系的剛性管理。在課堂上也是以老師講為主,學生聽為輔,在行政管理中也是以規章制度主的強制命令,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也無法鍛煉學生的思考力及創新力。
高職學生除了擁有“90后”的特征以外,同時還有以下特點,值得我們學生管理者的重視和考量:
1.心里負擔重,很難找到學習成就感。高職院校中,一部分學生是所謂的“高考失敗者”,在高中,甚至初中時,學習成績屬于中上游,但由于高考失利,無奈的選擇了高職院校。因此,學生的內心深處很壓抑悲觀,如果在大學入學后,這種失落的情緒還沒有得到緩解的話,學生很容易就此沉淪,對學習產生自卑心理,同時因為懼怕失敗,對參加學校各項活動也很抵觸。
2.專業與興趣不對口,無法及時形成職業認同感。很多學生選擇專業時,本人并沒有發言權。甚至有的學生對專業的選擇抱著無所謂的心理,完全交給家長。但在入校后發現對所學專業不熱情不喜歡。而更多的學生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學什么專業,基本上沒有形成對自身及所選行業的基本認知。這樣的情況直接導致學生放棄甚至厭惡所學專業。
3.特殊群體學生多,擁有較低心理幸福感。由于高職院校以三年制為主,且以面向本地區及周邊招生,入學門檻相對較低,學生生源相對比較單一。因此,經濟貧困學生、家庭單親、父母離異情況的學生尤其多。這種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問題及學習習慣養成有著一定的影響。
4.生源結構多層次,招生市場多元化。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為了適應社會對各種人才需求,同時也為了滿足不同類型的學生對進一步深造的渴望,高職院校開始嘗試性開展國際合作辦學、高校單招、三二連讀、成人教育等越來越多的成為高職學生的主要構成部分。對待這些學生,由于他們經濟條件、社會閱歷、文化修養、個性特征不同,他們的關注點及向高校提出的訴求也不盡相同,因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及管理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這些多源化的需求。
“90后”高職學生個人可塑性強、個性鮮明,如果用整齊劃一的命令強制的剛性教育方式只會讓“90后”的大學生本能性的反抗,這就要求我們有針對性設計柔性管理措施,在管理中要運用民主科學的柔性決策方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即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長。
他們有較強的民主意識,他們渴求的是在自由中成長,渴望的是教師平等地與他們對話。然而,長期以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普遍采用的是以規章制度為依據,利用約束、監督、強制和懲罰等手段實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面對新的大學生群體,傳統思想教育管理模式面臨種種挑戰。
我國的高校在積極與國際教育接軌過程中,國際發達的先進教育模式及學生工作管理的科學理念和完善的服務體系的引入,讓我們耳目一新的同時,也深深感覺到改善提高高校學生工作管理,使之適應日漸多元化的學生個性要求,就顯得勢在必行。
學生教育工作實際上是一項服務產業,決定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是自己的服務對象——學生,而不是教師。但就大多數的院校依然重教學,科研工作輕學生管理,沒有清醒的意識到學生對學校滿意與否,將對學校今后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沒有轉變固有思維,不是管好管住學生就萬事大吉,而是讓學生陽光、全面地成長,才是學校的中心任務。
高校學生管理者,既是學生遵規守紀的監督者、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心理建設的輔導者、教學科研的承擔者、職業生涯的引導者,也應該是承擔教學管理學生服務一體化的主力軍。總而言之,學生管理者應該是“學生問題的專家”。但現階段高校很大一部分學生管理工作的目的是滿足學校需求,而不是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管理者承擔著大量的行政工作,不得不埋頭于事務性工作,圍繞“事”來管理,對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個性發展重視不夠。而“柔性管理”理念下的,則是處處以學生為出發點和中心,學生是管理活動的主體,這才是高職學生管理的動力和核心,學生管理需要打破傳統固化的思維管理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思想,尊重學生個性訴求,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一切管理均為了更好的、陽光的、全面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
形成全面、全員、全方位的學生咨詢服務系統,從學生的衣食住行、學習發展、社團比賽、心理咨詢,職業生涯規劃,實習就業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幫助學生找到了解自我、實現自我、提升自我,才是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終極使命。學生管理工作不是簡單的管住學生,管理學生,而是在柔性管理思維下通過滿足需要、說服溝通、關心幫助、人情感化、文化熏陶、價值認同等一系列的方法,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1]秦艷.柔性管理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0,(01).
[2]石沁禾.基于柔性管理理念的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管理模式創新[J].黑龍江高校研究,2010,(03).
[3]汪培南.柔性管理:“90后”大學生創新管理的另一維度[J].黑河學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