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雷
(周口師范學院數學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學生數量的增加,使高校學生工作面臨諸多的新情況和新任務。如何才能提高高校學生工作的質量,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輔導員隊伍顯得十分迫切。于是,探討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問題也成為高校發展改革的一個重大問題。本文以河南省周口師范學院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分析梳理了專業化背景下輔導員的職業現狀。
1.學歷學位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該校輔導員隊伍中至今還沒有博士研究生從事輔導員工作,而第一學歷為碩士研究生占被調查對象的10.4%,本科學歷者占83.9%,專科及其以下占5.7%。由此可見,該校輔導員隊伍以本科學歷為主,而且學歷較為集中。
2.輔導員所學專業分布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該校在崗輔導員的所學專業是相當分散的。被調查的139位教師的第一學歷集中在中文,思政等6個專業中,從這一現象看,似乎是不論在本科階段學習什么專業,都可以從事當前的高校輔導員工作,這充分顯示出高校輔導員隊伍缺乏邊界、專業性低的問題。
3.輔導員在職崗位培訓
調查顯示,該校有一半以上的輔導員未接受過專業培訓。其中,近3年來未接受專業培訓的輔導員占被調查人數的96.2%,接受過專業培訓的輔導員占被調查人數的65.8%;在參加過在職培訓的輔導員中,參加過國家級專業培訓的占0.3%,參加省級培訓的占20.1%,只參加校級培訓的占65.8%。可以看到,目前在職的高校輔導員培訓具有外出交流少、層次低等特點,主要以校內培訓為主。
1.高校輔導員的的從業時間
在崗的輔導員中,一般情況來說,平均從業時間更長,則說明該職業中職業隊伍的流動性更小及群體更穩定。而根據調查,該校的輔導員中,工作時間小于三年的輔導員占到了26.3%;已經從事本職工作的時間在4到6年的輔導員則占到了63.2%;這兩項相加,說明從事本職工作的時間在6年以內的高校輔導員的比例達到了90%,長久堅持在輔導員崗位工作7年以上者只有10.3%人。調查結果表明,輔導員隊伍在高校內部流動性大,專業化程度很低。
2.輔導員的從業原因
從業原因是職業者能夠長期堅持從事一項職業的根本動力源。訪談發現,20.5%的高校輔導員認為,對做學生工作的興趣是他們選擇這一職業的目的所在;24.1%的高校輔導員認為,選擇這份工作主要是為了尋求未來從事某些行政工作的經驗;5.3%的人選擇做輔導員是為將來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打基礎;有44.0%的人認為,選擇輔導員工作是迫于當前的就業壓力。調查表明,目前在崗的高校輔導員中真正喜歡這一職業的人只有五分之一,說明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穩定度較低,許多高校輔導員并非從意愿上從事這一職業。
3.輔導員的未來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是職業者對自我職業發展有計劃、有步驟的具體實施與行動策劃,表明了職業者對未來職業發展的穩定性、持續性和階段性。對此,研究者對高校輔導員的未來職業打算進行了調查研究。在被調查的輔導員中,26.6%的人有通過輔導員工作經驗積累之后,再到高校的行政崗位上繼續發展的職業規劃,42.1%的規劃是進入某些專業教學崗位上繼續自己的職業發展,還有10.3%的在職輔導員有到研究崗位上繼續發展的職業規劃,10.1%則有其他的工作規劃。在當前的在職輔導員中,準備長期從事這一工作的,只有10.8%的人。由此可見,大部分在職輔導員對崗位工作的未來充滿疑慮和不自信,他們更希望到高校其他崗位去發展自己,顯示了當前高校內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混亂。
4.輔導員的職業滿意度
對于本職業的滿意度,是想要維持高校輔導員隊伍穩定性的重要指標之一,而這一隊伍產生流動的直接原因,就是目前的在職輔導員對本職業的不夠滿意。
本文對于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滿意度考察,包括對工作的環境、工作的效果質量、主管部門評價考核制度以及工作過程感受四項內容的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該校輔導員中對自己工作環境非常滿意的占16.0%,對自己工作環境基本滿意的輔導員占68.3%,非常不滿意的占3.2%;對自己工作質量非常滿意的輔導員占21.4%,對自己工作質量基本滿意的輔導員占69.3%、對目前工作質量非常不滿意僅僅為1.3%;對學校的評價考核制度,14.6%的輔導員認為非常滿意,59.4%的輔導員覺得基本滿意,認為非常不滿意的則占到了4.7%。由此可見,對目前的高校工作環境、工作質量,輔導員們還是相當滿意的。
然而,我們的訪談卻發現,輔導員對自己的工作質量滿意度很低。一位受訪者稱輔導員工作在高校是“萬金油”“滅火器”;也有輔導員說:“整天有干不完的活,卻不知道該怎么干,干什么”;還有輔導員說:“干一輩子輔導員工作肯定不愿意,問題是目前還不知道該王往哪里發展”。
1.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
被調查的139位輔導員中,一般是按照高校德育教師職務晉升職稱的,其中,已經有38.3%的輔導員晉升為高校講師職稱,61.7%的人仍然是助教。他們當中,從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主持過國家或省部級課題的有1人,占被調查教師的0.7%。有11人參與省部級課題,占被調查教師的7.9%。主持有廳級或校級課題的有54人,占調查對象的38.9%。其中還有63人從未參與過課題研究,占被調查人數的52.5%。調查結果表明,高校輔導員開展科研項目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較低。
2.輔導員參加學術會議情況
被調查的139位輔導員中,近3年來,參加過全國性專業學術會議的有5人,參加過省級專業學術會議的有18人,參加省級以上專業學術會議共有23人,占輔導員的16.5%。調查結果表明,高校輔導員參與較高級別的專業學術會議以此來開展交流學習的機會是很少的。
3.輔導員訂閱讀專業期刊情況
在被調查的139位高校輔導員中,訂閱專業學術期刊的輔導員達到了41.2%,其中,56位輔導員訂閱了1種專業期刊,5位訂閱了2種專業期刊,而所訂閱的期刊是《輔導員工作》《大學生》雜志。在被調查的139位高校輔導員當中,平均每周到圖書館經常閱讀與輔導員工作和大學生工作相關聯專業期刊的有7人,經常到圖書館閱讀或借閱專業圖書的有45人,其原因大多是為考研究生做準備。
4.輔導員的學術發表情況
從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被調查的139位輔導員中,在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的3年里,76.9%的人有學術論文發表。反過來說,該校輔導員隊伍中3年內沒有學術發表的教師占23.1%。其中,大部分輔導員發表學術論文是為了滿足高校職稱評定的要求(高校職稱評定要求助教晉升講師最低條件是公開發表3篇以上專業學術論文)。由此可見,該校輔導員隊伍的專業研究能力不強,研究能力有待提高。
1.輔導員自身的“非專業化”
首先,是目前高校輔導員“選聘”制度上存在一定問題,許多高校較為注重輔導員的政治思想素質,而對所學專業是否有利于符合輔導員職業,要求甚少。
其次,高校管理部門存在諸多問題,對選聘留用的輔導員缺乏必要的崗前培訓,造成新入職輔導員在能力素質方面與工作要求的勝任力差別較大,當這些輔導員在崗位積累2~3年的工作經驗,能夠勝任本質工作時,學校出于各種原因往往將優秀者選拔到新的工作崗位,造成了輔導員隊伍的不穩定,一些高校輔導員總是在伺機而動,有機會就轉行成為慣例,形成輔導員自身難以“專業化”的問題。
2.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非專業化”
文獻研究表明,長期以來,高校輔導員的“專業性”難以定位,非職業化現象成為人們的共識。主要表現在:
(1)輔導員的職責定位不清。輔導員職責是什么?一直難以界定。高校輔導員一般任務是做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然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管理在概念上不具有內在邏輯關系,勢必形成了高校輔導員工作任務不明確,在高校日常工作中扮演著“萬金油”“滅火隊員”等角色,哪里需要他們就往哪里去,失卻了專業發展方向。
(2)輔導員在高校組織中的地位不明。如果說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和教師一樣進行具體的課堂教學、享受職稱評定等待遇保障?如果輔導員僅僅是大學生日常事務的管理者,試問,現代大學是一個什么性質的大學?難道已經成年的大學生還不能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獨立嗎?難道大學需要這么多的管理者才能運行嗎?可見,輔導員在高校中的地位十分尷尬,很難獲得應用的地位。
[1]李軍法.普通高校德育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的調查分析——以河南省為案例.高等教育研究,2008,(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