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王 超
(陜西工商職業學院;武警工程大學)
近幾年來,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來持續走高,職業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側面驗證了畢業生就業的關鍵在于能力而非學歷。
根據國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對高職教育的相關定位及要求,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著力培養學生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突破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從學歷本位教學模式向企業本位、能力本位教學模式轉變。
職業能力(occupational Ability)通常是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要具備的多種能力的綜合。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法制的不斷健全完善,工作崗位綜合化特征凸顯,勞動者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職業能力來適應崗位變化。根據對就業市場的相關調查,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從業者的綜合職業能力,首先,是職業道德;其次,為專業實踐能力;再次,為社會經驗,創新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從業者的各類職業證書,等等。
1.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應具備的素質和修養,包括從業者的進取心、責任感,做事認真負責,愛崗敬業、注重細節、對企業忠誠,對他人公正寬容和自律能力等。
2.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從事職業活動、勝任工作崗位應具有的專業知識、方法能力和實踐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及專業實踐能力,信息收集和篩選能力,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創造性、批判性、策略性地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應變及變通能力,運用數學和測量方法的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
3.社會能力。任何工作崗位都需要與人打交道,與他人協作共同完成相關工作,社會能力主要是指在職業活動中建立、適應、發展社會關系的能力,包括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協調組織及溝通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整合各種資源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調試能力等。
4.學習能力。學習能力是指在非正式學習環境下,個體組織和協調自我求知的能力,以適應未來職業、崗位的變化,實現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包括有效管理個人時間,積極拓寬視野,選擇性地汲取新知識并能將新知識、新技能和新信息應用到各種工作情景中的能力。
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評判標準中誠信、敬業、守時、人生觀、自信等五項指標分別列前五位,而對現實員工的調查顯示,行業、崗位、職業發展、報酬、敬業排前五位,二者形成的較大的反差對深化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加強素質教育,強化職業道德
相關調查表明,在影響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中,用人單位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工作態度要求最強。所以,高職教育要加強素質教育,強化職業道德,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2.通識教育的跟進
要適應未來社會對人的發展的要求,就必須在進行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注重人文、社會及科學等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體現對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社會適應性提升的高職通識教育。
3.積極探索和完善學校與企業“雙主體”培養的職業人培養模式,推行職業導師制度
加強學校、企業間的合作,發揮學校與企業各自在知識傳授、素質養成、技能訓練和創業就業等方面的優勢,整合社會資源,彌補校內教育不足,使企業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并聘請企業能工巧匠擔任職業發展導師,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使學生得學習過程置身于真實的職業場景中,通過職業發展導師的傳、幫、帶,強化教學實踐環節,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及職業技能,使職業指導貫穿與學習的整個過程,加快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4.創新教學模式,構建基于行業崗位工作標準的課程體系
在教育教學課程設置中,注重用人單位及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和產品專業結構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通過校企合作進行專業開發、校企合作制定課程體系、校企共享專業教學資源等多種形式共同組織教學和技能訓練,使學生接受良好的大學文化熏陶和一流的職業技能訓練,為成為本行業高端技能人才和業務精英打下堅實基礎。
5.推進以創業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及創新水平
以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為基礎,加強對高職生的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將創業意識教育融合于學校整個的育人機制中,制訂相關政策制度,在校內構建鼓勵學生自主創業的制度環境,引導學生樹立創業精神,營造一個濃厚的創業氛圍,引導學生制訂創新創業計劃,認真思考創業問題并努力付諸實踐。比如,學校設立高職學生創業基金,創辦高職學生科技園,從起點開始扶持創新創業;也可以通過建立創業工作室,通過競聘讓學生獲取部門及崗位,由職業發展導師適度引導,提升學生自主創業能力。
同時,將職業資格與崗位技能考證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與權威認證機構及勞動保障職能部門密切合作,針對不同專業進行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及考核系統項目,推進雙證考核機制。并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技能大賽比賽項目,備賽中注重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提升職業素養,強化職業技能。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適應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系統化課程體系構建模式為基本特征,推行開放式辦學,采用課堂教學與職場訓練相結合、職業技能培訓與職業資格鑒定相結合、課業考核與崗位考核相結合的“三結合”教學方式,課堂學習、職場實戰、賽場競技并舉,培養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過硬職業技能并具有大學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的職業人。
[1]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教高[2006]16 號.2006.11.
[2]邢運凱,謝朝德.以職業能力養成為目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設計.成人教育,2011,(03).
[3]張曉芳.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1,(01).
[4]楊永娟,宣仲良.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能力指標體系構建.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