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巧
(吉林省四平遼河農墾管理區二小學)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造適合每名學生的教育,充分認識學生的巨大發展潛能和個性差異,努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為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建立必須具備的條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的求知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一方面,數學教學要使學生了解人類關于數學方面的文化遺產,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數學有著同實踐結合的豐富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創造學習的良好環境,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濃厚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從而產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另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學生建立起正確對待周圍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學會使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事例中看出數量關系的能力,認真研究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方法,以學法定教法。這兩者都是引導學生興趣必不可缺的因素,都是學生是否具備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例如,在數學實踐活動時,組織學生調查統計,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疑難。使學生懂得,要解決疑難就需要學習、思考,從中體驗到動腦后的幸福和自己作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威感和成就感。只有這樣,學習興趣和刻苦鉆研的熱情才會得到鞏固和提高,課堂教學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智力潛能,創造出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
在數學教學中,是單純地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還是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和思考,以便發揮其潛在能力,這是數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互相合作,更重要的是應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放下傳統的師道尊嚴,為學生提供一個無壓力、相互平等的和諧氛圍,才能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做,使每個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充分發揮自我的能力。例如,教學《年、月、日》一課時,可以設計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帶入日歷,讓學生能夠動手觀察,讓學生回答一年有多少個月?哪幾個月是31天?2月份有多少天?等教學知識,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環境,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索,使教育水到渠成。這樣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既揭示了知識的奧秘,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又培養學生的創造欲望,激發創造思維。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多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應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讓學生真正地去思考、去理解,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自己動手,學習才會有效,也只有當他們投身到知識中去發現新觀念、新規律、新方法時,學找、量量、拼拼……才能學會數學。要充分發揮學生好玩的天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只有當學生對學充滿興趣習才會充滿樂趣。為了讓學生體會學習樂趣,我把一些作業設計成“玩”。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感受學和玩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比如,在“比多少”教學中,我設計作業,用5個相同的杯子裝入同樣多的純凈水,分別放入1勺糖、2勺糖、31勺糖、4勺糖、5勺糖,讓學生猜哪個杯水最甜。學生通過實踐,發現放糖最多的那杯最甜。這樣,讓學生在“玩”中練,既能達到認知學習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的知識。通過上訴的作業,可以把知識與學生感興趣有機的聯系起來,為知識的學習創設富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情節,能較好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形成主動學習。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俗話說,學以致用,“運用”是人們學習的動力。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實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師生要共同建立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讓每個孩子都擁有同等參與學習和提高技能的機會。如學生學習了用乘法解決問題后,教師可以創設生活問題情境:“六一”兒童節到了,班長帶了100元活動費到超市里采購商品,準備舉辦慶祝會。超市里糖果每袋5元,彩紙3元一張,瓜子每袋3元,氣球每袋3元,彩帶每條1元。
問題一:在不超過100元的條件下,你認為怎樣買比較好?
問題二:如果班長希望購買瓜子的數量多,你能提出什么合理的建議?
這樣的設計,讓知識的掌握過程融入日常的生活,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易于讓學生明白數學的價值,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僅使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獲得了生活技能。
自學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講,最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在任何時候學習任何一種知識時都能“處處無師勝有師”。為此,教師有必要更新觀念,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努力使學生像數學家那樣去學習、去思考、去發現、去應用、去創造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講,而對于在預習中已弄懂的內容可通過聽講來比較一下自己的理解與教師講解之間的差距、看問題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種好些;課后復習——學生可先合上書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課堂內容在腦子里“過”一遍,然后自己歸納出幾個“條條”來。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對書本例題的剖析和推敲,因為課堂內老師講的例題盡管數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師要研究每個例題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個例題的關鍵所在,思考這類例題還可以從什么角度來提問,把已知條件和求解目標稍作變化又有什么結果,解題中每一步運算的依據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識,這類題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數學教學的關鍵不在改變數學知識本身,而是要改變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要有先進的思想意識,不斷地將教學內容結構化,不斷地將結構化的知識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學生只有掌握了數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結構,才會做到以一貫十,觸類旁通,才能真正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而全面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