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瑋
(吉林省大安市安廣鎮第三小學校)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這一教學模式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他們喜歡在一起交流和討論問題,用共同的視角觀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索新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合作中培養,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那么,怎樣更好地運用這種模式組織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呢?經過探索實踐,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1.心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為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改變自己角色,由權威型向民主型師生關系轉變。另外,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充分運用啟發式的提問,直觀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或就地取材,就文發揮編個小故事,做個小游戲,來個小表演等,營造一種寬松、合作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氣氛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激發他們合作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合作的質量。
2.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育人的真本領,備課時能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計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和問題,要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努力組織一些豐富的、現實的教學活動,設計富有啟發性、開放性和可合作性的問題,避免“擺架子”“走過場”的現象,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合作精神。
3.保證合作的時間和空間。有效的合作學習應以個體的獨立思考為前提,這是因為閱讀畢竟還是個極具個性化的行為,需要個體直面閱讀材料,通過書面等符號的理解,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語文沉淀解讀讀物,從而建構意義,乃至有創意地理解內容。它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個性,不是教師的分析講解所能替代的。當然,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小組合作所能代替的,這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那樣,“潛心”方能“會文”。首先,教師對學生要有足夠的耐心,給予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耐心等待學生思維的結果。其次,延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嘗試和探索。這種“延時評價”是新概念語文教學的觀點之一,“它比即時評價更自由,能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及多向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潛能逐步得到挖掘。”
小語教材蘊含豐富的信息資源,教師要賦予學生多元選擇權利,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課文選定不同的合作探討內容。
1.對文章的主旨進行合作探討。如《落花生》一文,可讓學生選定討論:“做人到底要做怎樣的人?”
2.對文章的線索進行合作探討。如《月光曲》一文,內容復雜,可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3條線索展開合作探討:①《月光曲》的基本曲調和節奏是怎樣的?②貝多芬的創作靈感是什么?③《月光曲》的內容是什么?抒發了貝多芬什么樣的內心感受?再如《凡卡》一文也可采用此法。
3.對文章的字詞進行合作探討。如《馬背上的小紅軍》一文,“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一句中的“拍”字用得妙!可讓學生合作探討:①“拍”什么意思?②可以換成“打”字嗎?在表達意思上有何區別?③如果這里用“打”字,請想想事情又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④從這個“拍”字體現了小紅軍的什么精神?通過以上問題的步步合作探討,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拍”字的豐富內涵,深深地感受了小紅軍寧可自己忍饑挨餓,把困難留給自己也不愿接受別人照顧的高尚品質。
4.對文章的矛盾處進行合作探討。如《小馬過河》課文,松鼠對小馬說水很深,昨天它的同伴被水淹死;老馬說水很淺,剛沒小腿,能趟過去。教師應抓住這個矛盾設計合作探討:“水到底是深還是淺?”很引發懸念。
另外,還可以在文章思想深刻處、內涵豐富處等進行合作探討。通過合作探討,學生不同的思維在合作中產生碰撞,在互動中得到發展,效果也顯而易見。
重視學生間的合作學習,并不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應始終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1.有效分組。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也有著不同的潛能,合作學習一般采用異質分組,即小組內各成員間形成性別、學習成績、能力方面的差異,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2.選好組長。“鳥無頭不飛,兵無將不戰”,選好小組長是首要條件。要讓一個小組自己有板有眼地進行學習,小組長必須慎重選擇。所選小組長要較強的組織能力,要有較強的表達能力,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
3.合理分工。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組建了合作小組后,學生圍坐在一起,進行簡單的議論,就會出現合作的效應。小組合作應該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學生都要被指定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如領導者、檢查者、報告者、操作者等,而且應該輪流擔任,實現小組角色的互賴,增進學生互動的有效性。
4.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合作學習既是學習取得成功的條件,同時其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目標。人際交往技能,從大的方面可以劃分為“對話”與“共事”技能。教師可以將常用的人際交往技能引入適當的小組競爭,激勵他們團結一致,積極去爭取,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5.教師指導。合作學習的成功與否,同教師的引導與參與是分不開的。在小組合作教學中,教師不僅是課堂控制者、知識的講解者,更是課堂的組織者、合作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
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隨時都會有意外的問題發生,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往往會阻礙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因此,要使合作學習能始終卓有成效,僅僅依靠教師事先的設計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在備課中要有前瞻性,要預見在上課時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教師要能靈活機動的處理各種問題,為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開啟幽閉的心智。我們只有不斷探索,努力研究,才能使這種學習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