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崇文
(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
近年來,山東日照一中精心培育了“和·容”文化,并以此引領學校優質發展、特色發展,逐步形成了“師生共同成長,人人追求卓越”的“和·容”文化特色。
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特色學校建設的內涵是不同的,從整體取向看,大致分為活動取向、項目取向、課程取向、文化取向四個階段。從“活動取向”到“項目取向”,特色學校建設從單一走向豐富;從“項目取向”到“課程取向”,特色學校建設從“突擊性”走向“常態化”;從“課程取向”到“文化取向”,特色學校建設從“外顯特征追求”走向了“內在特質追求”。當前,我們正在經歷特色學校建設的華麗轉身——走向文化。
學校是文化的圣地,是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殿堂,一所學校要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要用文化引領學校發展,用文化引領師生成長。為此,我們組織師生回顧學校近90年的辦學歷史,深入挖掘學校文化內涵,在不斷傳承和弘揚學校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把“人文日新,和諧發展”的辦學思想與“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等核心理念進一步提煉融合,升華為“和·容”文化。
“和者,諧也”(三國·魏·張揖《廣雅》),有和睦諧調、和衷共濟之意,是一種相輔相成、共榮共生、互助共贏的狀態,一言以蔽之即“和而不同”。建設“和”文化,就是要堅持師生共同成長的理念,充分發揮人文內涵的教育功能,營造寬松和諧的綠色生態環境,給教師一個成長和樂業的空間,給學生一個發展和幸福的人生,給學校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容者,盛也”(東漢·許慎《說文》),有胸懷寬廣、包納容蓄之意,是一種兼容并包、涵納萬物的氣魄,一言以蔽之即“容者大成”。建設“容”文化,就是要引領學校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追求卓越的精神,構建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文化,引領教師塑造人格魅力、積淀學術素養,引領學生胸懷天下、志存高遠、蔚為大器。
“和”文化、“容”文化,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撐起了我校的“文化大廈”?!昂汀と荨蔽幕刑N含著合作精神、關心精神、日新精神、卓越精神“四種精神”
在此基礎上,我們初步構建了“和·容”文化特色學校的體系:
一是“和合”課程。就是倡導“多元融合”的文化,尊重教育教學的規律,尊重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尊重不同學生多元發展的需求,重新整合教育資源,研發、開設“和·容”文化特色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獨特個性、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構建“和合”的課程體系。
二是“和樂”教學。就是倡導“和諧快樂”的文化,改善師生關系,優化教學內容,優選教學方法,完善多元化評價,倡導個性化教學,營造和樂的教學氛圍,讓教師愉快地教,讓學生愉快地學。
三是“和雅”德育。就是倡導“和諧高雅”的文化,優化和雅的育人環境,探尋和雅的育人方法,開展和雅的德育實踐活動,提升教育的藝術和品位,使學校成為真正的“大雅之堂”。
四是“和順”管理。就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教師為本、以學生為本,構建和順的學校管理網絡,設計實施和順的決策執行流程,建立和順的管理機制,建立和諧順暢的人際關系。
五是“和美”校園。就是秉持“和潤校園,美澤人生”的宗旨,發揮校園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營造溫馨、和諧、優美的育人環境,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涵養學生的品格。
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我們在落實國家課程方案的基礎上,努力構建“和合”課程,研發、開設了12大類、100余門校本課程,培育了多元開放、人文創新的課程文化。“多元”,就是建設多元化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開放”,就是堅持開放辦學,建立校內、校外、課內、課外、國內、國際相融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開放意識和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人文”,就是通過富有文化厚度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積淀一生幸福發展的后勁;“創新”,就是通過充滿科學精神的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未來社會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奠基。
教學文化是學校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由課程改革而引發的學校文化再造,是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主要標志的。我們以“師生成長共同體”為載體,創新實施了“三步五環節”課堂教學策略,培育了合作創新、民主和諧的教學文化?!昂献鳌?,就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合作探究,共同研討,不能搞自我封閉;“創新”,就是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民主”,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和諧”,就是通過教與學的互動產生諧振效應,實現師生共同成長、和諧發展。
“三步五環節”課堂教學策略的具體內容——三步是:自學—對話—評價;五環節是:定標自學—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講點撥—課堂評價。在具體操作中,首先,是“規范常式”;其次,是“創新變式”,最終達到“教無定法”的境界。
德育文化是學校德育與學生管理理念的集中體現,我們努力構建“和雅”德育,培育了親密和諧、平等包容的“共同體”文化。“親密”,就是要建立一種親情化的師生關系,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自己的學生;“和諧”,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校這個大家庭里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關愛,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平等”,就是我們老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真正走進學生中間,傾聽學生的心聲,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包容”,就是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把每個孩子都當作發展中的“人”來看,教育就是讓人從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
“師生成長共同體”,是我們建設德育文化的有效載體。從高一入學開始,我們把每個班的學生分成9個“共同體”,每個“共同體”一般由6名學生和1名指導教師組成,教師不光教書,還要育人,而且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和學生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我們的目標是把每個“共同體”都建成一個溫暖和諧的“小家庭”,在這個“小家庭”中,特別關注和關心那些學習困難、家庭困難和心理脆弱的學生,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在“師生成長共同體”的整體規劃下,我們還創新實施了“三步五環節”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模式(三步是:設計—實施—評價;五環節是:主題設計—情景體驗—感悟交流—內化踐行—總結評價),引導學生在實踐與反思中獲得道德體驗,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發展。
制度文化是學??茖W管理、人文管理的集中體現。我們以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為目標,努力構建“和順”管理,培育了科學民主、規范高效的制度文化?!翱茖W”,就是讓教育回歸科學,也就是“遵循規律辦教育,依靠科學抓質量”;“民主”,就是讓教育回歸民主,讓民主的精神融入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規范”,就是要認真落實全省素質教育辦學規范,扎扎實實地抓好學校管理,規范教育教學行為;“高效”,就是要增強執行力,實行扁平化管理,實現學校各項工作的高效運轉。
我們制定了激勵教師出成績、做貢獻的管理制度,建立了使教師的勞動得到尊重、工作成果得到肯定的管理機制,制定實施了《五年發展規劃》《教師手冊》《學生手冊》,修訂完善了《教職工工作評價辦法》《教職工專業發展考核辦法》等各項管理制度,完善了以增值評價為主的多元化、發展性考核評價機制,較好地規范了學校管理,激發了辦學活力。
環境文化是物質層面上的學校文化,是師生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人的成長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同時又是不容忽視的。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首先要有培養這樣的人才的陽光、空氣和土壤,這就是環境文化。
我們以“和·容”文化為主題,努力構建“和美”校園,開展了校園景點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餐廳文化、辦公室文化等環境文化建設活動,培育了文明高雅、和諧優美的環境文化。“文明”,就是校園環境要能弘揚文明新風尚,能載“文明之道”,能催人奮進;“高雅”,就是校園環境格調要高,要健康雅致,能熏陶感染學生;“和諧”,就是校園環境布局、結構、景物等要相得益彰,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從而有利于培養和諧發展的人;“優美”,就是整個校園環境要有美感,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
“和·容”文化特色學校的建設,較好地調控了教育場各要素的關系,使教與學產生了諧振效應,使教育回歸到本原上,實現了學校、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和諧發展,學校成為“師生共同成長、人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家園。
[1]張菊榮.試論走向文化的特色學校建設.江蘇教育,2012.
[2]季蘋.從起點到評價:學校特色建設過程的思考.中小學管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