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娟
(安徽省滁州五中)
當回首往事,回顧校園生活時,學校中的一草一木、一招一式,都讓人終生難忘。難忘的是那些嚴父慈母般誨人不倦的老師,還是那些“多愁善感”“借半塊橡皮”的同窗好友?是那些課堂里的朗朗書聲、野營路上滴噠號角,還是校園里悠揚的歌曲、運動場上的激烈搏擊?是逃學時的種種惴惴不安,還是領獎狀時的些許洋洋得意?可以說,都是!也都不是!你很難說清究竟是什么讓你逐漸地長大、逐漸地成熟、逐漸地懂事、逐漸地回憶起母校!這些都是老師影響著你,感動著你,伴你逐漸成長。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認為:人格的基礎是自尊和自信。而自尊、自信不是僅憑自己建立起來的,尤其是尚在發展過程中的孩子,他孩童時期的自我概念更多是依靠外部的評價建立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可能是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但這個外部評價會內化為孩童的自我評價,所以教師面對的學生是充滿獨特個性色彩的生命體。要想把這些學生教好,首先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尊嚴,應用真誠去換取真誠,用正直去構筑正直,用純潔去塑造純潔,用人性的光輝去影響人性的美好,提升了他們細致而敏銳的感悟力,使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擁有了豐富而優美的情懷,讓那一顆顆年輕的心靈感受到生活的無比快樂與美好。
有位著名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為愛所支配的知識是教育者所必須的,也是他的學生所應獲得的……”
這讓我想起陶行知在育才學校任教時是如何尊重學生、化解矛盾的一個實例,并從中有所感悟。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并責令其到校長室。等陶行知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你比我按時來了。”接著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知又說:“據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采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說:“你已認錯了,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這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教人懂得什么是愛并如何去愛。
回想自己在華語課堂中所遭遇的問題,絕不亞于此,諸如此類的教育方法為我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尊重學生、化解矛盾的金鑰匙。要不斷地調整自己,摸索探尋更適合學生的方式方法,以便更好地為華文教育服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直以來,教育擁有著世界上最美麗、最動人的字眼,它像一首優美的詩,一支動人的曲子!老師是詞曲的彈奏者,是知識的傳授者,他的價值是以傳遞人類精神的火種而體現出來的,成為人類精神的守望者,他們內在的秉性、學識、情感、精神等個人獨具的性格化的東西在特定的情境下向外的噴涌和投射,對學生的知識、技能、身心健康,施加影響,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種活動能力的培養。
所以教師的工作需要扎扎實實的態度,任何熱鬧的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代替實實在在給予學生的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業,一句句的話語。這就要求我們要靜下心來,仔細研讀教材,認真備好每一堂課;靜下心來精心設計課堂問答,認真批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每個孩子真誠對話。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嘗其中的樂趣,品味其中的意義,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
我們面對的孩子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當教師有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完善的知識結構、充滿熱情、真情與激情的工作形態,學生們就會對我們有道德的肯定、知識的折服和情感的依戀,所以說教師工作有他的特殊性,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理性知識的傳遞過程,更多的是與一個個鮮活的靈魂的感情交流的過程。
許多老師自從登上講臺的那一刻起,便以知識占有者自居,一直扮演著一個告訴者,甚至是訓導者的角色,習慣于滔滔不絕地說,而不習慣安安靜靜地聽,習慣于義正詞嚴地訓導,而不習慣于自由平等地去和學生交流。久而久之,在我們思想深處便把自己當成了領導者、管理者、評判者,很少意識到我們也是學生的親密朋友,是個知心的忠誠的傾聽者。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就違背了教育規律,忽視學生主體作用,辜負了造化的賜予。
所以只有當我們學會領會學生的內心世界,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并懂得如何作出恰當反應時,自然也就能領悟到教師職業的快樂,當這個“愛”字彌漫在教室的上空,教學就肯定有了濃濃的詩情與畫意。在這樣充滿活力,生機盎然的校園里,可以讓我們挽留青春、珍藏童心、揮灑情感、燃燒思想。可以把職業變成事業,把幻想變成理想。這樣就可以在手舞足蹈于課堂的同時,心靈放飛于社會,用智慧開啟思維,用創造開拓未來。在付出青春韶華,付出苦汗熱血的同時,收獲桃李芬芳,收獲自我實現,從而感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