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成敏
(山東省微山縣留莊鎮中心小學)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多次閱讀,通過學生自己的朗讀來反復體會并感知語言文字,繼而提高自己對語言的感性認識。閱讀文本能幫助學生理解語文中的字詞句意思,做到解詞釋義,繼而真正理解并把握課文的含義或者寓意,從而體會并把握文章的整體文意。只有讓學生多次閱讀文本,學生才能自然而然地聯系上下文,以達到對整篇文章的整體把握,從而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慢慢領悟字詞句段篇的基本內容,而更深入地理解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結構特色,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做到熟能生巧,從而促進學生語言文字的思維能力發展。因為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多種形式閱讀文本,才能真正領悟和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及表達意圖。作者的意圖是通過特定的語言文字及其結構形式等方面表現出來的,學生只有反復閱讀(尤其是不同形式的朗讀、誦讀及分角色閱讀等),才能幫助學生感受、領悟文章的寫作特點和語言特色,使學生體會到漢語的妙處的感悟,繼而讀懂文章所蘊含的內容和包含的情感,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并積累豐富的語言表達方法及文字材料,使學生在聽說讀寫諸方面的語文綜合能力有所發展。有了閱讀量的積累,久而久之就必然會導致質的飛越。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了,就會自然而然地把這些語言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素養,就必然會提高學生的聽說寫的語言功底。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呢?首先,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加強自身語文專業素養,學習有關理論知識,豐富自身語文積累,做到廣泛閱讀、出口成章,并具有良好的朗讀示范能力,從而感染、激勵學生主動的學會閱讀。其次,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樹立語文課堂教學中“讀”的主體地位,做到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引導學生多方位地開展閱讀練習活動。例如,第一,以讀代講,對于文中比較淺顯的部分,教師不必多做解釋,應該采取多種形式(反學生反復讀、教師示范讀、聽錄音等)讓學生多次閱讀,以增強閱讀的趣聞性并激發學生月的的積極性,最終達到學生的自我領悟;第二,開展精講多讀活動,對于教材中重點的、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講,講到點子上、關鍵處、疑難空白處,通過精講留出時間讓學生多閱讀;第三,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方法擴大學生課外閱讀量,如在教室設置語文“讀書角”,有益學生的課外讀物互相交換閱讀,開展閱讀比賽、讀后感征文比賽、手抄報等活動來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主動性,甚至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向有關報刊社推薦發表,使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第三,適當推薦,讀練結合。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選擇適合不同年齡階段學段的讀物推薦給學生閱讀,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文章的謀局部篇,表情達意,并進行結尾續寫、文章改寫,從而培養學生再創造的能力,繼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功底。
小學語文教師承擔著既重視教書又重視育人的雙重職責,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除了重視學生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外,還要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應該從信念、情感、意志和習慣等方面入手。
首先,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信念的培養應結合教材和社會生活實際來提高,尤其應結合教材中蘊含優美文采和高尚的品格的文章及現實生活中的正能量事件來熏陶、提升其理論素養,使其感受到知識是一種使人變得崇高的精神力量,繼而培養學生模仿模范人物的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言行,以促使學生養成科學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
其次,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學生積極而健康的情感的培養。作為社會中的人,情感是學生對語文學習態度的體驗,是學生日常行動的精神支柱,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溝通教材、教師、學生的紐帶。積極而健康的情感可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從而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起正向的引領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首先關注自己的言傳身教,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重視學生在學校的日常表現,正確引領學生學會尊重他人和自重,既不驕傲自大也無妄自菲薄。小學教師應該使所有的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鼓舞,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關心支持下得到進步。
再次,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學生堅強意志的培養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因為堅強意志是人自覺主動的確定人生目標并根據目標主動調節自身行動來克服困難,是吸納預期目標的積極心理過程。學習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更需要堅強的意志的支持。作為小學的學生,經常是勵志容易長期堅持難,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學習過程中的名人偉人事例引導學生認識到凡是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是長期堅持正確的目標有堅強意志的人。當學生獲得成功時教師應該及時的表揚和鼓勵,當學生有所松懈時教師應及時地提醒和指導,使學生具備學習的堅持性、頑強性、主動性和獨立性,繼而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此外,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恰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重視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重視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言之有物,寫出真情實感,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1]教育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孫賀新.杏壇精粹[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6.
[3]丁振剛.語文教師應重視的幾種教學理念[J].語文學習報,200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