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遼寧省北票市教師進修學校)
所謂的多媒體技術指的就是進行信息傳播的載體,如聲音、語言、文字和圖像等。所謂的多媒體教學指的就是通過對語言、文字以及視頻等手段的利用,來促進教學過程中趣味性和豐富性的增強,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全面提高。由于初中語文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特點,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來進行輔助教學,可以最大限度地彰顯出學科的特點。
教師要想提升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水平,使之更加促進初中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就需要充分的、靈活的借用多媒體,增加視頻課件的比例,對課文的內容作出詮釋,例如,使用投影儀和電腦等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李白的《將進酒》屬于一篇充滿豪情的詩歌,但是如果單純的依靠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很難使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李白所要傳達出的感情和氣勢,特別是對初中生來說,他們在心智結構等方面還沒有完全的發育成熟,這就為他們理解詩歌帶來了更大的難度。這時教師就可以充分的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視頻內容,從而引導學生了解李白豪放的性格,促進學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和理解。
刺激人體感官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式就是音頻,而人在大多數的情況之下都是通過感官刺激來認識某些事物的。因此感官刺激同抽象事物相比較能夠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合理地利用音頻可以給學生形成一種感官刺激,幫助他們加深對課文的印象。例如,朱自清的《春》屬于一篇意向豐富的散文,在我國的近代散文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對這篇文章進行正確的理解,這對于初中生來說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音頻,使得學生能夠通過專業朗誦人員的朗誦,來體會到朱自清這篇文章所要傳達出的感情。
在整個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個良性的互動是確保預期的教學效果取得的前提之一,因此在進行完課文的簡述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圖片的形式來將課文的內容進行敘述。利用圖片而不是文字來對課文進行敘述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此外還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全面提高。例如,在進行《木蘭詩》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文字的敘述,然后在旁邊配上相關的圖畫,這樣不但可以生動形象地進行課文的講解,還可以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此外這樣還可以使學生對課文的內容一目了然,節省教學的時間,提高教學的效率。
將初中語文課文中的意境美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出來,不但可以彰顯學科的特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由于語文這門學科同其他的學科相比較具有不同的特點,它不像數學那樣通過演算就可以獲得結果,它也不像科學那樣通過實驗就可以能夠完成,它是由意境豐富的詩歌和散文來構成的,因此通過文字很難全面地將課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傳達出來。特別是受眾群體是初中生,他們的理解能力還不高,因此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在初中語文課文中,有很多的文章都具有很強的音韻美,使得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充沛的感情。但是由于初中生的閱歷不深,見識也不廣,所以他們很難同這些文章產生共鳴,因此這就給初中生理解這些文章帶來了一些困難。多媒體中的音頻效果可以將這些文章的內涵更好的彰顯出來,從而促進學科特色的彰顯。例如,《我愛這土地》等詩歌就具有較強的感情色彩,這些感情色彩可以通過節奏或者是停頓來進行傳達。教師借助音頻課件中專業人士的朗誦,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
新課程改革中語文課堂是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但是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之中,課堂氣氛比較枯燥和沉悶,學生在進行學習時缺乏必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要想活躍課堂的氣氛,就需要加強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在進行語文課堂的互動時,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體技術和手段,將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多媒體技術用鮮艷的畫面以及動感的聲音刺激學生的感官,拓寬學生的想象空間,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全面提高。
綜上所述,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具有突出的優勢和作用。隨著我國初中語文教學水平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將更加廣泛地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應用時教師不要完全地依靠多媒體,要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對多媒體課件進行優化和改善,使它能夠更加適應教學工作的需求。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改進多媒體技術的輔助方式,豐富教學的方式,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節省學生的學習時間。
[1]侯明霞.淺談中學多媒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Z1).
[2]朱訓玲.妙用多媒體課件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1).
[3]賀穎.多媒體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1,(04).
[4]劉忠志.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運用的誤區分析及對策思考[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24).
[5]賈建平.給語文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淺談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語文,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