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浩明
(江蘇省泰州中學)
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在當今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學生無疑可問的尷尬。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誘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質疑能力,讓學生將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產生新的問題作為學習過程的基本流程,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高中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強烈,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然而,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于是否具有適宜的環境和土壤。在現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于教師提出問題他們來回答,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在知識傳播中較為武斷,不容學生質疑,造成學生心理上對教師產生恐懼,甚至有一些老師利用各種權力手段使學生處于屈從和謙卑狀態。其實,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很多時候并沒有標準答案,而只能是參考答案,“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求教師轉變“權威意識”和“功利意識”,自毀“獨裁者”的形象,主動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積極地看,積極地聽,不僅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言語表揚,而且還要用自己的微笑、注視、點頭等肢體語言以及關懷性的接觸等方式進行鼓勵。教師應尊重學生勞動,要保護而不是打擊學生的質疑精神,不經意的一句“你連這個問題都不懂”往往會挫傷學生的提問積極性。有了適宜的質疑環境,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可以獲得充分地發揮和顯示,各種奇思異想、獨立見解就會層出不窮。教師還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和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態,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個性,這一切都為他們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消除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感和焦慮感,使他們敢于隨時提出問題,及時解決學習中的疑點。
當然,激發高中生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能為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創造條件。對這一門學科不感興趣,當然也就很少有問題,甚至從來沒有問題。對語文感興趣的學生上課就會跟隨老師而思維,課后也會主動拓展知識面。許多疑問就會撲面而來,疑問得以解決后,興趣會更濃烈,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就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思維方法,讓學生走出單向思維的死胡同,學會多角度地發散思維。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滲透質疑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多樣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自由地進行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新,作個性化的探究。在創新教育的大背景下,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那語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呢?一是對課文進行摹寫、改寫,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二是給名作添加結尾或部分章節,發展學生的再造能力;三是開展語文第二課堂活動,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創造發端于想象,對名作進行再創作這是有目的的構思、設計,而不是胡思亂想;聯想對于問題的解決具有有力的引導作用,形成多張“關系網”,會產生新奇的思維;運用推理,尤其是歸納推理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創造性的寶庫。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了,新的問題才能不斷涌現。
傳統的教學觀重視教師的“教”,以教師的滿堂灌為主,把學生看成是裝知識的容器。尤其是語文教師,往往把原本很美的文章肢解成很多小塊,分析給學生;把文言文的每一句話都細細地翻譯給學生;把知識嚼得細而爛后喂給學生。表面看來,教師“導”得很細心,似乎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充分體現,但學生卻收效甚微。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當學生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的時候,教師用巧妙的辦法讓他們的頭腦擺脫思考。事實上,這樣使學生的頭腦日益遲鈍起來?!?/p>
隨著語文課改的深入,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增加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由先前的“滿堂灌”轉向“滿堂問”,但本質上還是由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因為教師設計的問題解決并不等于學生問題的解決。我們應該把大部分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問的主體,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會被大大地激發。“敢問”容易“善問”難。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善于在學生提問的同時幫助學生總結提問方法,教規律給學生,傳授質疑的途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里結合語文教學實踐介紹幾種常見的生疑途徑。
第一,通過比較而生疑。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將眼前的問題與生活實際、與已有的知識、與教師或同學的觀點、與教參上的觀點加以比較,從“此”與“彼”的差別上發現和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的變通。例如,在學習《米洛斯的維納斯》一文時,針對文中的她“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即失去了雙臂反而使得維納斯更加秀麗迷人的觀點,誘導學生去討論、生疑:如果完好無損呢?難道斷臂所形成的殘缺美比無損所具有的完整美更美好嗎?
第二,在文章的關鍵處設疑。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找出關鍵句、段,然后多問幾個為什么,等這些重點和難點理解后,整篇文章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學習的難點是“地壇與母親在作者生命歷程中的作用”。圍繞這一難點,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作者和地壇有什么樣的聯系?在作者的人生經歷中,地壇起了什么樣的作用?母親是怎樣一個形象?如何去理解母親的愛?相信這些關鍵問題提出并討論解決了,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旨。
第三,通過討論以生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中學語文的學科特點,挖掘創新因素,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容和設計,選準每一節課的最佳支點,圍繞幾個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甚至可以以辯論的形式展開。例如,在學習了《報任安書》和《漁父》后,可以討論: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甚至辯論對“士可殺,不可辱”的看法。俗話說“討論出真知”,有討論就會有疑問,有了疑問就會有進一步的分析和探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逐漸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并有機地誘導學生主動出擊,闡述自己的觀點,廣泛地進行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的對話,這無疑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1]杜威,姜文閡.我們怎樣思維[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M].語文出版社,1994.
[3]王向榮.試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D].南京師范大學,2006.
[4]張玉坤.問題—探究—實踐[J].天津教育,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