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自良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西湖鎮大花崖小學)
傳統教育一貫主張“主知”,是一種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教學組織形式單一,強調的是學習結果,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扼殺了學生積極性的發展。相反,創新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以學生學習過程為中心,強調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創新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性格決定命運,心態決定成敗”。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這兩者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如果只是從創造力的培養和創新思維的發揮來看,這兩者同樣必不可少。小學語文教育的寫作課,是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健康發展的重要領域。
語文教育教學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們相互促進、和諧結合、協調發展。例如,勤奮、自信、勇敢、謙虛、細心、進去心、責任感、頑強的毅力等其他優良的品質;刺激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建立自信,鼓勵冒險精神,克服困難,不怕艱苦、不怕失敗,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態;正確評價自己,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等優秀的品質。這些都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性格和素質的塑造,并不僅僅是非智力的思想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提升學生智力因素的途徑,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人格因素對一個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決定性作用,而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推動學生的強大內驅力,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人格的教育與興趣的培養相結合。培養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人格,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同時,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創造性學習,創造性學習對學生自己的現實學習及未來發展的價值,讓學生覺得學習是有意義的,這樣他們才有興趣去學。教師還應盡可能地為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提供能激起新異感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去嘗試創造性地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從中體會由此帶來的成功的喜悅。這樣,一旦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選擇了學習的方式,并負責地參與創造性學習的過程之中,也就會水到渠成,達到促進學習的目的。
興趣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在教育學生時一定得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化課堂為學堂,以學生為主體,一切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堂的主體,學生成為學堂的主人。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負面影響,許多教師都津津樂道于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述。教師單方面只管把知識灌輸下來,卻不管聽講者的接受效果如何。這種講課方式學生只是一個“袋子”,是一個裝東西的死的“袋子”。甚至有的老師認為,我把該講的內容講到了,至于你學沒學到,那就不關我的事了。這種認識,不光是教法問題,更是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觀念的問題。
激發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興趣,還必須樹立學生課堂的學習主人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接受知識、加工創造的載體和導體。忽略主體、載體、導體的存在,而顛倒主客關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鴨式”,“摁下牛頭強喝水”,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現在有許多教育家都呼吁課堂教學“民主”,其實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學生,把學生從受支配地位解放為支配地位,讓學生變成學習的主人,不再是書本的奴隸。
要想讓學生的個性能夠充分全面地發展,就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活起來,多多質疑,多多思考,多多想象,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是在課堂。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早已證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動”。呂叔湘先生在全國中語會第五屆年會開幕式上也提到:“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特別是課堂中有很多疑問,如果老師允許提問,他們不會沒有反應,他們常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不全是有價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這正是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開始,許多發明家的創造正是從質疑小問題開始的。因此,這種敢于提出問題的行為本身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發散性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追求變異,從多方面、多角度尋找答案的思維方式。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是發散性思維的三個思維角度。這三個思維角度又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內容。因此,培養養發散思維能力,應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入手,著重啟發學生從不同方面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逐漸養成多方面、多角度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語文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很多知識本身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運用。很多問題的答案就不是唯一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人的看法不同,教師應當主張學生發揮想象,不能只為答題而答題,關鍵是在答題的時候訓練了自己的思維能力,特別是發散性思維。如組詞練習中的“一詞多組”,填空練習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訓練中的“一題多作”,都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有效的方式。
著名華裔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1999年10月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的話,他說:20世紀物理學經歷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結成幾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各自的結論:(1)不要盲從專家的結論;(2)永遠對自己充滿信心,做你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3)要實現你的目標,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對你做的事感興趣,并為之努力奮斗。語文教學何嘗不是如此!就拿語文課的作文訓練來說,教師在直到學生解題立意時,應當引導學生從概念的對立面中解題,這不失為求異思維的好方法。課堂教學中反向立意多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習慣形成了,其創新意識自然會與日俱增。
一名成熟的教師,大都在教學過程中不局限與固有的模式,即使是同一篇課文,在不同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教學過程,有不同的思想融入。一名優秀的教師,必然會有有自己的教學特點,有的還會形成固定的風格,形成某個流派。越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師,課堂教學方式也就越多姿多彩,學生也會有“常聽常新”的感覺。
總之,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根據創新教育理論和學生的特點及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1]鐘秉林.借鑒外國經驗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N].中國教育報,2007-01-17(4).
[2]張義.高校實驗室建設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渝州大學學報,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