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剛
(山東省昌樂一中)
高三地理第一輪復習要注重基礎,復習時要引導學生全面閱讀教材、熟悉教材,通過閱讀教材熟記教材中的基礎知識、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原理、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規律,從而具備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原理、規律解決生成的地理問題的基本技能。通過歷年的高考試題來看,所考查的都是地理科中最基本的知識、原理、規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內容,尤其考查學生對地理方法的學習和對能力提升的程度。如必修一中關于地方時、區時的計算、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氣候類型的判斷、常見的天氣系統、水循環的原理、地域分異規律;必修二中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區位分析、農業區位分析、工業區位分析、交通區位分析、生態環境問題;必修三中區域空間判斷、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等。在地理的第一輪復習當中要比照著這些知識點逐一篩查,不放過任何一個,并對這些知識點進行知識的整合,形成體系。
1.積極引導學生全面閱讀教材、熟悉教材中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既要注重主干知識,又不要忽略細節問題,通過教材牢固記憶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分布、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
2.通過教材引導和指導學生更深入透徹地弄清、弄懂、弄透各種地理現象形成的過程、地理基本原理、地理規律,“以不變應萬變”,進而將著眼點放在對知識的遷移應用上,而不是對知識進行過多的加深和拓展。
3.逐步培養學生的各項地理技能,如地方時、區時的計算;以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為代表的各種等值線的判讀;地形剖面圖的繪制;從各種地理資料、圖表中提取有用知識并能靈活運用;能夠通過所學的知識推理或解釋有關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和發展變化的能力;對比分析并能評價某種地理事物,運用所學知識解釋和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的能力等。通過對學生地理技能的培養,讓學生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地理觀念。
4.讓學生逐步了解各部分地理內容的特點,從而根據內容,選擇不同的復習方法。如必修一的內容側重理科方面的思維,偏重對所學過的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規律的應用,運用所學的原理規律并聯系實際情況來分析解決出現的問題;必修二的內容側重文科方面的思維,強調宏觀整體分析,側重對事物的看法、出現的問題、解決的辦法等的分析,運用觀點方法結合實際來進行評價與反思;必修三加區域的內容是文理科思維兼顧,重點是以某一區域的圖表為載體,側重對所涉及的地理區域、里面所蘊含的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對蘊含某一區域的圖像、圖表的判讀方法與技能、必修一、二中所學過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運用。高考題往往突出考查某幾個區域地理環境差異,因此,在復習的過程中要加強區域的比較,多運用比較法學習。
1.單元訓練要把握好“六關”:一是命題關,每次組題應列出“雙向細目表”并由集備小組成員逐級修改完成,不用成題。二是考試關,做到考前有指導,考后有總結,讓學生在考試中學會考試。三是批閱關,要全批全改,最好能夠面批,要有錯題統計,以班級為單位設計專用表格,增強針對性。四是講評關,根據錯題統計,歸類講解,查漏補缺。五是糾錯關,既注重解答,又要分析錯因和解題方法。六是搞好二次過關,要充分認識二次過關的“醫治”作用,更要拿出專門的時間單獨命題,單獨組織檢測。指導學生用好《典型習題積累本》,隨時收錄知識點、考點、易錯題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題目,做好一題掌握一類,經常回顧,熟練運用。
2.提升的能力,尤其是四種能力:一是地理思維能力,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樹。二是對地圖的運用能力,要讓學生養成會讀圖和會用圖的良好習慣,力爭在地圖中把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和空間結構特征。三是獲取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能從各種資料、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靈活運用。四是語言表達能力,答卷要要點化、序號化,答卷語言要簡潔,書寫要規范,字跡要清楚。
1.注重課堂45分鐘的效益。課堂上,教師講什么,講多少,取決于學生掌握的情況。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提倡“三講”“三不講”。所謂“三講”指:講重點、講難點、講疑點。“三不講”指:學生一看就會的不講;學生經過自己討論能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教師通過巡視課堂,發現共性問題,輔導學生,指導學生,顧及全部。課堂講解應在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針對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講解,要以落實教材知識為主,重在對知識的梳理、歸納、總結。要把自學合作還給學生,要把思維讓給學生,要把總結提煉留給學生。
2.注重練習的效益。“練”主要練重點、練難點、練疑點,以助于學生消化吸收當堂所學的知識。根據所教學生的學習情況、知識掌握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這些學生的練習題,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輔導,引導他們對同一類型的題目反復琢磨、反復推敲,思考出題時會從那個點上出,會用到哪些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和規律,會用到哪些地理技能等,力求做一道題目,舉一反三,突破一個考點,達到一個新高度。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原創題或者整合一些類似的題目,從多個考查的角度改變問題的方式,多方位訓練學生的思維,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圍繞三維目標——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品德,通過典型習題練習,鞏固當堂內容,完成學習任務。講練結合、學練結合,以練代學、以練代講,促成目標達成。課堂訓練的設計,講究“趁熱打鐵”,講求實效性,當堂內容當堂訓練,不能后拖。充分利用教材現有的例題和思考探究習題,帶動教學過程中的訓練和探究,力求實現“當堂清”“課課清”,不留尾巴,從而達到夯實基礎、提高基本能力、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
3.注重試題講評的效益。一是講評課要編制高質量的導學案通過講評分析錯因,找出學生對所學知識存在的漏洞和解答此類題目存在的方法技能問題,如何防止所謂的眼高手低、看到A卻選B、做對卻寫錯等非智力因素丟分現象的發生,并利用典型習題本整理反思所考查題目中所用到的知識點,有哪些規律、方法等。二是教師要引領學生找問題,找準突破口培養學生對試題的分析、歸納、綜合能力,讓學生思考此題考什么、此題用課本哪些知識來解決,指導學生怎樣審題、怎樣獲得解題思路、如何答題、規范表達。三是講評課要做到“五講”:引導學生入門,即講“審題”;教給學生解題的鑰匙,即講“思路”和“方法”;舉一反三,即講“拓展”;科學分析,即講“誤區”;嚴格要求,即講“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