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燕軍
(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教育事務指導中心)
《中學英語教學法》倡導英語學習要用英語思維——think in English。英語教師要善于訓練學生“在使用英語進行表達和理解時,沒有本族語思考的介入,沒有‘心譯’的介入”,從而說出真正流利、熟練的英語。筆者嘗試從提高“可理解語言輸入”的有效性著手,探討培養學生英語思維的有效途徑。
元語言是外語教學的有效工具,它既培養和提高了外語學習者使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教給了學習者描述語言、釋譯語言的知識和手段。《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解讀本對此進行了闡述:(1)教師用來闡釋語義的語言;(2)教師提問涉及意義理解的語言;(3)教師用于與學生進行語言交流時涉及語言本身的語言;(4)教師在語言訓練中用于操練組織活動的語言。使用“元語言”是英語教師堅持用英語教學原則的有效策略。英語教師要善于用自身良好的語言素質和話語行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輸入,促使學生逐步養成以英語為外殼的思維定勢。
在Unit 6,Section B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導入,引導學生復習了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的話題,又在導入3a閱讀環節時,使用元語言話語解釋了opposite的詞義,為學生閱讀清除了思維障礙。
以下是元語言運用的一個實例。
T:Here’s 3 pictures of my best firend .Haha,She’s my girl friend .Can you tell me why I love her?
S:She’s beautiful.She is athletic.She has big eyes.…
T:Do you think we have opposite views and interests?Opposite means different,for example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but she doesn’t.I think Kobe is cool but she doesn’t.We have some opposite views and interests.Do you think opposite views and interests are important to friends?
語言輸入要注重整體性原則。以閱讀教學為例,中學英語教學大綱針對課文教學有明確規定:“課文首先應作為一個整體來教”,讓學生“掌握各個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更好地掌握整篇課文。”英語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課文,保持課文信息的完整性。通過有針對性的懸問設疑,促進學生用英語思考,加深對課文內容、篇章結構和布局的理解,熟悉表達的思路,熟悉文中意義的因果關系,熟悉語言的內在聯系,從而使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得到培養。
在Unit 6的教學中,該單元以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這一話題為主線,課文里設置的各種聽、說、讀、寫活動均為這一主題服務。教師應該圍繞這一主題指導學生學會用英語談論人物的不同特征。要指導學生學會從人物的外貌、身高、年齡、體重、興趣愛好、特長等特征進行歸納、對比、概括、評價,形成一套相應的語言表達技巧,以便在進行書面或者口頭交際遇到相應的話題時能夠熟練地提取相應的信息進行表達,嫻熟、流暢地完成交際任務。該單元設置了SETION A,SETION B和SELF CHECK三個部分,各部分又設有1a,1b等多項語言訓練活動。我們不能把這些語言活動割裂開來教學。筆者在聽課時發現,王老師在教學中巧妙地把自己曾經赴美國參加英語語言進修學習班的經歷與課文教學有機結合,把課文中的角色化為自己出外學習時遇到過的人物,以自己赴美學習的情境為主線展開教學,針對人物特征展開話題,聽、說、讀、寫活動環環相扣,教學效果很好。在教學SETION A和B的Reading時,教師更是引導學生總覽全文,觀察領會語篇的開頭、中間和結尾,理解文中因果、邏輯等關系,把握整體表達的方法和技巧。
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體系的語言,語言結構和語用規則差異給學生英語思維帶來很大影響。學生的英語思維往往被卡在兩種語言結構和語用規則的不同之處。英語教師要重視對兩種語言的語用規則差異的研究,善于從英美語言文化思維習慣的視角作引導,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縮小語用規則差異,打通英語思維瓶頸,培養交際能力。“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適當的語言輸入也會造成學生理解語用規則的差異。教師如能引導學生用英美文化視角去閱讀,將會大大減少這一差異”。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輸入時要講究策略,在輸入存在文化習俗和語用規則差異的語言材料時,可以先進行話題熱身,讓學生在聽、讀前就帶著一種英美式聽讀視角去感受、體會和應用語用規則。
在Section B,3c Pairwork的教學活動中,像Job AD和Teahcer wanted這樣的東西在我國農村中小學校園中并不多見,而在英美國家,重視學生社會實踐和能力培養的理念和做法備受推崇,組織社會活動能力強的學生去參加社會公益實踐活動的事情很常見。此外,像Job AD這類的廣告、通知等的文字表述也與學生平時接觸到的語言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英語教師可以此作引導,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培養跨文化意識,加深對語言輸入的理解和吸收。
語言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在英語課堂上,我們要善于“把握好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力求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出能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學習任務的多種情境,而后通過在情境中傳遞不同的信息,從而使交際雙方所擁有的信息具有差異,學生帶著對另一方信息的渴求去運用語言”。信息差的設置可以使課堂活動變得更生動有趣,語言輸入環境更真實、自然。
以本單元Section B,3a Reading這一環節的課堂教學為例,王老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閱讀的語言輸入后,結合三個人物特征設置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進一步培養學生用英語解決問題的能力。
Question 1:Where is Huang Lei from?
Question 2:How old is he?Is he as old as you?
Question 3:Why?
Question 4:Where does he study?
Question 5:Who does he look like in our class?
Question 6:What is different between you and him?
英語課應多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開發性和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放飛思維的翅膀,在理解具體情景中所傳遞的“信息差”的語言活動中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培養語言交際能力。
有好的劇本才能拍出好電影,有好的教案才能上出一節好課。由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本身的英語知識和生活經驗有限,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更要在教學設計上多花心思,對每一個環節知識 的生成和問題的出現都要作出充分的預見,確保教學流暢自然。教學設計要精益求精,努力創新。只有不斷創新的教學設計才能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在教學Unit 6時,王老師以周華健的一曲“朋友”導入話題,然后以What is the song about?引入friends話題,借助歌曲視頻中周華健、譚詠麟等大家熟悉的明星緊扣talk about personal traits這一目標以They are friends展開教學,語言活動迎合學生口味,深受學生歡迎,英語思維活躍。
教學既要務實又要創新,只要我們的教學源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在課堂上總能不斷地給予學生新奇刺激,產生驚喜,那么我們的課堂必定精彩,語言輸入必定有效、高效。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5.
[2]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
[3]劉素霞.淺談高中英語整體性教學原則[J].新課程中學版,2009,(6).
[4]祈小麗.語用功能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英語教與學,2013,(6):27.
[5]莊艷傳.小學英語教學中“信息差”設置常見問題例析[J].小學英語教與學,2013,(1):38.
[6]王明利.論元語言與外語教師的話語行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