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培菊
(昆山市實驗小學)
《燕子》是一篇經久不衰的精美課文,節選自著名作家鄭振鐸的《海燕》。課文抓住特征、展開聯想,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追趕春天的候鳥習性、輕快靈活的飛行姿態和美麗優雅的休息場景,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燕子”這一春天使者的喜愛之情。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不能只是滿足于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獲得真正的言語智慧。那么,就一個具體的文本來說,怎樣教才能使學生獲得言語智慧?應在充分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上下功夫。那就必須深入研讀文本,細細咀嚼文本語言,悉心體味,發掘內蘊。對本課的教學設計,我試圖在兩個向度上開展語文教學探索:一是發掘這篇課文獨特的“語文價值”,重點訓練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和表達力;二是遵從語文能力背后的規律,把語文教學從關注文本內容轉到重視文本形式上來,將理解文本內容與發現文本表達和諧統一。因此,我把核心教學目標確定為:感情朗讀課文,感悟燕子的外形美和它給春天帶來的許多生趣;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展開想象描繪景物以及精心構思的寫作特色。努力將這兩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重點落實。
優美散文的欣賞指向審美,而審美是以文本為依托的。文本的特性要求閱讀教學要運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去感知美、領悟美。要真正透過字面,賞出美點,品出個性,領略文本語言的精妙。
精讀課文第一段,在感悟燕子外形美之后,我告訴同學作者就是這樣抓住特征,寥寥幾筆,就生動地表現了小燕子的外形美。緊接著,我讓孩子們將假托的一位學生寫的燕子外形片段“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個圓溜溜的腦袋,一對清澈明亮的眼睛,一張尖尖的小嘴,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這就是活潑機靈的小燕子。”與課文作比較,說說是學生加了內容的文章好,還是原文更好,并說明理由。孩子們通過比較感受到作者寫得更好,因為他寫的小燕子的特點是它獨有的,而小朋友補充的三個特點是小鳥們共有的,沒有多大意義。我將孩子們的體會加以提升:作者是選取了小燕子身上三個最顯著的特征來寫的,使小燕子的形象特別鮮明,而增加的部分是小鳥們共有的特點,沒有特色,反而沖淡了小燕子的形象。從而明了觀察描繪的宗旨——抓住顯著特征。
學習第二段,先請學生找到作者選取的春天的景物:微風、細雨、柔柳、嫩葉、草、葉、花,接著將我縮寫的三個句子“二三月間,微風吹拂著,細雨從天上落下來。柔柳展開了嫩葉。草,葉,花,聚攏來,形成了春天。”與作者寫的逐句比較,讓學生體會到作者依次表現了春風的輕和春雨的細、柳條的數量之多和柳葉的色彩之嫩、花草色彩的斑斕以及春天無比的爛漫!并隨交流逐次將三個與之意思相匹配的古詩句與每一句話一一對應來吟誦——“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使春的美融入了詩意,更令人無限回味。
在這一“增”一“減”的比較中,學生充分感悟到:作者的語言更加精妙,無論寫得簡約還是細膩,都是緊扣景物的特征,都將景物表現得更加富有特色,富有韻味。
文本結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要點,每篇課文在其謀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點,它傳達了作者在表達上的目的、意圖。精讀文本,只有把握好謀篇構段上的特色,才能深入品味文本構思的精妙。文章在謀篇布局上頗有特色:從全篇來看,本文作者先寫燕子的外形,再寫美麗的春光,最后以飛行和休息這一靜一動的對燕子活動的描述,展示了燕子給春天帶了的無限生趣。從構段來看,第三段無疑是全文的最大亮點。因此,我帶領學生對第三段用心入情地去進行不同側面、不同層次、不同著眼點的感受、理解、豐富,充分領略本段作者的精巧構思,獲得作者的語言智慧。
首先,我引領學生思考這個問題:這一段作者都在寫小燕子飛行的“輕快”,卻要寫兩個場景,可見這兩個場景一定不一樣,那不一樣在哪里?學生經積極思維后充分比較,發現了這兩個場景的第一處不同在“燕子飛行的姿態”:第一個場景中的燕子是“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第二個場景中的燕子是“橫掠過湖面”。一個“斜掠”,一個“橫掠”,更體現了燕子的“舞”姿曼妙。第二處不同在“表現燕子飛行輕快的側重”:第一處側重寫“快”,說在短短的“‘唧’的一聲”里,燕子就已從“稻田上”飛到“柳樹下”了,作者用那“唧的一聲”來襯托燕子飛得輕快;第二處側重寫“輕”:說燕子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小圓暈就一圈一圈蕩漾開去。作者用它們漾出的小圓暈來烘托燕子飛得“輕”。我引導學生明了:作者在這段文字里以一個“聲”、一個“形”,烘托燕子飛行的特質,給我們帶來聽覺和視覺的雙重美感。這就是作者精到的構思。
緊接著,我追問:作者寫燕子的飛行,除了表現了“輕快的特征”外,還表現了燕子的什么性格特點呢?同學們就本段換一個角度思考,就有了意外的收獲,意識到本段還表現了燕子的“活潑可愛”:一是邊飛還要邊叫,好像在說“瞧我飛得多快呀”;二是橫掠過湖面還要冒險沾一沾水面,炫一炫飛行技巧。作者對小燕子飛行的描寫實際上印證了第一段中所寫的燕子的一個特點——活潑機靈。課文第一段中的外形特征無法說明燕子的活潑機靈,作者在描寫燕子的飛行中恰如其分地滲透了燕子的個性元素,使得文章前后照應,不可謂不精到。
袁行霈先生認為:“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蔣寅先生認為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出來的主觀情意”。意象表達了作者的審美情趣,傳遞給讀者的是閱讀趣味。本文的第四段,作者以一連串美妙的意象表現了燕子休息時別樣的情趣。我先讓學生細細欣賞作者由“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的樣子”觸發而創作出的絕妙意象:那電桿之間的細線是五線譜,那休息的燕子是音符,那小燕子正在那天然的五線譜上譜著一支春天的歌。在圖文對照的品味中,學生獲得了一份形神兼備、音畫結合的獨特意象,無不陶醉其中而欣欣然。接著,我讓孩子們體會這里的“痕”比“條”“根”等量詞好在哪里?他們感悟到:因為電線又遠又高,在藍天里只留下一絲絲若有若無的痕跡,所以用“痕”更加傳神地表現了細線的獨特韻致。最后,我贊嘆道:作者以藍天作背景、細線作譜子、燕子作音符展現了一個渾然天成的曲譜,真是如詩如歌。順勢出示了將本段文字變成的一首小詩,請同學們配樂吟誦,在一遍又一遍的動情吟誦中再一次傾情品味作者信手拈來的意象的無限韻味:“幾對燕子/飛倦了/落在電線上/休息//在藍天的映襯下/電線桿之間連著的/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哇//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一支/春天的歌。”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產物,作者在文章中透露出來的心境和態度不容忽視,乃至作者為文的處境都會成為深入解讀文本的通道。作家的寫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的。特定的歷史時代、特定的創作環境、特定的寫作心情……這一切,決定了作品的內容和主題常常是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得作者之用心”,這樣的解讀才會更為真實豐滿而深刻的。作家生平介紹、寫作時代背景以及前人對作品的評論無一不是我們打開文本大門的鑰匙。因此,通常我們會把握文本的背景,把文本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進行“情境還原”。這樣,可以使閱讀的體驗更加豐富,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鮮明。
原本設想將《燕子》與原文《海燕》相比較,再將作者的寫作背景給孩子們做詳細介紹,體念作者這個浪跡天涯的游子在“離家是幾千里,離國是幾千里”的海路上,“不料卻見著我們的小燕子”時從內心噴發的對祖國和故鄉魂牽夢縈的思念之情。但是,以中年段孩子的思想認識水平,要明白近一個世紀前的1927年“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工農群眾和革命知識分子的歷史,是有些勉為其難的。更何況,那也將無形中抹殺掉文本原已帶給孩子們的美好與樂趣。
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厚重的情感固然是我們應該把握的,但是節選的文本本身并沒有流露這點。課文中,充盈著的是作者對春天的渴望和對燕子的喜愛。因此,從文本的角度出發,從編者的立場出發,兼顧中年段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我認為在主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