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宋郭道厚
(1)企業戰略是確定企業基本長期目標,選擇行動途徑和為實現這些目標進行資源分配。戰略是一種計謀,是戰勝競爭者的計策和謀劃;戰略是一種計劃,是有意識的、正式的、有預計的行動程序;戰略是一種模式,是一段時期內一系列行動流的模式;戰略是一種定位,就是確定自身在市場中的位置;戰略亦是一種觀念,體現著組織中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方式。
(2)企業戰略管理是對制定、實施、調控和修正企業戰略的全部活動的總稱。其實質是幫助企業建立和維持持久的競爭優勢。目的是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使企業做到健康可持續發展。
(3)企業戰略管理包含經營范圍、戰略目標、戰略行動、資源配置、競爭優勢、協同作用等要素。
(4)企業戰略具有相對穩定性、競爭性、系統性、未來性、全局性等特點。
(5)企業戰略可以明確企業發展的方向、提高員工對企業的責任心、促使企業內部資源合理配置、提高企業應對外部環境因素變化的能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
(6)企業領導人的戰略能力、企業文化、宏觀經濟及社會環境、科學技術、產業環境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企業戰略的實施。
近年來,我國企業戰略管理盡管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企業管理的內外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新情況不斷出現,致使戰略的實施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筆者認為當前較突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些企業管理者缺乏戰略意識和發展眼光,對涉及公司長遠的發展問題、深層次的問題甚至是攸關企業生存的問題重視不夠,對企業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市場定位等大政方針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思考,導致形成不了具有足夠競爭力的企業發展戰略。有些即使借助了專家的力量,形成了戰略文稿,但由于企業管理者缺乏戰略素質,對實施戰略的執行力不強,對企業內外部環境條件變化的判斷和控制力不夠,使企業戰略流于形式,致使一些發展前景不錯、戰略規劃也很好的企業,戰略管理無法實現,最終被市場淘汰。
科學論證分析企業的外部環境是正確制定戰略的基礎。企業必須及時收集和準確把握與企業發展有關的外部環境信息,比如: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國家科技發展政策、宏觀調控政策,本行業和企業所在地區的經濟發展戰略、競爭對手的情況、協作單位的情況、潛在競爭對手的情況等。部分企業在制訂戰略時,更多的是考慮本行業的情況,往往忽略了當地政府的發展規劃,做出了與政府發展規劃相脫節甚至是“相悖”的戰略規劃。地方政府在制訂城市規劃、產業規劃等遠景規劃時,也往往沒有很好地對每個企業、每個產業從戰略發展、空間布局、政策扶持、相關基礎設施配套等因素給予考慮,造成企業的戰略管理與政府的規劃不相匹配,最終企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均受影響。
資金是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和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企業要實施戰略發展,就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現行的融資以及信貸政策,對中央企業、大型企業相對有利。這些企業憑借雄厚的資產實力,比較容易獲得融資和借貸,但同樣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而眾多的中小企業則由于抵抗風險能力較低、資產抵押不足等原因,很難獲得銀行貸款,資金短缺成為普遍現象。資金短缺,又不能及時籌措,將直接影響到企業原材料的采購、員工工資的發放、產品研發的投入、廣告宣傳的投入等,使企業戰略無法按預期實施。還會影響企業的信譽問題,產生惡性循環,使企業進一步陷于困境,甚至破產。
因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信息、人才、醫療、治安、生活等公共服務不到位的影響,企業戰略管理得不到有效實施的現象常有發生。在外部條件中,是否具備能使企業形成產業鏈的條件對企業戰略發展至關重要,一種產品沒有上下延伸,即使再強大,也形成不了產業。只有抓住了產業鏈發展,才能抓住增強企業戰略發展的關鍵。政府在產業鏈延伸中有時會缺位,特別是涉及不同行政區域時,往往會各自為政,陷入狹隘的區域發展陷阱,沒有形成良好的促進企業戰略發展的合作機制。
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嚴重的“用工荒”,行業由勞動密集型向其他類型蔓延,工種由技工向普工蔓延,區域由東部沿海地區向內地及西部蔓延,年輕、有技術、有知識的操作性技工尤為緊缺。用工的緊缺,導致企業無法正常開工,產能無法實現,產品質量難以保證,致使企業戰略難以實現。
企業必須在市場經濟中取得長足發展,但市場經濟并不代表不需要政府。相反,市場經濟越發達,政府對經濟、對企業的服務越顯得重要。要解決企業戰略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需要企業、政府及社會共同努力,協同作戰,形成合力。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同時指出:“政府要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根據這些精神,本文試從地方政府層面提出幾點意見,以期對解決或改善影響企業戰略管理實施的外部條件、提升企業戰略素質、促進企業戰略管理的有效實施有所幫助。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和政府都不能缺位。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政府是服務經濟發展的主體。企業制訂戰略規劃時,要主動融入地方發展規劃,容納吸收政府規劃中對企業有利的要素;地方政府在制訂相關發展規劃時,要把企業戰略作為重點考慮,特別要把那些能發揮地方優勢、凸顯地方特色、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符合產業轉型升級要求,在一定區域乃至全球價值鏈上形成強大競爭力的企業戰略,轉為政府戰略進行規劃,使企業戰略與政府規劃融為一體,政府資源與企業資源協同作用,以此有效推進企業戰略的實施。近年來,一些企業紛紛與地方政府簽訂戰略框架合作協議,雙方開展深層次、全方位合作,走出了一條特色的企業戰略發展路子,實現了企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
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企業管理隊伍建設、技術隊伍的建設事關企業戰略實施的成敗,政府要從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和支持。
一是建立培養機制。著眼于發展具有國內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發展的需要,與企業共同制定企業高層人才培養計劃,著力培養具有戰略眼光、全局意識,且清正廉潔、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德才兼備的一流高層管理人才;加大財政投入,支持辦好地方職業教育學校及有關培訓機構,特別是對企業發展戰略亟需的專業及工種給予重點支持,著力培養一批懂技術、熟業務的愛崗敬業的技術人才。
二是切實解決企業員工特別是農民工的核心關切。對于戶籍、醫療、住房、婚姻、子女接受教育、維權、節假日返鄉等涉及企業員工切身利益的問題,政府要給予切實的人文關懷,通過制度改革、財政支持等措施逐一加以解決,使他們真正融入城市、融入企業,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共同推進企業戰略的實施。
政府在服務企業上要樹立配套服務先行的理念,特別是服務新建企業、新建產業園區發展的配套道路、用水、用電、用氣、通訊等基礎設施,政府要先行規劃、先行建設,尤其是涉及征地拆遷、安置補償等問題,更要及早安排、及早解決。對于企業在運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及時協調解決。同時在信息資源共享、生活商業服務、社會治安保障、修配市場建設、貸款融資協調、行政審批簡化等方面,盡力做好配套服務,形成一個保姆式的服務氛圍,營造一個能使企業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的配套環境,支持企業實施戰略管理,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政策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通過實施積極的產業政策,可以合理有效地引導投資,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企業戰略管理實施。
一是建立企業發展基金。用于支持技術創新項目和引導產業集群發展的補助及貼息等。
二是建立企業獎勵基金。對在產值、增加值、稅收、節能環保和社會穩定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進行獎勵,使企業倍感政府的關愛,從而增強企業開拓創業的勁頭。
三是實施優勢名牌扶持政策。在用地、產業基(資)金、銀行信貸和減免稅費等方面向名牌產品傾斜,引導企業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把創立名牌作為提高企業競爭力、做大做強企業的突破口,在市場中樹立起質量優、技術含量高、信譽好、消費者放心的品牌形象,使其品牌走向中國乃至世界市場。
[1] 徐君,等.企業戰略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 趙圣文.淺談企業戰略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3(14).
[3] 趙鳳梅.我國企業戰略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完善對策[J].商業現代化,2012(16).
[4] 淺析企業資金短缺的原因及對策[EB/OL].http://doc.mbalib. com/view/7169f601421497ccb59d1a7bb8aef6b4.html.
[5] 徐佳.“用工荒”對企業及員工的影響及啟示[J].群文天地, 2011(2).
[6] 王曉東.社會文化視角下“用工荒”問題的解析及對長三角地區經濟科持續發展的啟示[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5).
[7] 韓晉民.國有企業經營管理隊伍建設的對策[N].山西黨校報, 2011-11-15(S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