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
“質量工程”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簡稱,2007年開始正式實施和建設運營。2011年教育部、財政部下發了文件,要繼續實施質量提高工程。本文以遼寧省為例,對民辦高校開展質量提高工程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對策。
以《遼寧省教育統計年鑒2013》為統計源,對遼寧省民辦高校現狀進行統計,截止2013年底,遼寧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112所,其中公辦高校86所,民辦高校36所(其中包括獨立學院14所,高職高專院校12所,另外還有本科院校10所),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32%;民辦普通本專科在校生人數已達16.8萬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18.5%;由此可見,民辦高校已經成為遼寧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民辦高校響應教育部門的號召,在質量提高工程項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大部分民辦高校開始重視學科專業建設已經初見成效。比如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確立了以工學為主,兼辦管理學、文學等學科專業的應用型大學學科建設定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也明確了以經濟學為主,文學、管理學、藝術學、法學協調發展,實現專業建設的“三個對接”;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也形成以醫學為主并側重護理學、康復及醫學技術專業的學科建設定位。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打造核心競爭力,系統整合各種優質資源的示范性課程。遼寧省經過三批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現在已經建成225門精品資源共享課,其中民辦高校僅有5門;同時建成大學視頻公開課82門,而民辦高校也僅有2門入選。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衡量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目前,遼寧省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入選教材85本,省級規劃教材344冊,其中民辦高校有22本列入省級規劃中。
目前,實踐育人是人才培養過程中非常薄弱的環節,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截止目前,遼寧省建設了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分別為8個、133個,而民辦高校只有4個省級示范中心;同時啟動119個省級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建設,而民辦高校只占3個。另外,大部分民辦高校都根據本學院的特點和專業發展的方向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進一步修訂,探索并形成了符合自己辦學定位和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師隊伍建設是民辦高校最重要的基礎工程。截止目前,遼寧省已有國家級教學名師21人,省級教學名師440人,民辦高校占據省級15個名額。遼寧省建成國家級教師團隊62個,民辦高校只有1個;而省級教學優秀團隊510個,民辦高校也只有23個。從數據上可以比較,民辦高校在教師隊伍方面的建設與公辦高校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由于民辦高校的舉辦方式不同,導致了民辦高校內部運營方式和運作方法也有所差別,因此各民辦高校在“質量提高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進度就不一樣,同時呈現出來的成果差別也比較大。
大部分民辦高校從建校到現在根本就沒有一套完整的內部激勵機制,即使有一些民辦高校建立了自己的內部激勵機制,但是并未真正地落實和實施,使得“質量提高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激勵機制不足,對教師的積極性調動未起到實際的效果,這也是部分民辦高校在“質量提高工程”項目建設方面進度比較緩慢的原因。
質量提高工程項目的建設最根本的來源還是在于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部分民辦高校在目標建設上只是關注質量工程的一個或兩個方面,而不是從整體上全面地看待和建設這些項目。
建設特色專業是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專業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形成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優化的良性機制是必要的。各民辦高校不僅要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同時還要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和制度激勵保障。特色專業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通過長期的探索、研究和建設才能凸顯出來的。各民辦高校要在本學院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工作,首批選出2~3個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的改革,通過建設校內的實驗實訓室、實訓中心和校外實踐基地,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工作,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2~3年的校內建設,然后分批次地向省里推薦特色專業,只有通過這種模式的專業建設,才能成為省級甚至是國家級的品牌專業。
各民辦高校應加大力度優化本校教育資源,形成國家級精品課——省級精品課——校級精品課——院級達標課四級課程建設體系。針對這個課程建設體系,要全面綜合的考慮專業建設和課程的有機結合,對本院校的課程進行分類、分層定位并有選擇地進行重點建設。為了打造更好的交互式教與學的支撐平臺,各民辦高校要建立自己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同時各地區的民辦高校可以自行組織到質量工程建設較好的院校,如山東英才學院和西安外事學院參觀學習,吸取已有的建設經驗,結合本院校的實際情況進行建設和質量提高。
各民辦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積極推廣工學結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要把握人才培養的著力點,要堅持一切從培養創新人才出發,把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要把育人作為首要目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制定和實施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可以將本科期間分為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三個階段,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成才通道,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要加強學生實習實踐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民辦高校要想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學團隊和高水平教師隊伍就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改善。首先,政府要進行制度創新,給予民辦高校更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保證民辦高校教師與公辦高校教師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搭建企業和民辦高校的橋梁,鼓勵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員擔任專兼職教師;借鑒江蘇省、天津市的做法對民辦高校進行分類管理;建立政府對民辦高校教師成本的分擔機制。其次,民辦高校要根據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建設有針對性的引進人才,完善教師的聘用制度;建立職位管理和績效考核為基礎的教師隊伍管理機制和激勵機制;強化教師培訓培養,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再次,民辦高校教師也要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到企業進行掛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
[1]李強.山東省民辦高校教學質量工程實施現狀分析及思考[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0,(4):14 -18.
[2]王維坤.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出路[J].中國高教研究,2014,(1):75 -78.
[3]趙元蒼.民辦高校質量工程建設初探[J].民辦教育研究,2009,(12):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