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委黨校 孫春梅
烏蘭察布市位于內蒙古中部地區,面積5.45萬平方公里,人口280萬。位于東經109°21′至114°15′,北緯39°30′至43°50′,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馬鈴薯生長發育創造了其他地區無可比擬的條件。
宜于種植馬鈴薯的自然氣候條件。馬鈴薯, 一年生草本植物,別稱地蛋、洋芋、土豆等。馬鈴薯成長發育需求較冷涼的氣候條件,因它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區(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年均氣溫5~10度,最高平均氣溫24度左右。烏蘭察布市接近馬鈴薯原產地的氣候條件。
(1)烏蘭察布地區高,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輻射強度大,是馬鈴薯生長發育的有利條件。烏蘭察布市地域遼闊,馬鈴薯種植在超過1000米海拔高緯度,高海拔,陽光輻射強,特征是白天和晚上之間的溫度差,對于喜歡冷的土豆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同時,陽光照射在烏蘭察布市地區的時間長,輻射強度大。馬鈴薯是喜光作物,并適應日照時間長,日照時間長短對馬鈴薯塊莖形成過程中起關鍵作用。2500到3200個小時是烏蘭察布市地區年日照,日照百分率為61~81%,太陽總輻射量為10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完全適用于對光的需求增長的馬鈴薯。
(2)烏蘭察布地區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為馬鈴薯的生長帶來了便利。馬鈴薯是喜濕作物,整個生育期總需水量為300~500mm,與此同時,馬鈴薯對水分非常敏感,苗期需水占10~15%,塊莖形成和膨大期占75%,10%的淀粉積累期。如果干旱不及時補充水分或水供應量太小,一個或幾個階段的植株受到水分脅迫就不能正常發育,會導致產量顯著減少,水量供應過剩會造成莖葉徒長,甚至倒伏,影響到塊莖產量,土壤水分過多會導致馬鈴薯腐爛,只有在塊莖的水供應適合生長發育階段,才可以獲得較高的產量和更好的質量。烏蘭察布市,300~500mm的馬鈴薯種植地區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六至八月,約70%的降水正好在這一時間,烏蘭察布地區自然降水同馬鈴薯需水基本吻合。雨熱同季,對馬鈴薯生長發育非常有利。
便于馬鈴薯銷售的區位交通優勢。烏蘭察布市位于內蒙古中部,東部與河北省接壤,東北部與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相鄰,南部與山西省相連,西南部與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毗連,西北部與包頭市相接,北部與蒙古國交界。京包、集張、集通、豐準等五條鐵路干線貫穿全境。110國道、G6高速、208國道、208高速、呼滿通道貫通全國的四大地區,是進出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橋頭堡”,也是進入華北、東北、西北三大經濟圈的交通樞紐,也是中國通往俄羅斯、東歐、蒙古的重要通道。交通便利,為馬鈴薯銷售提供便利的條件。
吃苦耐勞的人民長期積累的種植馬鈴薯的技術優勢是馬鈴薯發展壯大的主因。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研究和種子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經驗,一些技術成果已在全國遙遙領先。第一個全國脫毒種薯組培室建于烏蘭察布市,在國內、國際處于領先地位,馬鈴薯研究多次獲得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獎勵。“馬鈴薯實生薯在生產上的應用研究”研究成果在1978年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烏蘭察布市有很強的培養和種植馬鈴薯優勢,創造了一個廣泛的馬鈴薯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烏蘭察布市因地制宜,立足區域優勢,從市情出發,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最終把全市農牧業發展的主導產業定位于馬鈴薯產業。自2006年以來,烏蘭察布市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400萬畝上下,年產量在400萬噸以上。如2011年種植面積為426萬畝,鮮薯總產440多萬噸,產量居全國地市級之首,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內蒙古自治區的半壁江山,約占全國馬鈴薯年種植面積的6%。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生產基地。在2009年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正式命名為“中國馬鈴薯”。那么,烏蘭察布市是如何創建的“馬鈴薯之都”呢?
多年來,烏蘭察布市政府,從全局出發,同時注重自然環境條件不同的旗縣,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堅持建設種薯,專用薯、商品薯基地相組合,小生產和大基地建設相結合,進一步優化生產布局,在旗縣中重點建設6個種植面積30萬畝的基地,約占馬鈴薯播種面積的70%,其中四子王旗種植面積100萬畝,是一個馬鈴薯種植面積最大的旗縣。
近年來,烏蘭察布市委、政府始終堅持以優質的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作為“中國馬鈴薯的基礎工程”來抓,積極加強聯系和行業組織合作,包括國際和國內的馬鈴薯專家,充分利用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力量,發揮“苦戰能過關”的精神,通過對“大西洋”等十幾個馬鈴薯新品種選育的解毒效果,進行改進和推廣,完成馬鈴薯產業的升級換代,向著以實現組培脫毒、溫網室快繁的規模化、工廠化生產為目標的方向邁進。
馬鈴薯增效的潛力在產業化,馬鈴薯保存周期不宜太長,且一定要低溫、干燥、密閉保存的特性,又決定了馬鈴薯產業化后加工轉化是關鍵。近年來,烏蘭察布市已找準位置,并逐漸形成了各種(如粉絲、粉條、粗淀粉)產業鏈條,大中型馬鈴薯加工企業已發展到70多個,馬鈴薯加工能力已達到100萬噸,馬鈴薯產業增加值超過30億元。馬鈴薯加工轉化率從“十五”5%到“十二五”的25%,已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
近年來,烏蘭察布市的馬鈴薯產量穩步在400萬噸以上,除了約占總產量的25%左右在市內自行消化外,其余均銷往全國各地。
多年來,按照烏蘭察布市市委、政府提出的“產供銷一條龍”精神,烏蘭察布市加強流通服務、信息服務、中介服務建設,大力支持和發展馬鈴薯生產、加工、銷售協會。到2012年底,全市建立馬鈴薯營銷協會超過20多個,注冊經紀人200多家,初步建立11個產地批發市場。同時,合作經濟組織協會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在銷售環節“龍頭企業+市場營銷專業+農戶”模式的初步形成,建立了10多個馬鈴薯銷售網點遍及全國,以及馬鈴薯信息網站的建立,為經營者和消費者查詢土豆價格信息提供便利,大大提高了馬鈴薯分布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一年一次舉辦大型馬鈴薯交易會,使烏蘭察布馬鈴薯在國內國外眾所周知,擴大了銷售半徑。
在秋后馬鈴薯銷售旺期,全市參與馬鈴薯營銷的人員多達10萬,交易量100萬噸。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10萬噸種薯銷往到山東、河南、河北、陜西、山西、寧夏等省份;約150萬噸的優質商品薯銷往到廣州、深圳、上海、武漢、南京、海南等地,其中,由于距離首都北京387公里,銷往北京的馬鈴薯約占北京市場份額的70%左右,部分出口到俄羅斯、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其他國家。
從2011年成功舉辦了“烏蘭察布首屆馬鈴薯文化節”開始,每年一度的“烏蘭察布馬鈴薯文化節”,集技術研討、種薯訂貨、市場推廣、品牌宣傳為一體,使馬鈴薯節的特色和馬鈴薯文化深入人心,為今后馬鈴薯產業的宣傳和健康發展開創良好局面。同時,又通過馬鈴薯節這一平臺,既展示各種馬鈴薯相關產品和打造“中國薯都”的成就,又同時把科研成果、發展模式、發展理念推向全國,推動全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烏蘭察布市鄉土文化發展研究會,編著.烏蘭察布——中國薯都[M].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