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現在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轉型,而這些轉型趨勢的核心就是要向服務型經濟過渡,服務業支撐著生產過程的每一個階段,比如研發、設計、工程、金融、交通、分銷和市場營銷。簡而言之,如果沒有服務業,我們所能獲得的增加值和創新將非常有限。
服務業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尤為重要?
中國的服務貿易已經取得了跨越式發展,這主要要歸因于中國加入WTO后堅定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并大踏步地推進改革。
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逐步成長為世界上第一大貨物貿易出口國和第五大服務貿易出口國。如果我們將歐盟成員各國統計為一個整體,那么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三大服務貿易出口國。中國在制造業方面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是眾人皆知的,然而,中國的服務業發展卻鮮為人知。事實上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成績也非常顯著,服務業出口一直在快速增長,從2002年到2013年年均增速達到了11%。現在以國際收支為基礎的服務出口已達到2070億美元。
2001年中國入世以前,中國的服務出僅排名第12位,占到全世界比重只有2.2%,而到2013年,中國的世界排名已經上升至了第五位,占比已經達到了4.5%。
2013年,中國趕超德國,成為服務第二大進口國,服務業進口達到3290億美元。在全球進口中,占比為7.6%。在如今以全球價值鏈為特征的經濟模式中,服務進口在促進經濟增長和提升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物流、交通等服務業已經成為了將各生產商之間聯系在一起的黏合劑,其他服務業,比如研發、通訊、金融、設計與市場營銷,都是制造業的關鍵要素。通過進口相關服務,中國的生產者不僅能夠融入全球價值鏈,而且還能夠接觸到全球最領先的技術和管理專能,從而提升中國經濟競爭力。
中國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其加入世貿組織后堅定地履行承諾并推進政策改革與調整,2001年中國入世時,在服務業開放方面做出了比大部分發展中成員國家更加廣泛和重大的承諾。我認為,這是中國比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更快的關鍵因素。
中國一些具體服務部門在貿易方面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
在中國的服務貿易方面表現最突出的部門是建筑工程、計算機和交通服務,這些部門他們現在的發展情況和2001年中國入世前相比,已經毫無疑問地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在建筑工程方面,中國從之前的全球第10位提升到今天的全球第2位,在世界貿易中占比10.2%。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從之前的全球第16位提升至現在的第5位。在交通服務方面,中國的排名從之前的第20位提升到第7位,在世界貿易中占比4.2%。這種長足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從2001年到2012年,海洋運輸服務取得了年均增速26%的驕人成績。
如果我們將所有的商業服務匯總起來,將交通和旅游這兩個從統計意義上劃歸為其他服務的服務業排除在外的話,中國現在的服務出口,現在位列世界第5位,之前僅占世界第18位,現在的比重占到了全球貿易的4.8%。電信、快遞、視聽、金融,其他專業服務和其他商業服務都屬于快速增長的這一類別。
中國服務貿易發展令人注目的成績值得慶賀。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為我的國家感到非常自豪。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中國在商業服務方面的發展,表明中國所采取的以改革開放促進發展的模式是非常成功和明智的。雖然市場開放促進了中國服務業的長足發展,但是我們仍需進一步進行改革,中國在制造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比服務業更加突出。
根據在貨物貿易方面的入世承諾,中國從1992年逐漸將實施稅率從之前的42%下降到了2013年的8.7%。按照貿易加權方法計算,目前更加準確的實施稅率僅為4%。這種稅率是所有的大型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中最低的,中國在制造業方面所開展的大膽開放,為我們換來了制造業的強勁增長。與貨物貿易相比,中國對服務業的保護更多,特別是在金融、電信、專業服務和數字貿易方面,根據世界銀行與經合組織服務貿易限制指數顯示中國對服務貿易的限制,不僅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許多如巴西和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當然,服務貿易限制指數是非常廣義的,在計算這一指數過程中還有許多因素需要深入及仔細研究,但這個指數仍然表示在歷經十幾年的發展之后,中國的服務業急需開始新一輪的自由化進程來提升其競爭力。
為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中國現在將服務業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優先領域。在此背景下我們必須意識到,提升服務業的效率和競爭力必由之路就是要推進市場開放。如果中國想要復制我們在制造業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就必須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這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推進改革,來便利和促進服務業的貿易與投資。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貿易自由化能提升服務業的競爭力,中國發展最快的部門都是那些受到限制最少的部門。
為了進一步增強制造業,中國需要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這就需要我們有更強大的服務業。中國的經濟一直在逐步地融入全球的供應鏈,通過加入全球的價值鏈,中國已經發展出規模龐大的制造業,提供了就業和收入,幫助大量的人口擺脫了貧困。然而,我們經常聽到中國人抱怨,中國的制造業很大,但卻不強。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我們的服務業發展滯后,這已經成為中國提升在價值鏈地位中的瓶頸。人們經常說中國的制造業需要沿著微笑曲線向上發展,獲得更多附加值,也就是說,要向設計、創新、研發、專利、品牌、市場營銷、軟件、物流、交通、售后服務與維護、金融管理、會計和咨詢這些領域進行拓展。這些服務部門他們貢獻了大約90%的增加值。如果這些服務部門不能同樣地一起發展,制造業只能取得量的增加,無法實現質的提升。這樣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今天德國出口一輛轎車,其中一半的價值都體現在服務中,這些服務體現在與制成品相關的服務方面,各國都意識到服務業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能夠決定國際競爭力,包括貨物貿易的競爭力。我們提升在價值鏈中的地位是中國繼續保持競爭力的關鍵,由于全球的價值鏈很容易轉移,會尋求成本、效益更具競爭力的供應商和國家,總會有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完成低附加值的任務,但是更難的是取代專業化和知識密集型的服務。
貿易政策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讓我們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它指的是一種情況,一個發展中國家,他們不再是低成本制造者,但是卻很難變成發達經濟體。這是中國迫在眉睫的挑戰。最近的一項研究,由波士頓咨詢公司進行,顯示了全球制造業發展狀況,報告表明根據對制造業成本有重要影響的四項重要因素的研究,那就是薪酬、勞動力、生產率、能源成本和匯率。中國現在與美國相比僅有微弱的優勢,雙方的差距正在快速地減少。墨西哥它的制造業成本明顯低于中國,這樣的一個趨勢已經促使大約300家公司將他們的制造業工廠從中國或者亞洲其他的地區回歸至美國,不斷提升的制造業成本讓中國沒有別的選擇,中國必須進行經濟轉型,從低成本制造業轉向高附加值的服務型經濟。
新的數據顯示的是全球價值鏈中的參與度,不僅看的是直接的服務出口,還要看貨物出口中服務增加值的比例。我們正在看中國服務業的直接和間接增加值對總出口的貢獻。現在中國還落后于經濟服務化發展的目標,數據表示雖然中國的服務業獲得了增長,但是對全球價值鏈的貢獻率卻沒有明顯的提高,從1995年以來一直是這樣,到2008年貢獻率只有5%,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平均貢獻率是15.6%,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為10.3%,中國國內服務業增加值在總出口中的占比也非常低,僅有18.5%,發達國家平均水平是37.3%,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為23.1%。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國以前是,現在也是制造業的出口國。
2013年,服務業在中國的GDP中占比增加到了46%,首次超過了制造業,但是這仍然比經合組織國家73.6%的比例要低,中國的政府強調了現在必須緊迫進行經濟轉型。國家經濟增長模式應該從重點發展制造業轉型為擴展和提升服務產業,這是中國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我們相信,貿易政策能夠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逐步取消服務貿易限制措施是提升服務業競爭力的必要組成部分。
中國最近的上海自貿園區示范項目就是這樣一個發展,這是非常及時的一個舉措,可以評估重要政策變化的影響,尤其是在市場開放方面的影響。
現在正在進行測試的政策措施包括以負面列表的方式管理外商投資,進一步開放一系列服務部門,包括銀行業,保險業,建筑工程業,物流、教育、醫療和電商業,在這方面獲得的經驗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希望在上海自貿區獲得的經驗可以在中國的其他地方進行復制。
中國需要獲得可預見的規則和市場準入,這樣通過支持多邊貿易體系可以獲得。我們需要考慮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幾乎67%的對外直接投資都是在服務貿易,正在迅速提高的中國對外投資都集中在交通、倉儲、分銷、金融和商務領域,這些服務通常支持中國海外的其他服務活動,中國可以多樣化自己的戰略,增加服務的出口,通過海外投資來實現,并且保證這些活動能夠達到WTO有關承諾的支持,中國應該努力加強世貿組織服務協定,同時利用這樣的協定來保證自己的利益。
世貿組織是唯一的一個平臺可以談判多邊規則和市場準入,包括服務貿易規則和市場準入。和其他世貿組織協定一樣,服務貿易總協定給中國可預見和非歧視的渠道可以進入其他市場,同時也可以全面保護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系統。服務貿易總協定鼓勵更多透明度,非歧視和競爭,這些義務和中國國內改革是一致的。我們希望中國能夠將多邊服務談判在世貿組織后巴厘的進程中作為貿易議程的優先領域,服務貿易談判多邊進程如果成功的話,能夠保證中國在未來10~20年的發展和增長,世界正希望中國在世貿組織中發揮更重要和更具建設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