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陳峰
工學結合在中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從1991年10月17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最早提出“產教結合、工學結合”,到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再次強調提出要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制度。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財政部啟動了國家示范性中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更是將工學結合作為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做好工學結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近幾年中職教育的規模擴展很快,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時跟進,基本上還屬于“本科壓縮型”。中職院校大部分教師缺乏生產實踐的鍛煉,受傳統普通中等教育的影響,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過分強調理論的系統性,教師習慣于“粉筆+黑板”的授課方式,學生習慣于聽理論、背理論、考理論。
中職院校工學結合是一種學生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形式,是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和深刻變革。它的最大特點是學生學習的開放性、實踐性和職業性。實施工學結合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它意味著走出純理論講授的教室,以“職業”的身份參與實際工作,在工作實踐中學習成長。一邊有企業師傅指導,一邊有院校教師協助企業對學生進行組織和管理,使學生的學習生涯與將要進入的職業生涯盡早連接起來,實現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的轉變。
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必備的條件和有效的途徑是強化校企合作。如何調動企業參與中職院校辦學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積極性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一環。要將工學結合落到實處,中職院校就要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為推行工學結合創造條件。
第一,廣泛爭取行業、企業的支持和參與,為學生提供足量的生產實踐崗位。這是前提性的條件,因為離開了眾多行業、企業的支持和參與,學生就沒有真實的生產實踐崗位,工學結合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這些崗位并不是現成的,要努力去爭取。為此,中職院校要開門辦學,上至院校領導,下至普通教師、學生,都要有強烈的開放意識、市場意識,把尋找合作企業作為自己的職責,作為展示自己能力的窗口,積極主動地與企業聯系,做大量耐心細致的工作,為學院尋找合作企業,增加更多的生產實踐的崗位。
第二,校內教育教學要做好學生到企業實踐鍛煉的準備。既然工學結合是企業、學生和中職院校的多贏之舉,中職院校就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要設身處地地為合作企業著想。要認真考慮:學生到企業后能為企業做些什么?在知識、技能、素質方面要做哪些準備?校內的教育教學要做相應的調整和安排,尤其是要讓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踏實的工作態度、高昂的工作熱情,樹立勞動觀念、組織紀律觀念,以便盡快實現角色的轉換。
第三,在工學結合過程中,院校要為企業做好各方面的服務,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促合作。因為工學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滿足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上,院校是主動方,要把企業看作是自己的客戶,是服務的對象。做好服務首先要了解客戶,院校要主動到合作企業了解生產、經營、管理和企業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與特點,主動了解企業在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品牌建設、企業文化建設、人力資源建設等方面的需求。針對企業的特點和需求,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學工作,使自己的學生能夠適應并融入所服務的企業,為企業創造價值;另一方面盡己可能為企業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務,做出貢獻。院校要在為企業服務過程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創造中職教育品牌的同時提升企業品牌。
中職院校要把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落到實處,除了更新觀念、創造條件之外,為了使工學結合運作規范、有序、高效、持久,還需要通過扎實的工作,實現體制機制創新。
首先,要建立、健全工學結合的組織機構。學院成立了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員會,這個機構由院校領導和行業企業領導共同組成,是校企結合教育工作的領導、協調、指導組織機構,負責溝通學校、企業之間的聯系,促進校企緊密合作。各教學系部成立有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系部主任和相關企業的技術專家、管理專家、人力資源專家組成,負責專業設置、專業培養目標、專業教學計劃和專業建設規劃的論證與審定,具體指導專業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
其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學結合的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員會章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對外合作合同協議管理辦法、校外實訓基地管理辦法、學生定崗實習管理辦法、教師下企業參加生產實踐鍛煉的規定、雙師素質教師認定辦法、從企業聘請兼職教師的管理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
再次,理順工學結合的各方關系,提升工學結合的實際效果。目前,真正全面落實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進行人才培養的難度較大。涉及院校、企業雙方工作的方方面面,關系院校、企業、學生三方的切身利益,十分復雜。院校要解決尋找合作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簽定合作協議;組織教師、學生到企業,聘請企業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到院校等問題。企業要解決如何安排教師和學生的實踐活動,如何參與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如何協調培養人才和生產經營之間的關系等等問題,這都需要各方相互協調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