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玲 黃坤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以來,其內涵不斷地被發展與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共同理想,指引著國家、社會與個人的思想與行動的方向。
轉型期的中國,面臨著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的轉變,其主要表現之一就是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梢哉f,工業化是社會變遷的過程,亦是社會變遷的驅動力。工業化的前進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正如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由科學技術的新突破引發的。與此同時,工業化的發展也會進一步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價值觀念的更新。兩者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依存在人類歷史上一直被印證。
中國的工業化征程起始于建國初期,目標于“一五”期間提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我國現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從洋貨遍地,到世界工廠;從一窮二白,到工業大國,中國用60余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近300年工業化的歷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農輕重為序的工業發展期,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消費型導向的工業發展路線,消費結構明顯升級并由此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再到二十一世紀倡導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國的工業化發展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持。但與此同時,這個發展過程中帶來的諸多問題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存在決定意識。工業化大生產的顯著特征是生產方式的高度機械化帶來生產成本的降低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并推動企業經營和管理方式的變革。隨著工業化大生產的推進和科學技術的提升,我國的社會生產水平迅速提高,帶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價值判斷體系,同樣對社會主義物質生活條件具有不可剝離的依賴性。鄧小平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2〕;江澤民也指出,“解決人們的思想認識問題,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堅定人們對社會主義和祖國未來前途的信念與信心,最終也要靠發展?!薄?〕換句話說,只有讓人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真正享受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帶來的實惠和利益,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獲得廣泛的認同和支持,從而牢牢內化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成為全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共識。
工業化帶動了數字化技術的飛躍,繼而帶動大眾傳播技術的提高。環顧四周,我們幾乎被大眾傳媒包圍:太空里通訊衛星在充塞空間,全球范圍內遍布與共享著互聯網,海底間光纖電纜穿越洲際……整個地球被信息技術縱橫交錯地包裹起來;相對較為傳統的傳播媒介如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與光、電子、互聯網傳播手段,如圖文傳真、衛星通訊、電子郵件、電子出版物等共同構筑了立體的傳播網。〔4〕“酒香也恐巷子深”,意識形態能夠成功傳播,不僅有賴于其本身的科學與正確,還要依靠科學技術有力的傳播。先進的傳播技術可以從全方位、多角度,利用各種多媒體技術,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及其核心價值體系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其普及性和互聯性也有助于密切聯系群眾,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和利益訴求,凝聚公共意識。
工業化社會在為我們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諸多的社會弊病。最典型的體現就是技術理性取代價值理性。
根據馬克斯·韋伯的觀點,技術理性是“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并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者作為‘手段’以期實現自己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成果的目的”;〔5〕價值理性則是指“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任何其他闡釋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價值理性關注的是人本身生存的需要、意義和價值,提升對人的自由、創造和意義的思考。
在許多道德哲學家看來,充斥技術理性的社會不是讓技術或者工具為人類服務,而是使人淪為技術或者工具的奴隸,也稱作“技術的異化”;在被“異化”的工業社會中,技術的勝利,工具理性的加強是以人的物化、價值的失落即價值理性的衰退為代價的——概言之,理性化導致了非理性。〔7〕這種“非理性”主要表現在人與社會的關系層面、人與自然的關系層面,以及道德規范的層面。
“以理性為根基的制度和法律當然是效率至上,它無非是讓生產機器沒日沒夜地猛烈轟鳴。結果,所有人都不可自制地跟著機器的節奏起舞,并被物質產品牢牢牽制。機器生產和物質產品終將成為不可抗拒的超強力量,它們和支撐它們的制度一道,變成了韋伯所說的那個令人黯然神傷的‘鐵籠’?!薄?〕技術理性的發展使得人與人之間成為“物與物”的關系,甚至是數量關系。一方面,對一個人評價的標簽往往是他的工作指標完成了多少、占有的財富量有多大,而不是其秉性與德行是否符合人性倫理與社會道德。人與人之間少了人情味,充斥著各種量化的考核指標。人的功能與價值等同于機器;另一方面,隨著機器大生產的普及與應用,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的對話,人對機器的駕馭也逐漸演化為機器對人的束縛與制約,使人成為機器的附屬物,被機器“挾持”。其帶來的后果就是物的價值取代人的價值,社會關系以物質為中心,罔視人際間的人文關懷。
就我國現實而言,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特征尤為顯著,多數勞動力都處于買方市場,這都使得中國的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中處于弱勢、被動的地位;加之“泰羅式”計件工資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盛行,類似于“封閉式管理”、“軍事化管理”、“末位淘汰制”等嚴苛的管理制度大行其道,勞動者普遍面臨著勞動強度過大、勞動時間超長、勞動報酬偏低、勞動安全和帶薪休假權得不到保障等維權難題。 “勞動成果的高尚”和“勞動者本身的卑微”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叭绻粋€工人做一個簡單重復、枯燥無味的工作連續超過10個小時,作為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就會被壓抑下來,產生心理上、生理上的高度緊張,直至最后沖突在薄弱環節爆發?!薄?〕近些年接連出現的富士康集團員工跳樓自殺現象和華為集團員工“過勞死”事件都是典型的例證。這些勞資矛盾在大眾輿論的催化下,很容易升級為群體矛盾和社會矛盾,破壞社會和諧。
恩格斯曾說過:“不要過分地沉醉于征服大自然的喜悅之中,人類的每一次對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將會報復人類。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10〕”這一著名論斷已經成為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經典言論。
近現代大工業生產出現后,人類的自信心和對生存環境的不滿足感驅使他們去“征服自然”、“統治自然”,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奪。在我國,不少地方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獲得眼前的經濟利益?!鞍l展”和“生產”已經成為眾多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不文明行為的借口與“合法化”的保護傘;在出口退稅上,這些以“斷子絕孫”的方式生產出的產品卻受到鼓勵,同時,從事此類生產的外企不僅受到地方政府的極大歡迎和追捧,并且獲得了降稅的優惠〔11〕……這種肆無忌憚、毫無節制的浪費與污染導致了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給人民帶來了諸多災難,并給社會穩定帶來不利的輿論影響。例如近幾年,一些地方屢屢發生群眾上街反對上馬PX項目的事件,反映了社會群體對于工業化環保問題的焦慮。特別是2013年秋冬,大面積嚴重霧霾在我國許多省市頻現,更是引得社會輿論一片嘩然。
物欲時代道德的迷失多源自于人們在追求更加成熟的技術、更加理性的經濟和更多的金錢時都過于狂熱。“資本家為了追求剩余價值不但不斷提高勞動的強度,甚至不擇手段,無視法律、道德,無視人的生命,不惜發動戰爭?!薄?2〕用韋伯的話說,工具理性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專家沒有靈魂,縱欲者沒有心肝?!薄?3〕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物欲的溝壑難填,人們為了追逐經濟利益拋棄道德底線,甚至不惜觸犯法律法規。
后物欲時代是指人類社會生產的快速發展使得長期困擾人們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人們不用為生存和溫飽問題而苦苦掙扎?!?4〕隨著后物欲時代溫飽問題的解決和空閑時間的增多,很多人也會因為空虛和無聊而產生道德失范和行為越軌。例如在我國農村,很多農民因拆遷、征地致富,這原本應是提高生活水平、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好機會,但在這群致富的人群中,很多人也因一夜暴富而沉迷于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中不可自拔,原因就在于這些人雖然在物質上實現了極大的富裕,但思想文化和文明素質卻沒有隨之進步,精神狀態依然貧瘠,被形容為是“窮得只剩下錢”的“土豪”;物質上的極大滿足只會使這一部分人喪失生活的追求和人生的斗志,轉而在尋求“刺激”中尋找生存的“意義”,造成他們自身生存與社會發展的一些尷尬局面。
正如法蘭克福學派所稱:“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生產力水平的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物質財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為人類的全面自由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但 (西方)人并沒有因此走向自由和解放,反而陷入更加全面的控制和奴役之中”。〔15〕無論是人與社會關系的物化,還是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抑或物欲與后物欲時代道德的迷失,都會造成人們價值觀、倫理觀和道德觀與“文明”、“和諧”、“公正”、“法治”、“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偏離,成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障礙,亦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形成阻滯。如何把已經實現物質生活富裕的人培育改造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責任的社會主義文明人,已經成當今中國工業化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框架下,我們應當把我國的技術倫理定位為“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服務”,保障人民群眾共享工業化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成果。明確了這個定位,我們就可以正確、理性地化解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技術異化”和“人的異化”帶來的各種問題。
和諧的勞動關系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和現實要求。和諧的勞動關系以勞資雙方的協調穩定和互利共贏為特征,以雙方契約關系的公平公正為前提。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此制度框架下工作的勞動者,理應享有“主人翁”的地位和待遇。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就是要讓勞動者更有尊嚴、生產更加安全、分配更加公正、生活更有保障。具體表現為平等合作關系、人才觀、利益共享觀、穩定觀、誠信觀和社會責任觀。〔16〕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首先要求勞動關系體現出道德的因素。道德作為規范人們行為的準則,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著引導、促進人們向善的功能。道德作為法律的補充,強調人內心的自律和調整,其驅動作用是法律無可替代的。在融入了道德因素的勞動關系中,既強調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的道德水準與道德經營,也注重員工的道德修養。勞動關系雙方既肯定自我,也肯定對方;雙方彼此尊重,寬容互愛,休戚與共,共同發展,勞動合作,勞資兩利。在勞動關系的運行過程中,堅守義務、責任、良心等道德范疇,就可以大大減少勞動關系運行中所需要支出的交易費用。〔17〕有學者調查后發現,勞動者的道德修養往往受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道德影響最為顯著,呈現出明顯的“言傳身教”作用。其次,健全相關勞動法規,強調“勞動者權利優先”原則,切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在勞動法律制定和形式的過程中,對于勞動者而言要采用“有利原則”,對于雇主而言要采用“限制原則”,即在違反國家勞動標準但有利于勞動者時仍有效,不利于勞動者但有利于雇主時則無效,這一原則以公權介入的方式扶助作為弱者的勞動者以平衡勞動關系。〔18〕與此同時,勞動行政部門要以公正執法來保證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工會也應充分發揮維權和協調職能,將維護勞動者權益落在實處。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的一個嶄新的文明形態,作為人類文明的新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在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倡導人類社會和自然系統的相伴相生、協調共存,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健康、良性的生態基礎之上,以有效地解決人類改造自然的需求同自然生態環境系統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促進經濟社會、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關鍵點在于科學統籌,將生態建設與生態發展融入人們的經濟生產之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給予其充足的財政支持和國家導向支持,確保生態產業的收益優勢。與此同時,在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制訂過程中,要聘請多學科、跨領域的專家對其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保證對自然的損害降到最低。尤其在當前環境問題突出、公民維權意識日益增強的社會環保敏感期,黨和政府要與民眾理性互動,努力避免非理性情緒之下的極端行為,求得思想共識與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在穩定軌道上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在制度機制保障層面上,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立生態保護機制,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①〔19〕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北京:新華網,2013-11-16,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41.htm。從而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黑格爾曾經說過,“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甭摵蠂炭莆慕M織在《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提出:“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9〕如今,文化的力量在當代世界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及形成的制約,已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族意識到,倘若文化建設薄弱,便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工業強國。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占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成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尤其是意識形態的博弈中贏得優勢和主動地位的關鍵。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20〕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改變“只見物不見人”、“只見GDP不見人文精神”的錯誤發展觀念和增長模式。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北京:中國日報網,2012-11-19,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18da/2012-11/19/content_15942580.htm。我們要善于把這樣的核心價值體系通過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等途徑融入工業化全過程,潛移默化地融入尋常百姓中。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是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著力點,要堅持先進性與廣泛性相統一,“主旋律”與“多樣化”的相融合,充分利用先進媒體技術的宣傳優勢,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城市文化、新農村文化,以及企業文化、機關文化、校園文化和社區文化。尤其在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要真正做到“面向基層”,多為普通群眾提供健康文化娛樂的機會,降低他們參加此類活動的成本。各級黨委和政府應切實承擔起提供文化公共服務的責任,堅持政府主導,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讓廣大群眾盡可能地享有廣泛的、物美價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人民精神境界的提高,有利于樹立健康、理性的價值體系,能夠正確地理解和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抑制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對環境倫理和社會倫理的異化。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辯證運動過程,不僅表現為物質財富的增長,更重要的是人的理性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系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21〕在不可逆的工業化潮流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擔負著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選擇、價值評價和價值追求的重任,同時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價值異化”思潮予以撥正。面對工業化浪潮帶來的價值理念的沖擊,遵循社會主義工業倫理,發揚人文主義精神,讓勞動者回歸主體地位,建立人與自然環境的友好型關系,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1〕新中國60年工業發展之路〔J〕.黃埔,2009,(6).
〔2〕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3.63.
〔3〕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23.
〔4〕楊芳芳.淺論媒介技術與社會發展〔J〕.理論月刊,2006,(6).
〔5〕〔6〕〔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 (上卷)〔M〕.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7.56.
〔7〕陳志剛.馬克思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兼與韋伯思想的比較〔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12).
〔8〕汪民安.現代性〔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9.
〔9〕〔17〕夏明月.勞動倫理研究——和諧勞動關系與和諧社會構建〔M〕.人民出版社,2012.101-102,152.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383.
〔11〕左大培.中國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J〕.人民論壇,2005,(10).
〔12〕陳志剛.馬克思的工具理性批判思想——兼與韋伯思想的比較〔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12).
〔13〕〔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于曉,陳維綱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143.
〔14〕鄒小華.后物欲時代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教育創新〔J〕.南昌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7).
〔15〕王雨辰.技術祛魅與人的解放——評法蘭克福學派的科技倫理價值觀〔J〕.哲學研究,2006,(12).
〔16〕王德明.和諧勞動關系的特征與勞資博弈的探析〔J〕.天津市工會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6,(1).
〔18〕譚泓.勞動關系:社會和諧發展的風向標〔M〕.人民出版社,2011.93.
〔19〕詹福瑞.從文化視角看大國崛起的核心〔N〕.光明日報,2012-01-19.
〔20〕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新晚報,2011-10-26.
〔21〕吳潛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J〕.道德與文明,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