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體健康的標準是“陰陽調和”,春節長假剛過,串門兒、煙酒過度、頻繁聚會,很多人身體疲勞尚未緩過勁兒,又要繼續投入到工作中,往往容易出現陰虛陽亢;再加上春季氣候“生發”,氣候冷熱差異明顯,更容易助長“內熱”。
中醫借用“火”來形容身體內的某些熱性癥狀,并認為“火”的病理可分虛、實兩大類。實火很多的治療是用清熱、降火的瀉法,虛火是用補法。怎樣來分辨是實火還是虛火呢?其實通過看二便和發熱情況就可做出初步判斷:小便顏色黃、氣味重,同時舌質紅,為實火;小便顏色淡、清,說明體內有寒,是虛火。大便干結,舌質紅的為實火;大便干結,舌質淡,舌苔白的為虛火;大便稀軟或腹瀉說明體內有寒,是虛火。如果體溫在37.5℃時,全身燥熱、口渴,這是內熱大,是實火;發熱時手腳冰涼,身體忽冷忽然,不想喝水,是體內有寒為虛火。
上火有很多種,牙痛、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小便赤黃、大便干結都是“上火”的癥狀。不同部位的癥狀,反映出來的身體功能異常也是不同的。
“心為君主之官”,是人體的主宰,而心火則是溫暖全身的主要熱量內源。如果心火太旺,便會出現心煩、心悸、失眠、口舌生瘡、小便赤黃等癥狀。
“暴怒傷肝,五志化火”,有些人心胸狹窄,沉郁寡歡,遇事心煩易怒,從而導致肝郁氣滯而肝火上炎。表現為頭痛、頭暈、面紅耳赤、口苦咽干、胸悶脅疼。
由于飲食不節、喝酒、過食肥甘辛辣厚味,形成“食積”,生熱化“火”,以致胃火熾盛。癥狀為胃部灼熱疼痛、口干口臭、腹痛便秘、牙齦腫痛等。
或因氣候驟然變化,身體不能適應:或由于勞倦過度,消耗了超量的體內陰液,從而引發肺火亢奮,這在老年群體中是比較多見的。其表現主要是呼吸氣粗、高熱煩渴、咳吐黃稠痰,甚至痰中帶血。
苦味蔬菜各有所長,代表性苦菜——苦瓜。苦瓜因味苦得名,所含維生素C量很高,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可醬、可腌。苦瓜提取物中含有多肽蛋白與苦瓜甙等有效物質,對降低血糖有作用,因而被各國醫學界推薦為糖尿病患者有價值的食物。
苦味蔬菜還有芥菜。芥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D。具體功效有提神醒腦,芥菜含有大量的抗壞血酸,是活性很強的還原物質,參與機體重要的氧化還原過程,能增加大腦中氧含量,激發大腦對氧的利用,有提神醒腦,解除疲勞的作用。其次還有解毒消腫之功,能抗感染和預防疾病的發生,抑制細菌毒素的毒性,促進傷口愈合,可用來輔助治療感染性疾病。還有開胃消食的作用,因為芥菜腌制后有一種特殊鮮味和香味,能促進胃、腸消化功能,增進食欲,可用來開胃,幫助消化。最后還能明目利膈、寬腸通便,是因芥菜組織較粗硬、含有胡蘿卜素和大量食用纖維素,故有明目與寬腸通便的作用,可作為眼科患者的食療佳品,還可防治便秘,尤宜于老年人及習慣性便秘者食用。
苦味飲品療效不同,代表飲品苦丁茶,苦丁茶的藥用效果非常明顯,中醫認為,它具有散風熱、清頭目、除煩渴的作用,可用來治療頭痛、牙痛、目赤、熱病煩渴、痢疾等。現代藥理研究則證明,苦丁茶中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鋅、錳、銣等微量元素,還具有降血脂、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抗動脈粥樣硬化等作用,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頭暈、頭痛、胸悶、乏力、失眠等癥狀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因此備受中老年人的青睞。
苦丁茶當藥用時,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有非常好的療效。
如用于降血壓、降血脂、利便、降火、清咽利喉、治牙齦、牙齒發炎等時,因其體質和病情的不同,飲用的濃度和時間的長短也不一樣,一般而言,病情重、體重高的患者飲用的劑量相應相對大一些,時間也要長一些,反之亦然。通常來說,飲用濃度大,效果快:飲用濃度低。則效果慢。對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的疾病患者來說,通過飲用苦丁茶和瓊珍靈芝配方將血壓、血脂、血糖降下來之后,可適當降低飲用濃度,但不要完全停止,以免病情反復。如果飲用苦丁茶的濃度適當,照樣可以在二三十天內把血壓、血脂降下來。這也正是苦丁茶的價值所在。
苦味零食當選苦杏仁。苦杏仁味苦、性溫,不僅是一味祛痰、止咳、平喘、潤腸的常用中藥,也是深受古代養生家青睞的潤膚美容之佳品。春季風大,夏季火熱皆易傷皮膚,故常要用苦杏仁研末敷面,以保容顏美。需要注意的是,苦杏仁含有約3%的有毒成分,若食用,一次不宜過多。
杏仁有抗腫瘤作用,杏仁抗腫瘤作用主要是由于苦杏仁中含有一種生物活性物質——苦杏仁苷,可以進入血液專殺癌細胞,而對健康細胞沒有作用,因此可以改善晚期癌癥病人的癥狀,延長病人生存期。同時,由于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因此可以抗氧化,防止自由基侵襲細胞,具有預防腫瘤的作用。
溫馨提示
糖友們在春季要多喝水,特別是女性朋友可以通過多喝水來排泄體內的毒物。一天最起碼喝足八大杯水,通過水分沖洗體內的毒素,減輕腎臟的負擔,是排毒最簡便的方法。
一天需要喝多少?以維持人體水的出入量的動態平衡為度。水的需要量隨著氣溫和勞動強度的變化可有很大差異。人體每日需要的水量,在非工作或非顯性出汗狀態下,通常為1.5L~2.5L,絕大部分為飲水及食物中所含的水,僅少量水分來源于體內代謝過程產生的內生水(約300ml/d)。每天約0.5~1.0L水從飲料中獲得。每日攝入水量相當于每日從腎臟(800~1000ml)、皮膚(500ml)、腸道(100~150ml)及呼吸道(350ml)排出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