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萍
高艷萍,教師,現居河北樂亭。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近幾年的語文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學生學習興趣多了,小組合作多了,多媒體課件多了,思維活躍多了等等。但是在這些可喜的背后,卻有著種種讓人擔憂的現象,無用課件使用太多,扎實的語言訓練太少;脫離文本的討論太多,瑯瑯的讀書聲太少;學生回答的膚淺的問題太多,思考質疑的時間太少;表面的形式主義太多,語文的味道太少……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該是這樣,應該把它教得實實在在,還語文本來的面目。
怎樣才能使語文教學實實在在呢?筆者認為,要在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真正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首先,教學方式要實用。每位語文教師都要清楚的認識到,語文教學改革雖然是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永遠不變的是聽、說、讀、寫的訓練。課堂上一切教學都要圍繞“為學生夯實語文基礎,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這一中心進行。記得我聽過這樣一節公開課,上課一開始,老師就說:“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東北大森林》,請大家打開課文,喜歡哪段就讀哪段。之后,老師就讓小組交流,交流前又進行了自由結組,“想和誰一組就和誰組”,學生們非常興奮,自由地結組談論。討論過后,教師又安排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教師提問,演示課件,教師講解,小組討論,師生對話等。整節課熱熱鬧鬧,但問問學生學到了什么,效果可真是不敢恭維。這種教學方式看上去氣氛很活躍,但實際收效很小,更談不上進行扎實的語言訓練。因此,我們不要刻意去追求那樣華而不實的課堂,這樣的課堂對孩子的學習沒有一點幫助,我們要追尋那種瓜熟蒂落般的自然生成,哪怕有一點遺憾,但孩子有進步,那就是成功。
其次,評價語言要真實。課堂評價不僅表現為鑒定性的語言性評價,更多的應該是教師的一個眼神、一種手勢、一種認可等。這樣鼓勵贊美學生,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充足的精神,提高學生自我的發展。而近幾年的公開課上,聽得最多的評價就是“你真棒”“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等等。這種模糊性的評價充斥了課堂。如此單調重復的評價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有不少的老師為了表現對學生的尊重,不管對錯教師只會一味的表揚。孩子們在這種環境下,可能變得越來越浮躁,不會深入地思考。所以,當學生們回答問題出現偏離時,老師應該善意地指出并真誠地幫助解決。課堂上,老師的評價不僅要真實還要貼近學生實際。評價形式還要多樣化,評價內容要具體。讓學生得到多方面多角度的評價,這樣才有利于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進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讓恰當的評價成為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再次,聽說讀寫要扎實。語文教學實質上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過程。平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聽說讀寫融入每一節課課堂教學中。聽,就是“傾聽”,會傾聽老師講課,會傾聽學生發言,邊聽邊思考。說,指的就是說話,課堂上要引導學生積極舉手勇于發言,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見解和主張。讀,我的理解就是多讀,讀的方式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適合的方式來讀,多朗讀能培養語感;加深理解。多默讀,有助于提高閱讀的速度,更有利于深入地理解文本;分角色地讀更能體會角色的特點等等。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一種“讀”的理解,就是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開卷有益”很明確地點明了讀書的好處。寫,指的就是寫作,平時教學中要滲透寫作知識,寫作技巧,并經常進行仿寫訓練,拓展小練筆的課內外訓練,變“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
最后,課件運用要樸實。
多媒體技術進入語文課堂,確實給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為語文課堂增添了無限生機。但有些老師使用不當,課件充斥整個課堂,喧賓奪主。例如,一位教師教《桂林山水》時,使用了大量的圖片,還播放了十幾分鐘的視頻,學生用了大量的時間去看桂林山水的影像,學生們失去了寶貴的閱讀美文的時間。課堂上學生讀書感悟的時間太少了,無法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美,無法體會出作者陳淼寫作手法的精妙,一節語文課上成了一節欣賞課,偏離了語文教學的目的,讓聽課的老師們品不出語文的味道。美妙的畫面,繁多的課件,怎能替代學生對文章品讀、感悟和語言文字積淀?
拋棄浮華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精神家園,讓我們共同期待,期待著語文教學返璞歸真!